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遵宪诗歌中的舟车意象来看他的淑世情怀

2022-03-25张琳

成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黄遵宪意象诗人

张琳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56)

黄遵宪秉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经世济民的一贯理想,投入外交生涯二十年,积极推动湖南新政,主张维新变法改良中国落后的状况。与此同时,在诗歌的创作方面也是成就卓然。他所提出的“吾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也开创了新派诗的先河。一部《人境庐诗草》可谓是时代的记录,堪称是一部有血有泪的中国近代史。以黄遵宪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可谓不少,以往学者主要就以下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从史学角度入手,系统研究黄遵宪的政治文化思想,如维新变法思想、政治体制思想、经世致用思想等;一从文学角度入手,研究黄遵宪诗歌方面的艺术特色等;一从比较角度入手,进行黄遵宪与他人比较研究。然而,纵观以往学者的先行研究,还不曾有学者从黄遵宪诗歌中的舟车意象入手来探讨他的淑世情怀这一问题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通过此选题的研究,不仅可以窥探黄遵宪的情感的变化,而且还可以发掘黄遵宪的治国理念,对中国建设现代国家也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就来就这一选题进行系统研究。

1 黄遵宪诗歌中的舟车意象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P474)“意象”一词首次进入文学评论者的视野。在古典诗词中,闪烁的繁星、幽暗的月光、涛涛的江水,或是飞翔的大雁,都不是作为自然物的星、月、水、雁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而是诗人以思维的想象所塑造的典型化的艺术思想和形象,是一种审美创造,即刘勰所说的“意象”。“意象是物化的情思,是有意味的形式。”[2](P67)诗歌的美学价值正体现于此。主张“复古人比兴之体”[3](P3)的黄遵宪在诗歌中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如火纯清的地步。诗歌中的舟车意象正是如此,通过丰富多样的各种舟车,诗人寄托了不同的情思。笔者以钱仲联笺注的《人境庐诗草笺注》为统计对象,通过翻检,发现黄遵宪诗歌中出现的舟车意象共有船类、车类和飞机类三大种类。船类除了总称船之外,还有小舟、汽船、帆船、炮舰、轮船、舸、商舶、飞舲、舫等。车类除了总称车之外,还有辕、辅车、槛车、锋车、泽车、火车、悬车、銮舆、囚车、马车、牛车、柳车、轺等。飞机类则提到了氢气球。

2 从舟车意象来看黄遵宪的淑世情怀

黄遵宪笔下的舟车意象是其主体意识的投射,不同的舟车意象运载的是他不同的情思。

首先是诗人人生境遇的情感寄托。第一,飘泊之感。在这方面诗人主要用到了“舟”、“车”、“飘篷”等意象。“一叶小舟三十口,流离虎穴脱余生。”[3](P17)黄遵宪与叶氏婚后十数日,太平天国康王王海洋破嘉应州,黄遵宪全家三十口人乘船避兵大埔三河虚,后又避至潮州。避难中拥挤破旧的小舟与家乡的惬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避难中的悲惨情形。除了逃难中的飘泊之感外,还有应试中的飘泊感。“欲归不得归,飘篷跡沈浮。”[3](P116)此句的“飘篷”意象表达了忙于科举考试的黄遵宪对归家的期盼。自二十岁起便奔忙于科举之途的黄遵宪,对此既厌恶又逐而不舍。三次乡试再加上一次廷试的频频失利,到中式顺天乡试第一百四十一名举人时,黄遵宪已到了而立之年。然而忙于科举的“飘泊”之后,黄遵宪迎来了历时更久的海外“飘泊”的仕途生涯。“频年花事春三月,独我蓬飘天一方。”[3](P426)黄遵宪历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二等参赞以及新加坡总领事,在海外的时间长达十来年。游子思乡的情感在其诗文中真可谓是屡见不鲜。“悲欢离合无穷事,迢遞羁危万里身。与我周旋最怜我,寒更孤独未归人。”[3](P555)这句诗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飘泊的人生境遇。写到此我不由得想起《诗经》中的《柏舟》一篇,“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5](P35)此诗描写了一位美貌女子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暗喻丈夫的无情无义,然而又痛恨自己不能像鸟儿一样展翼奋飞逃离烦忧。以柏舟之漂浮于中流,来比喻自己的无可依托之境遇。可以说,《柏舟》的浮舟意象所表现出的飘泊感是后世诗歌舟车意象的滥觞。黄遵宪诗歌中舟车意象所呈现的种种飘泊感追根溯源便应是《柏舟》的浮舟意象了。第二,少年之志向。黄遵宪自少年时代起便有远大的抱负。此层含义常常通过“帆船”意象来展现。“不然泛舟南海南,乘风破浪张长帆。”[3](P103)黄遵宪越挫越勇,虽然两次应试失败,却浇灭不了他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仍旧不断努力着,该诗中的“埋头破屋心非甘”正体现了诗人的勇往直前的积极心态。“今年槐花黄,挂帆来广州。”[3](P116)用“挂帆”意象预示博得好彩头,对应试成功的殷切期望。“片帆遥指凤凰城,屈指家山尚几程。”[3](P77)此诗作于黄遵宪应广州乡试落第还乡的船上。三年前黄遵宪第一次参加了乡试,以试而未售告终。再一次的失败使诗人情绪极其低落沮丧,以致成了“憔悴色”的面容。“片帆”正体现了诗人这种经历两次落第的有志难申的凄凉之感。第三,应试之艰辛。黄遵宪的科举之路可以用坎坷二字来形容。“二十余年付转车,自摩髀肉问何如。”[3](P123)此诗作于1874 年北上应廷试之时。黄遵宪自1867 年开始奔忙于科举之途。院试虽顺利通过,然而1867 年、1870 年、1873 年三次乡试均以失败告终,这对于一个青年学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但黄遵宪没有放弃,他改变策略,到北京参加廷试。“付转车”的艰辛应考之路也只有意志坚强的黄遵宪能够坚持下来。“腐儒饥寒苦相迫,驱车自唱行行行。”[3](P131)三战三败北的痛苦经历再加上经战乱而中落的家族,黄遵宪此时的生活可谓是“腐儒饥寒苦相迫”。然而抱负未展的黄遵宪仍然努力着。此首《早行》便记载了天色未亮时饥寒交迫的腐儒诗人自己驱车去参加廷试的情形。诗人真切地体会到了科举制度的残酷和人生命运的无常。

其次表达了诗人对西方先进科技的向往。在此涉及的意象主要包括飞轮、汽船、轮船、氢气球、火车、悬车等。“指北黄龙饮,从西天马来。飞轮齐鼓浪,祝日鸣雷。”[3](P73)这两句出自《香港感怀十首》。“天马”指从西洋至港的汽船,“飞轮”指他国军舰。这些先进的庞然大物给初出茅庐的黄遵宪以强悍的视觉冲击力,使他顿感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向往之情。《今别离》是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时创作的古人所未有的新意境代表诗作,“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3](P516)此诗描写了西方轮船和火车的速度之迅疾,与中国传统的车舟的“行止犹自由”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离别时的伤感情绪。此外,该诗将传统题材与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匠心的风格。还有一个特殊的“车”需要注意,那就是“悬车”,悬车可以说是上下的交通工具。“悬车倏上腾,乍闻辘轱响。人已不翼飞,迥出空虚上。”[3](P566)此诗又是一首新意境代表作,诗人通过“悬车”即电梯登上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欣赏巴黎美景。这种意境是未出过国门的士大夫所不可企及的。“悬车”这种先进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又一次震撼了诗人。

再次,诗人用舟车意象象征外来入侵势力。在此涉及的意象主要包括飞轮、轮舶、广轮、巨轮、巨舰、飞舲、舸等。“巍峨钜舰古未有,凿破混沌成方圆。”“突围一舸来如飞,众军属目停鼓鼙。”[3](P682)“巍峨钜舰”、“一舸”均是象征日本海军的军事势力。“方今五洲犹户庭,云帆飙舰来不停。海波漫漫槃不掩,天阙荡荡门无扃。……背盟绝客出何经?更索钜岛屯飞舲。”[3](P726)诗人用“飙舰”比喻各国侵略势力。用“飞舲”比喻德帝国主义。“一八九七年底,德国在远东采取一个重要步骤,德国政府力图在远东海面,取得军事根据地。前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官底而匹兹海军大将,选中山东南海岸膠州。”[3](P728)诗人在此诗中强烈谴责德帝国主义强占我国膠州湾的不义行为。在晚清诗人中,用舟车意象来暗喻外国侵略者的可谓不少。如“飓风昼捲阴云昏,巨舶如山驱火轮。”[7](P11)、“轮舰激浪樯卓天,鲛鹗喷火青冥烟。”[7](P37)“艨艟巨舰驾长风,杉板火轮梭织同。轩然大洋作横截,蠢而道头肆进攻。”[7](P77)外国的巨型轮舰仿佛一个面目狰狞的怪兽在海上耀武扬威,欺凌着中国海军这个凌弱的小舟。

研读《人境庐诗草笺注》,我们发现黄遵宪所运用的舟车意象是有所变化的。根据其人生境遇大概可以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64 年到1877 年,这一时期的舟车意象常常是个人情感的寄托,第二歌时期是1877 年到1894 年的出使期间,这一时期的舟车意象往往表达了对西方先进科技的向往。第三个时期是1894年到1904 年,这一时期的舟车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外来入侵势力的鞭笞以及对腐朽落后势力的痛斥。

综上所述,黄遵宪诗歌中的舟车意象寄托了诗人人生境况的表达、对西方先进科技的向往、对外来入侵势力的鞭笞以及对腐朽势力的痛斥。这些情感的表达更寄托了诗人对近代中国交通的反思,通过主张铁路和轮船的兴建以便达到便民生、兴国产以及利征调的目的,从而实现民族复兴这一终极目标。这是黄遵宪作为改革者的先知先觉。我国现在积极提倡“一代一路”建设,主要靠什么?除了人才资源外,那便是舟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舟车的建设对于国家富强的意义都是有目共睹的,这就是本文选题的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黄遵宪意象诗人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黄遵宪
黄遵宪研究综述
意象、形神
黄遵宪埋书稿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爱国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