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剧的民族特色
2022-03-25■郑弘
■ 郑 弘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一种舞台艺术。作为戏剧的一种,舞剧同样是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以戏剧冲突为戏剧发展动力的。中国舞剧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舞剧从二十世纪才开始发展,在国外舞剧艺术的影响下,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舞剧开始形成完整的雏形,五十年代中国舞剧进入创作辉煌期,七十年代进入创作井喷期,直至二十一世纪中国舞剧创作从数量上看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舞剧从诞生来看可以说是舶来品,但是随着发展成熟,中国舞剧的民族化特色已愈来愈明显。中国舞剧创作者和艺术家着重从各个方面凸显中国民族特色,无论在文化、舞蹈、音乐、戏剧主题等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的多种元素和手段上,中国舞剧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民族化的特色。中国舞剧的民族化路径是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中国舞剧写意性的民族特色。中国舞剧扎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反映中华民族儿女的社会生活,遵循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将中国的美学理念渗透到舞剧中,形成了写意性、虚拟性、意象性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艺术追求虚静的艺术境界,因此舞蹈中与写实相对应的写意的美学精神被舞蹈艺术家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以意立象,通过写意性、意象性的肢体语言或舞蹈元素来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戏剧情节,表现主题内涵。舞蹈语言的写意性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性如出一辙,正是通过象来表现意,其虚拟性和抽象性通过写意展现出来。比如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用舞蹈的旋转、翻腾、跳跃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甘肃省歌舞剧院的《丝路花雨》首创于1979 年,以丝绸之路为故事背景讲述中外友好的故事,是中国舞剧民族化的里程碑。《丝路花雨》借鉴和转化了民族舞蹈,将绘画艺术和舞蹈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不仅将敦煌壁画中的婀娜风姿、顾盼眼神以及典雅风貌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且将壁画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传达出来,以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结合胡旋舞、软舞、霓裳羽衣舞、六幺舞、石枝舞,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以敦煌壁画中的“意”外化为多种民族舞蹈的“象”,使人观“象”而得“意”。“飞天”舞段把“敦煌舞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化于芭蕾的开绷直立”。英娘的标志性动作三道弯恰恰是意象的集中体现,以舞蹈的动作性传达戏剧性。剧中人物的“扭腰”“风摆”“双举”未必完全形似,但求意达。
二、中国舞剧综合性的民族特色。中国舞剧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博采众长的艺术理念,不但在中国民族舞蹈中汲取营养,而且在多种民族艺术形式中吸收多样化的元素,充盈中国民族舞剧的内涵。中国舞剧在孕育之初就立足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在华夏文化宝藏中总结规律,汲取资源,丰富内涵。中国舞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民族舞蹈。中国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造就了中国舞剧的综合多样性。比如舞剧《传丝公主》讲述唐代公主李宁儿与拂菻国王子小波多力的爱情故事,以舞蹈的形式再现了“丝绸西渐”的历史过程。剧中用大量的民族舞蹈形式再现了大唐的繁华盛世。以胡姬舞、簪花舞、捣练舞和西凉武舞极大地丰富了舞剧内容,提升了舞台效果。音乐也将敦煌琵琶曲、唐大曲等唐乐与本土鼓乐、秦腔以及西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历史底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经典片段《渔光曲》以旗袍舞征服了观众,以起扇、转身、换扇一系列动作将江南女子的典雅温婉诠释得丝丝入扣,以蒲扇和板凳为道具,把民族舞蹈融入其中,勾画出上海弄堂里的安静平和、岁月静好的老时光。其次,因为它扎根于多种民族艺术形式。中国舞剧将戏曲、杂技、武术等多种民间、民族艺术融合在舞蹈中,以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凸显中国文化。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吸收京剧水袖、皮影等元素,与西方芭蕾相结合,为中国舞剧增加了无限生命力。《红色娘子军》将武术、中国舞和芭蕾舞融合,编排出独具中国韵味的舞段,呈现出中国芭蕾特有的艺术风格,得到观众和舞坛的认可与赞誉。
三、中国舞剧创新性的民族特色。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国舞剧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碰撞出无限创意,激发出中国舞剧新的生命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高级感,除了源于灯光、舞台设计、动画设计、服装的精美设计外,还因为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将移动条屏和光影效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多个舞台空间,完成同一舞台的多重空间叙事,观众仿佛在看电影中的画中画,增加了观看体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搬到舞台上,利用LED 屏幕作为舞台背景,不仅能为舞台提供更多的内容和信息,而且可以营造戏剧内容相应的戏剧氛围,引人入境。比如舞剧《秋水》用播放出的水的音响,映照舞者如水一般的肢体动作,用舞者之“象”激发观众头脑中的“境”,交相辉映,以物境唤起情境,深化落花流水的意境,使戏剧氛围更加耐人寻味,立意深远。新科技的运用不仅体现现代感,更能将民族地域文化与时代接轨,坚守舞剧民族化的本位。在舞剧《杜甫》中,用LED 屏幕播放杜甫诗词,通过人物的笔下波澜展现他的豪情壮志,抒发“笔下唐朝”的主题,用科技把握文化基调。新科技还被运用在灯光、影像置景、舞台装置等方面。舞剧《游园惊梦》中运用了立体、互动、视频等新媒体技术,舞蹈者处于更立体的环境中,和环境互动产生绝佳的舞台效果。舞蹈、影像和音乐互动,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新媒体技术在中国舞剧民族化发展的宣传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互联网的应用、5G 技术、网络直播、8K 直播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艺术传播的创新实践,使民族舞剧更便捷地走入千家万户。
中国舞剧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文化、信仰、意识、观念的集合体,是民族精神和内涵的传达。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深刻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融入文艺创作之中,让人民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中国舞剧的民族化发展道路不仅是艺术、技术的民族化,更是主题、审美的民族化。在“创作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舞剧是形体的艺术,也是叙事的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位舞剧创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舞剧从诞生至今一直恪守自己的使命,从《盗仙草》《宝莲灯》到《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再到《花木兰》《大红灯笼高高挂》《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充分说明中国舞剧是时代的见证者,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