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顾黄初“生活观”的初中语文教学启示
2022-03-25杨康敏
杨康敏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芝麻中学(贵州省遵义市 563119)
当代教育中,语文教育界有“三公”,顾黄初是其一。1953 年,顾黄初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而后开启教师生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顾黄初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其研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如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等。长达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研究,顾黄初先生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研究理论,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生活观”。那么,语文教育中,什么是“生活观”呢?通俗易懂地说:所谓“生活观”,就是指教师的语文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即当前我们常说的“生活教育”思想。可以说:在教育界,“生活教育”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从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理念提出到当代教育学家顾黄初先生的“生活观”,不同的提法,其内涵都具有一致性: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中心论”,基于生活开展教学,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顾黄初语文教育“生活观”的内涵及价值
1.1 顾黄初语文教育的“三生观”
顾黄初先生的教育生涯中,其不仅仅将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更是将其作为毕生追求。正如2022 年春季开学,贵州教育大讲堂上,84 岁的贵州师范大学教师吕传汉老先生所说:只要坚持把一件事情做30 年,你就能够成为“大家”。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在将语文教育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生涯中,很多具有划时代影响意义的研究思想应运而生,如“三生观”。也就是说: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并不仅仅局限于“生活观”,而是“三生观”。2006 年,顾黄初先生发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该文对其语文教育观“三生观”进行了阐述。为了更加系统而全面地阐述“生活观”的内涵,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育研究,简要阐述顾黄初先生的“三生观”。
1.1.1 生命观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语文学科扮演着中重要的作用,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为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个体生命历程中,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凸显。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个体生命交流、人际交往的基础;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有助于提高个体生命质量。正是基于语文学科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1996 年,顾黄初先生提出了基于“生命观”的语文教育。
1.1.2 生活观
1996 年,顾黄初先生在探索全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贴近生活”的语文教育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2006 年,顾黄初先生在研究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将“贴近生活”中的“贴近”二字去掉,提出了“生活观”的语文教育思想。
1.1.3 生态观
“生态观”是顾黄初先生在研究语文教育理论过程中受到“生态学”而衍生的教育理念。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依赖于生命个体。若无生命个体,任何教育都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教育中,要想生命个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其关键在于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三个方面。基于此,“生态观”的语文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1.2 顾黄初语文教育“生活观”的内涵
在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三生观”中,“生活观”是核心,是主线。这种基于“贴近生活”思想的语文教育理念,自古以来便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追捧。深入解析顾黄初先生“生活观”,笔者提炼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1.2.1 语文教育应当遵循生活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顾黄初先生将语文教育活动归纳为:“学语文、用语文”。这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学”是为“用”服务的,而“用”则是“学”的目的所在;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语文基本规律的把握,主要体现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用”语文的过程,能够更好地促使其“学”语文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生活规律进行。以语文的听说读写活动为例,语文教师在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中,要强调语文的交际应当基于实际的场合,不仅要关注“正确性”,更要强化“适合性”,如不同的场合,学生语言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应当有所区别。
1.2.2 语文教育应当基于生活开展空间
顾黄初先生“生活观”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核心在于语文教育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心”。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育,其内涵和外延都具有封闭性。而如今的语文教育改革,重点在于改革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将语文教育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等同起来。
首先,语文学科应用于学生的“各学科学习”中,这一点与语文“百科之母”的特点相宜。一方面,学生“各学科”学习中,都蕴含着“学语文”的元素。以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为例,思想品德中的很多文体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而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也是学语文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各学科”学习中,都蕴含着“用语文”的元素。以语文的阅读理解为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基于语文学科而得,而阅读理解能力则是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基础。其次,学校的课余生活、校外活动以及家庭生活等。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外延呢?那就是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基于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生活观”:学校的课余生活如团队活动、娱乐活动中都蕴含着语文教育的思想,如元旦节晚会中,发言材料、主持词以及策划书等的写作,都与学生的语文功底息息相关。此外,校外活动、家庭生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可以说: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所,都是其“学语文、用语文”的重要场所。
1.2.3 语文教育应当适应未来生活需要
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的“生活观”中,“根据现代生活发展前景规划语文教学未来”这一观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前瞻性。语文教育不应当局限于当下,而应当放眼未来,方能促进长远发展。这一点,与眼下的“核心素养”理念可谓是“异曲同工”。
教育的目标应当是“适应未来”,学生学习语文也应当基于“未来需要”,方能让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生活、社会竞争中从容不迫。
1.3 顾黄初语文教育“生活观”的价值
1.3.1 “生活观”契合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笔者的研究显示:顾黄初先生的“生活观”教育理念提出于1996 年,时至今日已过二十年有余,但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思想,无论是新课改还是核心素养,无不彰显着“生活观”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说: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活观”正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指引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标。
一方面,“生活观”契合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以“综合性”、“实践性”最为显著。其中,“综合性”主要强调的是其育人功能,而“实践性”则强调语文知识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理论上讲,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运用”。基于“生活观”的语文教育,充分体现了“运用”的实质与特点。因此说:“生活观”的语文教育思想,契合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另一方面,“生活观”契合语文课程理念。“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2011 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进行了界定,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想道德与品质人格等。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可以看出:顾黄初先生的“生活观”内容契合《标准》课程理念。
1.3.2 “生活观”促进语文育人功能的优化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语文学科教育可谓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这一点与学科本身的“百科之母”特点相宜。一方面,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的文字识别、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以及价值观等,依托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顾黄初先生“生活观”的语文教育,从教师的教学言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对教师的语文教育提出了要求。以教学言行为例,“生活观”视角下的教师言行应当规范,以做学生的榜样为主线;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以点拨为主;除此之外,就教学内容层面来讲,基于“生活观”的语文教育内容应当“紧贴时代”。由此可见,相比较传统的语文教育而言,顾黄初先生“生活观”的语文教育,能够促使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加凸显。
1.3.3 “生活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前述笔者提到:语文教育的外延应当等同于生活外延。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语文教育,已经与如今的“大语文”教育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构建“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顾黄初先生“生活观”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基于“生活观”,教师应当将语文教育的“学”和“用”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唯有懂得观察生活,学生方能更好地领悟和应用;另一方面,基于“生活观”,教师要善于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习惯。强调在生活中通过实践的方式强化听、说、读、写。因此说:顾黄初先生“生活观”思想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顾黄初“生活观”的初中语文教学启示
基于对顾黄初先生“生活观”教育思想的研究,笔者针对初中语文的教育有了新的思想和想法,主要体现如下:
2.1 “生活观”对初中语文阅读的启示
现代社会,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核心在于“会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会阅读”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是基本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将“会阅读”作为教师培养能力的基本目标。
2.1.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生活情境”教学法
在“生活观”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课堂。笔者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关于生活情境的创设采取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方法:一是视听情境。以《壶口瀑布》一文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笔者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逼真的视听情境;二是朗读情境。语文的教育往往离不开朗读,而在朗读指导中,“示范性朗读”显得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提高其朗读技能,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名家朗读音频、视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情境。三是角色扮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角色扮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途径。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语言的表达和演绎。基于“生活观”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语文课堂,更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
2.1.2 语文阅读后重课后实践
实践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本部分,笔者强调的“实践”,即生活实践。基于顾黄初先生“生活观”的语文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中应当强调“实践”,这也是传统阅读模式下教师容易轻视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自主准备“阅读记录本”,学生可以利用阅读记录本,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也可以在阅读某篇文章之后,写一个简短的阅读感悟。同时,在阅读中,笔者常常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提高阅读的实效性。此外,阅读之后强化写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生活观”对初中语文写作的启示
基于顾黄初先生“生活观”的语文教育思想,笔者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指导中也积极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1 语文写作的命题贴近生活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到“有话可写”,笔者在课堂写作、日常习作训练中都强调了命题贴近生活。例如,在七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但在具体写作指导中,笔者发现:很多初中学生在写作时常有畏难情绪,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我的同学》写作,即便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让学生真正落笔写下来,多数学生依然会有无从下笔之感。在写作指导中,笔者给学生模拟了一个生活场景:你在班上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同学,今天,你要给爸爸妈妈介绍这名同学,想一想,你将从哪些方面介绍呢?现在,请同学们写一篇介绍同学的作文吧。这种新颖的命题方式,在某种层面上为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此外,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学生命题主动权的持有,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 语文素材的积累贴近生活
基于“生活观”的初中语文写作训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基于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唯有生活素材夯实,才能规避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的苍白感,让作文显得充实而富有灵魂。
一方面,初中学生应当基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强化体验与领悟。如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丰富写作思想;在家庭生活中,善于积累和总结,尤其是一个个富有灵魂的家庭小故事,都是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除此之外,初中学生还要善于关注社会生活,尤其是对一些新闻事件、热点事件的总结,都会成为学生习作的优良素材。
另一方面,基于阅读积累素材。丰富的生活体验,广泛的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基础。基于“生活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师要基于阅读课后实践的思想,重视学生阅读之后的习作,如构建“读写结合”模式,促使学生习作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