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2-03-25王明文
王明文
(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磁共振室,辽宁 营口 115007)
脑梗死在临床的心血管疾病当中是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相对巨大[1]。脑梗死主要是患者的脑部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相关的连锁反应,导致患者的脑动脉管腔存在狭窄,使得患者出现脑血栓等[2]。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死亡,很多患者抢救成功后也存在多种神经功能的限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威胁[3]。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积极为患者进行病症的评估和诊断,这在实现抢救患者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价值。在对患者脑梗死评估时,通过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多序列磁共振技术能够对脑梗死的诊断提供早期的影像学依据,本文基于此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34例疑似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本文调查对象,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3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5.15±5.46)岁。所有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和认可。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所选择患者均存在猝然昏迷的状况。②所有调查对象存在一侧肢体不能动弹的状况。③研究对象入院时没有意识。④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者存在外伤性骨折证据的患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②神经功能障碍非轻微或迅速改善患者。③发病时间不确定的患者。④神经功能缺损或存在癫痫所导致的病变患者[4]。⑤既往存在颅内出血/动静脉瘤病史的患者。⑥3个月内存在颅内手术或存在头外伤、症状性出血性卒中史的患者。⑦合并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溶栓治疗之前血糖、血压等相关指标不达标的患者、治疗之前经CT检验显示存在早期脑梗死低密度超过1/3大脑动脉供血区域的患者。⑧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调查,中途退出研究组的患者。
1.3 方法 本文选择采用磁共振进行多序列检验,应用1.5T超导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验和诊断,配合八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需要对患者头部进行相关扫描,诊断的过程中应用扎双胺注射液,并且分析PWI、T1WI、MRA、T2WI、DWI、MPS等相关的成像序列,根据扩散加权进行选择,将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最佳的层面显示。具体诊断的过程中需尽量避开患者的脑部正常区域并且综合对横切位进行相关考虑,了解患者的冠状位,要对患者的病变区域和感兴趣的区域加以确定。所有患者应选择HMRS进行检查,并确定通过定点分辨率的方式对所有检查患者应用波谱技术进行分析,设置多体波普参数,主要将相关参数设计为(TE:144 ms、TR:1500 ms、Scan Mode=1;LnWidth<10),之后对患者的对侧正常区域波谱进行采集,病变的波普区域进行曲线的描绘,校正基线和相位值,化学移位的方式对各个化合物的峰面积进行确定,对化合物的浓度进行估测。进行后期的处理工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对信号的平均面积进行计算,还要对相位面积、基线校正、识别代谢物等进行分析,计算波普线下面积等[5]。
1.4 观察指标 在进行阅片过程中,主要通过我院经验丰富的,从事多年阅片工作的资深磁共振医师和神经科医师共同负责。在进行阅片过程中需要以客观判断为主,不能够主观进行臆断,分析并记录磁共振的PWI、T1WI、MRA、T2WI、DWI、MPS等信号相关表现,在完成相关操作以后,将采集所得的各个图像均上传到工作站,并综合性进行处理和数据分析,处理和分析均按照随机的分析软件来实现[6]。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的所有理论数据均需要进行统计学方法的验证,并拟用统计学软件计算,版本号为:IBM SPSS 25.0,以P<0.05表示数据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多序列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价值分析 本文选择的34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最终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3例,占97.06%,1例患者为脑出血;对患者均进行多序列磁共振技术诊断,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符合率为90.91%,敏感度为96.67%,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4.12%。见表1。
表1 多序列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价值分析
2.2 MRA血管改变和病灶的关系 本文当中30例患者被磁共振多序列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根据患者病灶大小进行分组,病灶直径不足15 mm的患者19例,病灶直径超过15 mm的患者11例,其余3例患者因病灶太小而未及时发现,对患者采用DWI对病灶进行直径的测量,能够得出,梗死病灶直径<15 mm的患者MRA表现为(2.25±0.59)级,而梗死灶直径≥15 mm的患者MRA表现为(1.02±0.82)级,梗死灶直径<15 mm的患者在MRA血管改变方面和脑梗死病灶直径≥15 mm患者当中存在差异,P<0.05。
2.3 PWI/DW联合分析 在本文经过多序列磁共振技术诊断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当中,对患者进行脑灌注成像扫描,所显示的缺血范围相比弥散成像扫描而言,梗死区域范围明显更大,两组间的范围比较明显,且存在明显的缺血半暗带,且PWI>DWI。本文当中4例患者经过复查,在T1WI、T2WI和PW1检查的时候发现病灶在灌注缺损区域方面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磁共振成像技术无辐射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诊断中能提供大量信息,因此特点突出,这种诊断方法是对急性脑梗死等病症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临床在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应用中,磁共振技术相对于CT而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更加准确地检测患者的病灶位置和大小。还能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性或慢性出血事件,所以在应用过程中比较普遍。由于磁共振技术相对于CT技术而言,能够更好地检验出患者是否存在梗死性病灶,还能鉴别出这种疾病是否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脑梗死症状等。磁共振具备的这些优势和特点,使其成为对脑梗死进行诊断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7]。除了对脑梗死进行诊断以外,磁共振这种技术在预测脑梗死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将磁共振应用在溶栓治疗当中,可根据磁共振的PWI/DWI图像的半暗带大小来识别患者是否可以在溶栓治疗当中获取收益。磁共振可根据SWI图像上是否存在毛刺征和微出血的数目等来提早预测哪些患者会在溶栓发生之后出现出血和转化等。
但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很少有应用磁共振技术来评价哪些患者适合哪种治疗方案,大部分还是更依赖于临床的评分和患者的基本信息等,预测患者的整体预后等情况。如可以在临床评分及患者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磁共振所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脑梗死患者康复条件。而磁共振所提供的血流动力学,网络变化信息与人的预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这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能够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参考。如对患者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也可以增加人体的脑血流量,而经颅刺激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运动网络的异常兴奋。
在脑梗死患者当中常见类型就是缺血性脑梗死,通常缺血性脑梗死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影响,但这与梗死病灶存在关联,也和脑梗死周围区域存在一定联系。这是因为脑梗死周围的区域在发病后也同样存在血流灌注降低的表现。有研究人员在分析了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机制时得出,包括发病后患者脑血流下降或者消失对神经元产生的损伤,再加上机体的生理性调节作用等都可能会加重损伤[8]。除此以外,再加上灌注损伤、神经兴奋毒性、细胞凋亡和炎性反应等,都会导致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几个小时之内或者几天之内的病情发展至高峰。磁共振技术在脑梗死之后两周可以发现以上这些过程中的一些早期征象,脑梗死发病以后,其病情恢复,包括神经元的修复和功能网络的重构。但因为脑梗死会使得灰白质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利用功能正常的脑组织来替代缺血性坏死的组织比较常见。在进行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域的脑神经干细胞和神经祖细胞会出现增生表现,这样也会使得细胞再生,而细胞再生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当神经纤维被困在脑内,病灶的瘢痕组织之中时就很难进行长距离的生长。而动物模型也积累了一些必要成果,患者病灶周围的皮质层中,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和神经纤维可以实施相当长距离的向外生长,而这些生物神经纤维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突触。在实际的研究中,脑组织在缺血以后的重塑改变会对临床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可以通过专门的加强训练来对此进行实现。但由于脑梗死后的修复过程有限,所以在训练当中,其功能网络的重建也十分重要。
在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当中存在DTI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水分子的三维立体运动进行评估,可通过弥散张量进行表征,张亮属于一个3.0×3.0的矩阵数学结构。利用对张亮的计算就能得出3个本征值,3个本征值可以根据3个坐标轴的方向来进行弥散系数的测定,并根据弥散系数进一步的对不依赖于方向的平均弥散和各个异性分数等进行计算。在人的脑组织当中,由于水分子的空间运动轨迹会受到各种解剖结构和障碍物的影响,所以导致水分子的弥散速度在不同方向上也并不一致。简而言之,通过对各项异性与主要弥散方向系数等进行计算,可以用来表征人脑内的白质纤维结构的各个特征,同时也能够通过具有方向意义的伪彩色FA图或三维重建的纤维追踪图进行下一步的可视化研究[9]。
目前,在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的时候,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也限制了磁共振技术在脑梗死研究当中的进一步应用。但利用磁共振技术能够潜在的评估人体的灰白质区域是否存在特殊的病理性改变,如能够了解人是否存在轴突退变、脱髓鞘等。通过磁共振功能性成像技术还能实现一些更加深入的研究,功能性成像技术是在血氧水平依赖的前提之下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主要是在人的神经元活动进行放电的时候,局部耗氧量会增加,这样就会使得脑的血流量出现显著增加。这会使得氧和血红蛋白增加,进而可以根据氧和血红蛋白以及去氧血红蛋白的比率产生的信号强度间接的反映出相关大脑的活动。以往磁共振功能性成像往往应用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当中,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脑梗死康复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认为将功能成像技术应用在对脑梗死运动功能和康复潜在机制的分析中具有良好作用。它能够有效对不同脑区域间的协同作用进行分析,也可将我们所认识到的病灶及周围病灶的具体状况带入到全脑的网络研究系统中,利用功能成像技术协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脑缺血后大脑的重构过程,以及白质结构改变和脑网络重组之间的关系。
灌注加权成像主要是基于动态词敏感对比增强的一种成像技术,这是在对比剂进入到人体脑组织之后,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来对于大脑具体状况进行重建,进而分析人大脑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一个成像方式。该技术包括了解人脑的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等。灌注加权成像最为经典的就是可以根据灌注加权图像上面的Tamx范围与DWI病灶的大小差异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这样就能够为临床的溶栓治疗等提供科学指导[10]。
而磁敏感加权成像则是通过幅值信号差异和相位信号差异来增强幅值图像当中的顺磁性物质和脑实质组织之间的信号对比,这也是最早进行静脉成像研究的方法。在脑梗死患者当中,有很多病理生理过程都会涉及到顺磁性物质。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可在无创条件之下评估多种病理和生理信息,这对于一些急性的脑梗死患者而言,是十分有帮助的一个诊断方式。因为从扫描一开始就能有效了解SWI序列的具体状况,判断是否存在出血和血栓的情况。如果存在出血则不考虑溶栓,如果血栓形态不规则或者很长,这也提示我们整体的溶栓效果不理想。在最近的研究当中发现,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能有效的显示患者的髓静脉和MTT灌注异常的相关性,磁敏感加权成像和DWI不匹配区域和PWI与DWI不匹配的区域相类似,所以同样可以实现对有效溶栓疗效的价值判定[11]。
脑梗死发病后,患者的临床功能和结局的好坏和多个因素都存在关联,包括患者首次发病后的严重程度、康复过程的时间长短、是否存在脑梗死复发事件等。所以通过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可以提供关于这些方面的主要信息,了解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大小、脑梗死病灶的具体部位、大脑的基础状态、大脑的功能网络状况。还可以实现对组织结局的预测,了解患者的血管状态和病灶的空间位置等。
而对急性脑梗死的成像特征通过应用多序列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可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12]。诊断的过程当中DWI图像可以有效检测出早期缺血的相关症状,在患者脑组织出现急性缺血后,微循环灌注会受到严重阻碍,导致患者出现细胞缺氧的表现,所以在进行DWI检验的时候可以显示异常的高信号特征[13]。磁共振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而且能够动态立体的成像,这种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和成像序列,因此能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良好显示[14]。对患者进行磁共振诊断的过程当中,患者的脑梗死部位主要表现为高信号,而对应的ADC图像则表现出低信号,ADC值主要是对水分子自由扩散度进行反应的一个主要的数值,早期脑缺血会使细胞存在有毒性水肿,因此会导致ADC值降低,之后ADC值也会不断的上升[115]。MRA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不需要对比剂,这也是无创评价患者的颅脑血管分布的主要措施。无论是从生理学还是从病理学角度而言,闭塞的血管都主要倾向于较大的干支,这也说明患者梗死范围会更大。通过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时候,可以优先在常规的SE序列的基础之上,实现180°聚焦射频脉冲,并且能够在前后各加一个位置的对称且即兴相反的梯度场,受到梯度场的作用会导致水分子出现弥散,那么质子横向磁化就会出现相位的分散,导致信号出现衰减,并最终在DWI上形成异常的信号。对急性脑梗死进行诊断,临床也有实践研究认为多序列磁共振技术能够对急性期和超急性期患者清晰的显示患者病灶区域当中的异常信号,有效的对于患者病灶范围进行检验和显示,这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清晰的影像学数据,也展示出了为患者进行诊断时磁共振的技术优势。
综上所述,临床通过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能够发挥理想的诊断价值,临床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可以用作辅助诊断的重要工具。将磁共振提供的影像学信息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更好的对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进行指导,根据这些数据所建立起的预测模型,也能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的预后信息,为个体化的脑梗死治疗提供了理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