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课堂全要素教学改革实践
——以中国概况为例
2022-03-25李尚冉
杨 光 李尚冉
(1.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2.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384)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如今,作为新兴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目标分为五个层次:汉语能力获得、交际能力建构、经济利益实现、中华文化传播、中外社会互动[2],如何将其内化于国际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变革教学内容与模式来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国际中文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经调查研究发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实践研究成果不足,存在着教学资源建设单一、课程活动和测评设计薄弱等问题[3],特别是关于中国概况等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中数量较少。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要素。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如何实施涵盖以上内容的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以二语学习为基础的“高阶学习”课堂,形成以推进国际中文课堂“内涵发展”为中心的闭环教学模式,真正解决单向知识传递、学生被动接收、交流互动与文化辨识不足等问题,着力提升国际中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知华友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流国际人才,仍是国际中文教育亟待研究和发展的课题。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要素改革设计
中国概况课程以介绍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思想的承续与革新、中国人生活的变化、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等,有助于来华留学生阅读中国和理解中国,提高自身用汉语进行表述、讨论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话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由于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内容跨度大,而在传统教学中学时有限、很难拓展,学生常常一知半解、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深度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学设计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厘清“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和责任[4]。应以开展跨文化交流为导向,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搭建网络平台拓展课程内容,实现“线上教学、课堂讲授、文化体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学生的学习结果[5]。国际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充分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特点进行学情分析,考虑语言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来华留学生必须掌握哪些中华文化知识,提升哪些汉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问题反思,引导教师团队分析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差异,探讨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与中华文化传播方式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组与融合;按照跨文化学习的认知规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对开展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建立起浓厚的兴趣;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指标。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围绕中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使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科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文明成就,增强他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主观意愿。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汉语阅读与听说表达能力,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他们能够运用公正友善的态度评价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综合素质:使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文化特征,让他们认识中国社会状况,领略中国文化和精神,增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单元模块化设计,理清各教学单元内容和教学活动之间的前后衔接与支撑关系,通过教学次序脉络的再梳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支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支撑关系
针对教学目标,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除基础知识点外,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教学视频选取典型案例,设计层层深入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文献,完成案例分析和线上作业,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全面的认识。比如:“你认为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你的国家有什么不同?在你的国家中,文化与地理、资源等有怎样的联系?你的国家的地理与气候特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性格有什么影响?”这些在逻辑上环环相扣且层层深入的思考题,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设计社会实践项目,比如: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中国朋友和老师、访问博物馆后撰写研究报告。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训练,学生们能够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反思自己国家的文化,对文化差异保持尊重和宽容态度,不断提升用汉语表达个人意见、开展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能力。
3.教学活动设计
本着学习共同体理论和积极、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6],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搭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实现由“表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促进国际中文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怎样“教”转变为学生怎样“学”,激发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学习的渴望与热爱,通过同伴互助与师生互助的学习形式,完成跨文化比较的学习过程,建立起促进深度学习的同伴反馈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促进深度学习的同伴反馈系统
中国概况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每个教学单元的实施分为课前(线上教学)、课中(线下教学)和课后(课外作业与实践)三部分。线上教学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迭代自学自测,教师团队在课前制作优质SPOC视频,结合国家精品课供学生在线学习。学生课前除观看视频外,还需完成线上案例分析与讨论、作业与测试、查阅扩展资料、准备课堂讨论话题等。线上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图片、讨论题、测验、扩展阅读资料、调查问卷等。
图3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中国概况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模型
线下教学包括小组汇报和师生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的问题答疑解惑并组织讨论,学生通过小组线上学习与拓展项目汇报、学习反思、师生评价等教学活动开展跨文化交流,实现教学活动中主体的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积极、深度的融合学习来调动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外作业与实践包括巩固练习和社会实践。巩固练习采用指定学生回看视频、测验、讨论问题等方式,测验的内容主要偏向客观题,讨论的问题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锻炼学生运用理论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完成“中国饮食与传统习俗、节日”学习模块后,教师设计作业,如“写出你庆祝过的一个中国节日,在什么时间,做过些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感想。”作业允许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人数限制在3~5人。因其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社会实践通过为来华留学生寻找语言伙伴,带领他们开展家访、家庭住宿,使他们更加真实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去;通过组织来华留学生开展校外文化实践,参观博物馆、古文化街、长城、颐和园、故宫、天坛、孔庙、泰山等文化旅游景点。以立体多彩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汉语听说表达能力,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更为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生活,破除文化壁垒,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语言水平和文化认识的协同提高来反馈并验证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质量。
4.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和反馈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方式和结果[7]。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量性评学”与“质性评价”,开展客观完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全过程学习评价,为教师持续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1)量性评学
本课程采用线上学习完成度、课上汇报情况、课堂研讨参与度等过程性评价定量综合评估。具体要求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十五个教学单元的视频观看,每个单元都设有线上讨论题和案例分析,每位同学必须在讨论区内参与专题讨论,回复字数不得少于100字。每个教学单元布置一项作业,作业形式包括书面报告、采访报告、调研报告、分布图等,学生需完成实地调研并以口头汇报的形式进行小组展示,参与深度讨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量性评学方案为:
总成绩=线上成绩×70%+线下成绩×30%。
线上成绩=视频学习×50%+在线讨论与案例分析×20%+线上测验与作业×30%。
线下成绩=课堂出勤×10%+项目汇报×15%+课堂互动×15%+月考×20%+结课报告×40%。
(2)质性评价
依据深度学习理论,评价涵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任课教师定期开展及时性评价,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根据自我学习情况、课堂中的小组汇报、课外文化体验与社会实践衡量学习效果是否达标,评估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提升水平。同伴评价:学生对课堂表现互相评价打分,激发内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评价:在一个教学单元内,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访问量、讨论数、任务完成度等)与课堂上的文化理解与运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检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与汉语表达能力,反馈、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不断提升国际中文课堂混合式教学效果。
5.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融合与深化
中国概况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以推动国际中文课堂“内涵发展”为中心,实施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的课程革新。通过搭建线上学习平台、设计单元模块化教学内容、构建“主题支架”互动式教学设计框架,实施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础的过程化考核,组织进行全过程学习评价。建立较为完整的国际中文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学情分析,创设翻转课堂、思辨课堂、批判课堂,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互动、思辨研讨、知识增值、知识迁移、知识创造。促使来华留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到“自主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进度,敢于在线上线下的教学过程中表达自我观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激发学生创新力的“引导者”,重新思考课程教学设计,及时补充时事案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高阶思维能力,师生教与学能力的协同发展,使线上线下的教与学相得益彰。
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在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生需了解的文化知识模块化重组成十五个专题知识单元,录制剪辑成易阅读、易吸收、可随时回放的SPOC视频,并打造国家MOOC精品课,形成具有课程特点且可广泛应用的混合式教学视频资源。同时建设系统、完整、丰富的其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资料、案例、素材资源等。学校已于2019年8月完成全部资源建设,至2021年9月已进行四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授课对象为来自泰国、韩国、赤道几内亚、印度、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科特迪瓦、尼日利亚、朝鲜、土库曼斯坦等世界各地的来华留学生,共计106人。通过学生课前网络自学、线上讨论、课上汇报、师生互动、教师点评等教学环节,使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和学生成绩构成的多元化。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和反馈,在翻转课堂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为目的,以“全过程学习评价”为中心,具有实时反馈及时改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国际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国内高校与世界孔子学院的国际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参考。
以北京文化概况章节教学为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环节。
1.课前环节
第一步是教师选取内容与语言水平适当、符合来华留学生教学特点的视频学习内容,针对课程重要文化知识点录制SPOC视频。包括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世界遗产、现代发展五个方面内容。
第二步是教师发布课件、线上讨论与案例分析题与文化实践任务。以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线,适当的案例分析练习为辅助。发布讨论题,如“你心中的北京代表性标志是什么?”发布文化实践任务,如“自己制作采访稿,并采访三位当地人‘心中的家乡和它的变化’,录制完成采访视频。”
第三步是检测,根据文化知识点学习并完成相应练习,包括填空、选择、回答问题等。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测自己的学习理解情况。
2.课堂环节
第一步是“教师解惑”,先让学生发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释疑;然后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和检查。
第二步是“实践与采访汇报”,由学生展示采访视频作业。
第三步是“跨文化讨论”,根据视频语言词汇和句型完成关于“北京的环境保护、就业、现代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等问题的文化探讨。例如:“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北京市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北京现在人多车多,交通拥挤,你有什么解决方法吗?城市发展与四合院等旧城保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你觉得哪方面更重要?你的国家有类似的问题吗?由于人口众多,北京的物价很高,尤其是房价。很多人在北京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即使这样,年轻人还是喜欢去北京生活、工作,成为北漂,你觉得是为什么呢?在你的国家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发表看法,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补充发言,教师点评。
3.课后环节
教师布置课后测试题,要求学生就课堂讨论开展文化实践,写出对比调查报告。
通过设置“请你参观天津博物馆,了解天津历史文化,运用所学知识就天津的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文化古迹、现代发展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针对北京与天津城市之间或天津与你的国家城市之间的文化比较,撰写调查报告”的课后作业。促使来华留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延长学习时间,在实践中实现深层次自我学习、强化线上与课内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再次审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查找问题,并在随后的线上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中予以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改革效果与评价
中国概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国际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与欢迎,提高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仅仅以完成作业获取学分为学习目的,教学质量偏低。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后,学生们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产生了对中国文化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会了用辩证思维去评价中国历史,用欣赏的眼光去领略中国文化。教师与学生、学生相互之间能够开展更全面深入地交流,让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优化教学目标,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逐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评估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更加契合本课程对学习评价的要求。
1.线上教学与监控
学生基本能够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教师不必重复讲解课堂中的内容,教师在线上设置问题,记录学生学习行为,随后在讨论区及时回复学生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师能够记录学生各学习环节的相关数据,关注学生考核情况与学习效果,以便在发现学习行为异常时及时向学生发出预警,并督促其改正。部分学生线上学习记录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部分学生线上学习记录情况
2.课堂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作为课程内容主线,指定部分学生做评委并开展讨论,对不同的主题或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通过文化讲授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将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不断发展的中华精神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传达给来华留学生,帮助其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建立客观、正确的认知是本课程全要素教学改革实践的亮点。
从单堂课的角度来看,与传统的教师主讲式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带给每一位来华留学生充分有效地运用汉语表达主观思想的机会,使学生的汉语听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课前预习准备不足等现象基本不再发生,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主题支架”式互动教学设计,将原本稍显枯燥难懂的文化课程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化共享课程,将碎片知识系统化、静态知识动态化、主观认识客观化,学生课上开口率与表现欲大幅提高,讨论互动、交流互鉴活动显著加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的同时,本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难度也得到了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再仅停留于表面认知,而是达到了能够运用日常生活现象解释中国文化深度内涵的层次。
教师不断在丰富线上教学资源的同时,加强课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强化对线上学习的提问式检查,增加学生互评打分等环节。学生从开始的新奇与不适应,到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激发出自身的学习兴趣,再到能够主动思辨,形成“学—思—践—辩”的学习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四个方面达成教学目标。从每学期的整体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了解中国思想与文化特点的同时,显著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主动比较文化间异同,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文化认识。
从广义教学效果来看,经过教学团队的多年努力建设,基于本课程教学创新的实践改革成果荣获2021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学校培养的来华留学生在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中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或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并愿意主动介绍亲朋好友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积极发挥其传播媒介作用。
3. 教学质量调查
在完成课程教学环节后,教学团队设置涵盖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课堂准备、板书技巧、作业修改、时间观念、创设开口机会、因材施教等评价点的教学质量学生评教指标表,积极开展教学质量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经调查反馈,学习过本课程的来华留学生在各个评价点上均给予了较高评价,说明基于国际中文课堂全要素教学改革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受到了来华留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同时,采访部分学生对中国概况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习效果的感受如下:“有的学生说很喜欢中国概况课,线上学习更加丰富,线下讨论更加有趣。有的学生觉得在中国概况课上,经常进行文化对比,很有意思。有的学生指出中国概况课让他们了解了中国人的习惯、有名的城市,很喜欢这门课程。有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不重要,因为老师可以把难的内容简单化。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文化实践学到了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时,觉得这门课程特别有趣。”
通过以上基于数据和事实的教学质量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创新的评价结果良好,进一步验证了全要素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改革为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形成具有较强辐射价值、可供借鉴推广的新时代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提供了积极佐证。
本课程在今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SPOC视频内容建设,丰富具有不同国别学生针对性的影音录像、动画、案例等资源,为学生打造有趣的线上知识课堂。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应紧跟时代步伐,将教学单元内容进一步合理分解,融入时代元素,实现知识点的精讲与深度提炼,并将学生社会调研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与线上课程形成连贯与互补。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紧密依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为主战场实施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的主线,创新了传统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目标、学习支持、教学资料、课程技术、教学互动、学业考评几方面开展了有效性教学实践,实现了从注重语言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语言+文化+跨文化比较”并重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从“灌输式、教师主讲式”向“探究式、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转变;从重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向重独立思考、“全过程学习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形成了破除语言壁垒、基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师生共同学习与探讨的良好氛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文化体验、校内采访与调查、校外文化实践、国际文化节、民间家庭访问等多种教育形式,全方位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的执行力度和质量效果,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加多样的教学形态来丰富国际中文课堂教学内容,助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真正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支撑,不断完善国际中文课堂要素体系,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