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2022-03-25王艺筱罗贤宇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关键词:共同体逻辑文明

王艺筱,罗贤宇(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最初形态见之于2013年习近平对“山水林田湖”关系的描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将人与自然关系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2021年4月,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六项原则,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升华与实践转向,是中国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鲜明旗帜。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三重逻辑维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深入理解与诠释,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是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新境界,其理论内涵深邃丰厚,具备系统严密的内在逻辑架构,既从本质属性内部架构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又从战略决策层面外化地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部署。

(一)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以“六项原则”系统地提炼总结了“构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在理论核心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自然观,将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遵循,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物质代谢”观点的中国化发展与表达;在目标指向上,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马克思认识到自然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习近平基于此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并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治理方法上,强调坚持系统治理。习近平基于现代生态学理论提出“人的命脉在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科学命题,进一步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思想的系统深化;在价值旨归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态环境权益的高度关切。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越优美,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能在“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得以实现;在主体践履上,强调坚持多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世界市场和大工业的形成使得“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人类命运共同体使生态危机蔓延,但同时也蕴含着践行多边主义、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历史趋势;在治理秩序上,强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能“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3],全球环境治理应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和新原则,推动建设更加普惠正义的世界。

(二)科学系统的内在逻辑结构

首先,从本质属性上看,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坚持的根本立场、现实路径等。比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发展和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认识;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的根本立场,发展和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其次,从战略安排看,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比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全局,并上升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高层次的战略抓手;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战略决策,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擘画宏伟蓝图。

二、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具有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源于多方面历史经验,既是百年来党和人民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结晶,又是指引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转折性变化、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未来的科学指南。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一脉相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科学运用到中国实际,因时制宜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形成了丰硕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成果。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传承、发展了这些成果,并坚持以理论创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引领生态文明新潮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人定胜天”等号召,带领人民善用自然规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水利建设与三线建设,生态保护意识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并将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形成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心,于2001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这项重大决策,在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同步同行中推动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的提出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强调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结中国共产党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并针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比如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等科学理论,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倡导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饱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绿色永续发展的生态情怀和远见卓识。

(二)创造性发展中华文明史和世界史蕴含的生态智慧

从历史长河中看,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充分汲取中华文明以及世界生态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史、500年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史,充分吸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历史和未来的交汇。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厚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大同”等哲理思想体现了自然对于人的先在地位,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客观规律。“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5]等许多观念都强调要在尊重自然运行法则的基础上开展人类活动,取之有节,用之有度,这些哲理智慧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顺应、保护自然的思路启发,为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出场积累了坚实的文化底蕴。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引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箴言名句,体现出其对传统生态文化的高度重视、坚持古为今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不仅继承、延续了传统生态文化中辩证、系统的观点,而且根据时代特征、结合现代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创新性阐释,从而发展成为融合传统价值伦理与时代要求的科学思想体系。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是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进行反思和突破,并吸收、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支配地位,对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予以全盘否定,抑制了人类主观能动性、价值和利益,而人类中心主义过于崇尚人的价值,甚至将人的价值凌驾于自然界一切存在物之上,从而肯定人类控制、操纵自然的行为,自然成为满足人类需求和理想的材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驳,首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对技术的控制而非技术本身,既赋予了自然内在价值,也认为人类的发展应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倡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追求人类利益、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当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合理借鉴、吸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克服了主客体二分对立的误区,既强调“人因自然而生”[6]“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7],又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观,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改造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具有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源于时代环境特点的变化,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提炼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意涵、提高党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愿景的责任担当、增强旨在改善全球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危机意识,确保我国始终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道上。

(一)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源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理论的现实需求

从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推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再到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主线为适应内外部发展形势和发展任务的变化。其一,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根植于内部形势变化对理论的新需求。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以及党带领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方位和逻辑主线,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强调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并举。根据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要以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统筹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应对,同时积极探索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模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其二,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根植于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对理论的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抬头,强调坚持多边主义,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开展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机遇。针对全球环境治理存在的公平性、包容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全球环境治理秩序新原则与人类社会新愿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对理论的现实需求

从对人与自然关系内涵的重新思考,到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再到以多边主义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其主要逻辑主线为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以及全球化使得生态危机蔓延的问题。

1.深刻理解与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出场于生态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失调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频发。习近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和论证,提出了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新思路,形成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保障,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新时代命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共存的有机体。首先,山、水、林、田、湖、草等基本生态要素紧密相连,因此要善于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全局角度使单一生态要素工程设置转变为多环境要素的综合统筹、整体施策,这也启示我们要跨越国界范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其次,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形成的世界是更高层次的有机体。人因自然而生,自然的内在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得到实现,但人类不能无节制地开采、利用自然,不能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生命共同体的建构者,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在自然法则允许的范围内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使人与自然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从亚洲象群北移南返,到将野生东北虎放归山林,再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在卫星图像显示的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8],这些中国故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扬,标志着中国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不仅理解深刻,更体现在鲜活实践与切实成效中,引发国际社会广泛信服和深刻思考。

2.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政治担当

过去40多年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富起来”,但经济的高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严重损害,也使我们逐渐迷失在“生态真空”的行进道路。当前人类社会在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时期”这一大的历史阶段,仍面临着由传统发展进入惯性所衍生出的生态环境危机。为破解发展困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党和国家对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非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深刻审视,将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增加了“美丽”二字,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逐渐找到了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良好的发展路轨,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关键在于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体系优化、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再以绿色发展理念和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习近平在浙江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经济与生态同向同行、同频联动的关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宣言。具体而言,可将两山理论的主要意涵概括如下:第一,习近平透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内核实质,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都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新的发展阶段不能以污损环境为代价,绿水青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不断提升的物质经济实力又被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第二,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同走绿色、良性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中国意志和中国承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回答了如何实现绿色转型的重大问题,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实践导向的使命担当[9],承载了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长远希望,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享受美好生活,是凝聚力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动员,也是实现代内代际关系和解的重要途径。

3.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动能

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变局,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各国唯有通力合作,携手应对,才能维护好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习近平提出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难题的积极回应。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总结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智慧秘笈,而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难题,为世界人民谋取生态福利。首先,中国自觉践行多边主义,为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进行深入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大会、G20杭州峰会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承诺务实援助,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重要举措。我国还提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倡议,积极开展中国-东盟、中国-非洲、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向世界分享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驱动沿线国家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其次,习近平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原则之一,体现出中国为世界谋大同的道义担当。中国着眼于人类生态福祉与生态文明美好图景,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的帮助,推动达成并坚决落实《巴黎协定》,提升对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贡献程度和应对力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建设更加美好正义的世界,这也将推动世界进入一个治理健康、有序发展的崭新时代。

四、结语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坚持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为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奠定理论基调;继承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为理论逻辑的形成奠定基础,推动着理论逻辑向前发展;构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必须要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现实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三重逻辑相辅相成[10]。要在统一的三个逻辑中领悟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血肉和筋骨,揭示其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体逻辑文明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爱的共同体
逻辑
请文明演绎
创新的逻辑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