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情理念的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3-25邱月丹
邱月丹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糖尿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引发机体的代谢紊乱[1]。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进展,糖尿病患者容易罹患多系统和器官的并发症,其健康状况恶化,引起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2]。有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3]。但是目前大部分健康教育注重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宣教方式和内容,很少关注糖尿病患者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身心变化和心理体验[4]。基于共情理念的健康教育模式是护理人员运用共情的方式,能够理解患者情感和思维变化,运用共情沟通技巧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模式[5]。本次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运用共情健康教育模式,旨在提高该群体疾病知识和自护能力,并改善其不良情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我院糖尿病住院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6];住院天数≥3 d;有认知、沟通和配合能力;愿意参与者。排除标准:有重大疾病或明显的生理缺陷;有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严重脑、心、肾、肝等脏器疾病;认知障碍、无能力或不愿参与者。对选定的研究对象按住院先后顺序排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0例。观察组:男性84例,女性76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3.11±3.0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0例、高中或中专64例、大专及以上46例;病程2~23年,平均(9.95±4.89)年;住院天数3~15 d,平均天数(7.62±2.11)d。对照组:男性87例,女性73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3.26±3.3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8例、高中或中专62例、大专及以上50例;病程3~25年,平均(10.02±5.07)年;住院天数3~16 d,平均天数(7.80±2.2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糖尿病患者常规健康教育,包括讲授糖尿病疾病知识、饮食护理、服药方法、病情观察、心理疏导等,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方法和运动练习。干预时间为患者住院期间。
1.2.2 观察组 首先组建由1名糖尿病医师、1名心理咨询师及2名护士共4人组成的共情健康教育小组,学习糖尿病专业知识、共情理论、健康教育、沟通方法、人文关怀等相关知识和理论。共同设定规范的共情护理模式,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流程、方式和表达等。针对观察组患者开展共情健康教育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倾听:倾听是收集患者资料、了解其心理状况的基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不易治愈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担忧长期高额治疗费用和预后的不确定,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处于内心苦恼无从排解状态,急需情绪的宣泄和专业指导。在这种状态下,医护人员秉承理解、尊重的共情理念,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倾听,并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综合患者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全面分析其情感状况和心理感受。②回应:医护人员在患者表述过程中,运用目光接触、鼓励语言、身体动作等方式恰当回应。如患者诉说焦虑和担心时,通过安慰、抚摸等方式表达理解、尊重和认同。这种恰当的回应,不是随意应付和敷衍,而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医护人员的共情感受后,给予恰当的回应。③认同:换位思考,共情体验,开展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在倾听过程中,尊重对方的选择,不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通过换位思考,考虑患者的焦虑所在和痛苦来源,思考患者最需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最恰当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④反馈:通过信息梳理与反馈,给予患者适宜的健康教育指导:a.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病因、疾病过程和并发症,可通过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发放疾病知识手册、一对一糖尿病知识讲解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b.患者对糖尿病预后担忧,可以介绍康复较好的病例,或者采用病友间同伴教育等方式,能通过同病相怜的投射作用提高患者的信心;c.发现患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医护人员共情体会到改变以往旧习惯的困难,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生活习惯制订适宜的调整计划,如体质量控制、糖尿病饮食管理、运动锻炼计划等,并鼓励家庭、亲友参与,从加强社会支持方面巩固患者健康的日常生活;d.患者存在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医护人员深入患者主观世界分析:“我处于他(她)的境况,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反应?目前急需什么帮助”等。医护人员通过感同身受地了解患者内在的主观感受,并且通过正性暗示、心理疏导等方式,将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患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入院时和出院前进行两次,采用统一指导语讲解问卷的研究目的、意义、填写方法等,征得患者同意后请其匿名填写,当场检查并收回。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包括:①糖尿病疾病知识调查问卷:采用徐月贞等[7]针对糖尿病患者设计的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包括5个维度:基本知识、饮食知识、药物知识、运动知识、血糖检测),总分为5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②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8]:共43个条目,分为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四个维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护能力越好。③焦虑自评量表[9](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等编制,SAS共20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SAS总分越高表明焦虑状况越严重。SAS<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SAS≥70分为重度焦虑。④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共有4个因子,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SDS总分越高表明抑郁状况越严重。SDS<53分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1分为中度抑郁,SDS≥72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均用(±s)表示,组间比较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方法为配对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疾病知识调查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疾病知识分值(36.67±4.69)分高于对照组(25.18±3.4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疾病知识总分由(24.32±3.34)分提高到(36.67±4.69)分(P<0.05)。见表1。
表1 糖尿病疾病知识调查情况比较(分,±s)
表1 糖尿病疾病知识调查情况比较(分,±s)
注:观察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aP<0.05。
2.2 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评分值(134.15±12.17)分高于对照组(99.36±8.9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由(95.82±7.94)分提高到(134.15±12.17)分,(P<0.05)。见表2。
表2 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观察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aP<0.05。
2.3 SAS和SDS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均处于轻度焦虑、抑郁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50.02±5.47)分和SDS(52.65±4.42)分低于对照组SAS(53.03±5.94)分和SDS(56.89±4.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SAS和SDS评分比较(分,±s)
表3 SAS和SDS评分比较(分,±s)
3 讨论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疾病知识总分由(24.32±3.34)分提高到(36.67±4.69)分(P<0.05),说明基于共情理念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糖尿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一旦罹患糖尿病,则需要持续的病情观察和长期治疗[10-12]。有学者指出:糖尿病的高质量治疗和有效预防并发症,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13]。但是,传统的健康教育偏重于经验式说教,不关注患者健康教育时的心理体验,没有考虑患者的身心反馈[14]。本研究从共情理念出发,在健康教育整个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患者的角度寻找合理性,实施恰当的健康教育,从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显著提高[15]。
本研究发现,基于共情理念的健康教育后,观察组自护能力评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由(95.82±7.94)分提高到(134.15±12.17)分,(P<0.05)(见表2),说明对糖尿病患者提供共情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积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科学评估等,能满足患者提高自护能力的身心需要[16-17]。
本研究与王沛[18]的研究结果相似,糖尿病患者处于轻度焦虑、抑郁状态。但是,由于每位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生活背景均不同,不良情绪呈现个性化表达。医护人员表达共情时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因人、因事而异,健康教育也应视情而定,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19]。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卢美玲的研究结论相符[20],共情护理较常规护理对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基于共情的健康教育,是以理解和倾听为基石,通过医护人员切身识别、接纳患者的观点和情感后,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21]。这种无条件的尊重和认同,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22]。在共情健康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反馈阶段),医护人员通过正性暗示、心理疏导等方式,将积极的信息传达给患者,能提高其自信心和效能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23]。
上述研究表明,基于共情理念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和自护能力、明显改善其不良情绪,值得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