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2022-03-25江子扬
江子扬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 361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其中创新人才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要素。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找准自身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1947年哈佛大学在商学院率先开设现代创新创业课程,其后美国通过人才、制度、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使之成为了目前科技创新水平最强的国家[1]。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此文件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各方力量,倡导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制和机制。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再度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从各文件的出台可以看出,自21世纪以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一直都是国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但是经过了20年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是遇到不少困难与挑战。
1.创新与创业联系脱节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4位[2],而中国在全球创业指数(GEI)排名则为第34位[3],其中表现出的创新与创业、科学与技术的缺位问题亟待解决。从“创新”到“创新创业”再到“创新创业创造”,不仅仅是词语的简单叠加,更反映出创新的时代主题与时代要求。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是从无到有;而创业是从“1”到“N”的过程,是从存在到普遍发展的过程。在“创业”前加“创新”是呼应了这个时代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它要求创业不仅仅是创造更多经济财富,而且更要解决发展质量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后加“创业”是强化导向,要让创新真正推动创业、服务创业、形成创业。目前,高校的创新和创业发展往往不够平衡。鼓励创新却止步创业,因而难以形成产业;已形成的产业又往往走低端、快销的路子,不完全具备创新的特质。相比高校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仍旧相对边缘化,高校鼓励创新容易、鼓励创业较难。如何能将创新最大程度地应用于创业,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面对的难题。除此之外,在创新创业发展领域的三个基本主体是高校、政府和市场。高校如何在学生创业中调动资源,发挥科技创新孵化器的作用,搭建学生与政府、市场有效沟通的平台,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挑战。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投入不足
许多高校教师认为创新是科技部门的工作,创业是就业部门的工作,因此创新创业相加就容易变成各部门协调合作的“盲区”。随着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普及,许多高校还直接以创新创业大赛成绩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创新创业教育失去本来的面目。温州医科大学黄兆信课题组于2018年面向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展开调研,发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类别中,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的教师占比35.3%,非创业领域的专业教师占24%,而有创业背景或学术背景的专业教师仅占16%[4]。不仅如此,即使学校组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对专业教师没有硬性约束和要求,导致创业教育无法与学科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让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空中楼阁”。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外聘企业高管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等形式“招兵买马”,但是由于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全职从事教学工作,让很多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讲座”或“沙龙”等形式,无法形成持续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3.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浮于表面
创新创业教育本应是一项具有系统化、专业化、时代性特征的教学内容,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而不能只盯着培养的结果,仅以企业创办数量和上市公司市值等经济元素去评判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部分高校还未能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其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创办公司的阶段,过于关注商业知识、商业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有甚者,在一流大学的范式下,创新创业不被认为是大学的主要功能和基本使命,认为创新创业工作和教育的开展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大学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二、 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
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如何进一步找准和发挥自身优势,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以确定新的角色定位,变得尤为重要。
1.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一脉相承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各部门和机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指出各部门和机构积极探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也对如何支持和加强学生创业教育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两个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指明了方向。辅导员既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视域下,辅导员需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共性,其主要特点是着重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超越性[5]。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多面手”。可以看到,部分辅导员已经开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活动、竞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深入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洪流中源源不断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创新创业者特质相似
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等机构选取了100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并撰写了《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0)》。数据表明,从年龄看,22至32岁的大学生及农民、农民工是创业主体,占比73.8%[6]。有研究者认为,创业者主要有“成就需要”“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 四种特质[7]。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来自应届优秀党员毕业生,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身上有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特点,而且由于常年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富有生机与活力,这与早期的创新创业者的特质非常相近。甚至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这种职业也是“创业”,是创造“时代新人”的职业。辅导员虽然可能没有高校专任教师的学科特长,但是往往具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通才基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辅导员身上的这种特质可以成为吸引高校大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精神价值基础,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辅导员这支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他们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专业特长”“经济头脑”“社会意识”“家国情怀”等。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中学习,更需要在“内涵丰富”“发人深省”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汲取养分,让学生在熏陶下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创业之路上有所作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网络空间,实例榜样和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辅导员作为这些元素的串联者拥有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性,也自然而然地能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贡献力量。当前,辅导员已经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企业参观寻访、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法,逐步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基本技能并初步建立创业意识。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师资、政策、平台等,要让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落地生根”,需要搭建一个“三全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可以在“三全育人”思想体系引领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发挥出应有的角色价值。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在全过程育人中扮演创新创业种子的“启蒙家”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第一课堂。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创新创业竞赛等则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第二课堂。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不仅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业师资队伍的补充力量,还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常还与学生就业择业工作紧密联系,辅导员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则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最特别的是,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最开始接触的老师,应充分发挥其角色的特殊与关键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者。辅导员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在各种场景、通过各种途径“全过程”“全方位”地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案例与榜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的概念,树立吃苦耐劳、敢闯敢试的价值观,感受创新创业的魅力。
为了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启蒙阶段的工作动力,管理部门应当开设辅导员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通过讲座、培训等强化辅导员创新创业思想;对一些有意愿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有所建树的辅导员,应当鼓励其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学生骨干;学校也应该将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成效纳入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中。
2.在全方位育人中扮演创新创业团队的“训练师”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理念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不仅包括为创业者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场地等物质条件,合理的创新创业政策,还包括以各项重大赛事为依托的实践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2015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这一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赛通过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等举措,跨越式地提升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水平。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创新项目主要来自于高校学者的科学研究,而创业较多源于学生团队。辅导员可以以创新创业大赛工作为抓手、以创业团队为培养重心,准确定位自己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角色担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在赛前培养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在赛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赛后总结经验,切实履行好“训练师”的角色。
当然,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辅导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也非常重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要有“一桶水”。身处互联网时代,创新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和广泛的知识储备,对辅导员而言,培养团队的过程一定会面临跨专业知识结构的挑战,所以必须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在全员育人中扮演创新创业体系的“幕后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需要全员育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政府部门、校友及其他投资人等多方力量,以健全校院、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在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运行过程中,辅导员不仅可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传播者、过程实施者,还可以是重要的资源协调者、沟通者,即在全员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幕后人”,通过社会实践推动校企、校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一致、方法相通、体系互利,因此,二者也具有高度融合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将有助于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不能局限于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和“怎样创业”,而需要更多地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辅导员应该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将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相融合,不断探索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新思路和新做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成效,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