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企业主体推进高职服务“一带一路”机制建设*

2022-03-25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宣家辉司银霞

区域治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一带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宣家辉,司银霞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其核心是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其重点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等。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鼓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高职院校携手“走出去”企业,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国际化为抓手,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强化使命意识,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教育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2015年8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召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职业教育研讨会,指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1]强化使命意识,助力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沿线国家共同促进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于是成为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因

2015年10月,我国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建设性地提出高职教育要“主动挖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2016年7月,教育部制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推进“丝绸之路”合作办学计划,特别提及要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配合行业企业“走出去”。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协同办学,实现共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应以推动民心相通、教育互通为宗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合作。

由此看来,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因源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效应。一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与教育发展战略的整合,凸显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二是丰富沿线国家中外人文交流与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整合,凸显了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的互鉴性、互动性和互通性;三是“走出去”企业的切实需求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实践要求的整合,凸显了高职院校海外办学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服务性。

(二)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本质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以此关照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本质,就是以服务区域优质产能“走出去”为宗旨,以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为导向,以优势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海外生产经营所需的本土化人才,从而实现优质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已存在的两种校企合作机制反映了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两种基本模式,两种模式分取一个案例:2012年5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红豆集团校企合作共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培训中心;[2]2015年12月,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作为全国首家试点单位与国内若干所高职院校在赞比亚联合探索建立海外职业学校。[3]需要指出的是,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却因实践中先后体现了三种倾向,可为我国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一是体现了从双元联合办学向多元合作共建的倾向,突出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统筹需要;二是体现了从校企各尽其责向产教深度融合的倾向,突出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保障需求;三是体现了从境外单向培训向境内外双向培养的倾向,突出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互通本质。

(三)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要点工作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需要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以此为要点,高职院校在践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需要精准定位四个方面的要点工作。第一,积极寻求政府引导。依托我国政府的国际影响力打破因境内外办学政策与准入制度差异所形成的藩篱;争取主渠道经费支持以缓解海外办学的经费压力。第二,着力完善自身制度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沿线国家政治、经济与教育体制研究,探索校企合作境内外互动培训、校校合作境内外定向组班、多方合作境外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机制创新。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中资企业海外本土人才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优化境内外中外合作办学双向互通模式。第四,协调推进多元合作机制。广泛联系全国性行业组织、域内“走出去”企业、沿线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域内其他优质高职院校携手聚力各自办学优势及特色专业群,形成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网络。

二、增强宗旨意识,打造强化“企业主体”的产教融合模式

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宗旨意识聚焦于院校助推“走出去”企业成长的服务意识与完善高职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发展意识。

从发展的源动力来分析,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自身发展是事物自身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4]强化“走出去”企业的主体地位,明确“丝绸之路”合作办学院校的伙伴地位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形成共生发展的积极态势。

(一)“企业主体”产教融合的模式思辨

产教融合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二者密不可分。根据使用频率,产教融合模式可归纳为研发模式、共建模式、牵引模式和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四种。[5]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办学大多采用和企业构建“双主体”的人才培养与交流产教融合模式。这一方面确实体现了明细生产与教育责权归属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战略与经验无法充分满足“走出去”企业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人才储备需求,使得“双主体”的产教融合模式日渐显现其在办学定位与执行力方面的不稳定性,阻碍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据此,高职院校需秉持专注于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强调把产教融合贯穿至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全过程,密切关注产教融合协同体系构建和合作机制建设,主动助力“走出去”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企业主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判因素有三:一是从时间上看,行业企业往往先于高职院校“走出去”。

高职院校的“借船出海”解决的不仅仅是“搭船”的问题,更需要解决的是“识海”的难题。二是从空间上看,截至2016年8月,中国企业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立了46个境外合作园区,为当地社会创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6]这为高职院校海外办学“引企入教”提供了直接条件。三是从形式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境外合作园区目前已纷纷成立了中国企业商会,高职院校以理事单位或会员单位身份进入商会组织架构有利于分享已生成的中资企业的抱团效应。

(二)“企业主体”产教融合的理据解析

建立“企业主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缺乏其上位理据的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更是把企业作为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势必要求加强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联系,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引领。[7]

以此为思路,“企业主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更为同步的协调发展。“走出去”企业处于“一带一路”技术输出与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能够动态把握生产与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也具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预见性地储备技术技能人才、同步规划人力资本配置的需求。“企业主体”的产教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兼顾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与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三)“企业主体”产教融合的要素整合

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企业主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应聚焦于解决“双重能力培育、双轨人才培养、双岗师资配备”三个方面的问题。

1.双重能力培育

职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基础,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二者的共时培育。高职院校在输出技术技能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与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有效衔接,制定适合其本土化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更需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与价值观,深耕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修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针对劳动者职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整合培育是高职院校助力“走出去”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双轨人才培养

“企业主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既是企业员工同时又是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因此带有与生俱来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特点。为此,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三个结合”:一是将在企业国内园区设立“实训实习基地”与在其海外园区设立“厂中校”结合起来,实现同条生产线上操作流程与标准的统一;二是将为“走出去”企业培养国内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实现双地区互动交流,一方面推动国内大学生海外基层就业;另一方面稳定留学生生源,助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提质增效;三是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技术标准的互联互通。

3.双岗师资配备

结合境外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宜探索创新“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国内教师+本土教师”“本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学成本的增加,但就现阶段来看,“双岗师资配备”无疑是高职院校解决境外双语师资匮乏、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的教学方式冲突的可行之道。

三、树立创新意识,建构基于“三三联动”的合作办学路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教育与交流已被视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趋势越来越将教育与国家“出口产品”联系起来,高等教育枢纽建设因此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相关的功能载体。[8]其中,建设符合实际的合作办学路径是关切到枢纽终端环节建设进程和质量的基础。下文将,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策橡胶(泰国)的校企合作框架为例予以说明。

(一)横向“一轴两翼”合作路径的建构

泰国中国企业总商会罗勇商会成立于2011年6月,现有会员企业100余家,主要来自我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的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中策橡胶(泰国)目前为商会会长单位。作为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探索以“商会+协会”为合作模式,以优势专业群建设为依据,邀请域内其他优质高职院校抱团成为商会理事或会员单位;派遣专人任职商会秘书处教育秘书,并将此岗位定位为校企合作办学前期规划与后期发展的常设教育行政岗位。同时,积极联系罗勇当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合理规避准入障碍,形成以“商会为主轴、两国高职院校为两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办学路径。

(二)纵向“三阶段推进”实施路径的建构

根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关于“实施高度灵活、富有弹性的合作机制,优先启动各方认可度高、条件成熟的项目,明确时间节点,争取短期内开花结果”的要求;以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导向。校企合作双方明确了“三阶段推进”的实施路径(表1)。

表1 “三阶段推进”项目建设路径

(三)打造“三三联动”发展路径的建构

需要指出的是,建构横向“一轴两翼”的合作路径与纵向“三阶段推进”的实施路径的目的是打造螺旋递进态势的“三三联动”共同发展路径(图1)。

图1 螺旋递进态势的“三三联动”共同发展路径

如图1所示,“三三联动”共同发展强调的是“走出去”企业的主体地位,凸显的是中资企业商会与中泰院校协会的深度产教融合,突出的是“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建设。

四、结语

王继平(2017)指出,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职业教育在树立更加开放的理念时要坚持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二是坚持政府合作与民间合作相结合;三是坚持教育合作与产业合作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9]以此为指导,把“走出去”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强化行业和社会组织促进产教融合的纽带作用,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完善更加开放的办学机制、探索更高质量和更充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道路。当然,鉴于目前具体情况,依然有两个问题值得高职院校深入思考并提出因应策略:第一,由于高职院校可利用政策的有限性,以及审计等部门以规范行政机构方式约束学校所导致的局限性,国家完善顶层设计后的政策红利何时落地、如何落地还不得而知。但这反过来恰恰为高职院校“走出去”提出了要求与思路,也就是应该如何主动施为,先行先试,建言建策。第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虽然明确了“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在业务领域内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项目纳入支持范围”的相关内容,但关于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实施过程等具体环节尚不明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学生、教师、企业与学校摆脱单纯利益机制从而实现共赢,或许是接下来校企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最需要讨论和解决的课题。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一带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