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阈下的翻译策略探微
——以《琵琶行》英译本为例

2022-03-25王忠倩卞建华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原诗英译本琵琶行

□王忠倩 卞建华/文

本文旨在通过林语堂“创译观”和许渊冲“三美论”,从王克非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层面及文化层面两个方面,剖析比较林语堂《琵琶行》英译本和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希望能以一叶而知秋之大体,窥一斑而知豹之要义,以求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及翻译理论实践研究做出有益贡献。

1 中国文化走出去

谢天振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谢天振将“走出去”未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归结为我们未能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两个特殊现象“时间差”和“语言差”。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阈下,能够很好平衡“时间差”和“语言差”的两位翻译大家非林语堂先生和许渊冲先生莫属。究其缘由,当属林语堂先生所独创的编译、节译、译写等“创译观”和许渊冲先生所推崇的“三美论”和韵体译诗法。这两位翻译大家堪称中国文化走出去“里程碑”式的人物,研究剖析其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2 林语堂“创译观”和许渊冲“三美论”概要

林语堂对翻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在1933年所撰《论翻译》一文中详论翻译,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和“翻译即创作”,即“创译”。对于有着巨大差异的英汉语言而言,创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国内研究林语堂的专家施建伟教授认为,《生活的艺术》等作品之所以能脍炙人口,除了内容上有的放矢, 符合西方读者的口味之外,也借助于那种把读者当作知心朋友吐露肺腑之言的“对话体”笔调,使读者亲切地感到:“林语堂在对我讲他的真心话。”这种形式很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此文探讨的《琵琶行》英译本即源自其作品《古文小品译英》。林太乙,林语堂之女,为《孔子的智慧》作序言:“台湾联合报将父亲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就与马可波罗相提并论。不难看出,林语堂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而与林语堂遥相呼应的另一位翻译实践家当数许渊冲,其是我国“诗体派”的杰出代表,以诗译诗,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间进行互译。迄今为止,其已出版各类译著(含不同版本)超过150 本,其价值将随“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而不断突显。作为“英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其翻译理念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紧密相连的。他认为,“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灵魂体现出来,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脊梁”。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先生将此观点进一步解读为翻译“三美论”,他主张:“实现原文意美是第一首要前提,其次是实现原文音美,最后,尽可能做到表现原文形美,达成译文之三美。”如何理解“意美、音美和形美”,根据许渊冲的观点,“译诗应该与原诗相同,需能打动人心,此乃意美;应该与原诗相同,具备和美之韵律,此乃音美;还应最大程度保留原诗的形式(如句长、对仗等),此乃形美。许渊冲在翻译诗歌时,其独创的“三美论”使其独树一帜,能够巧妙化解诗歌修辞问题,减少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强调诗歌所独具的艺术性。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由中国人翻译的中国古诗词就是许渊冲翻译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许译《西厢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这都说明许渊冲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3 《琵琶行》英译本案例分析

王克非认为,应该从两种文化之间或交互的语言文化来认知翻译,从其中任何一方面深入地观察和思考,都会得到有意义的发现。所以本文将透过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方面,剖析林语堂“创译观”及许渊冲“三美论”在《琵琶行》英译本中的实践运用。《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创作的,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江边送归客,偶遇琵琶女,其高超的琴技和飘零的命运引发诗人深切的同情,同时抒发左迁的愤懑之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

3.1 语言层面

林语堂《琵琶行》英译本通过创译,将诗歌改译为散文体裁,并将故事情节描写地更加生动,环环相扣,吸引人心,例如对下面三句的翻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林译:

We were curious to find out where the music came from and learned that it was from a player in another boat. The Pi Pa had stopped and we hesitated a while as to approach and invite the player to come over. We then moved our boat over near to the other boat and introduced ourselves, begging to have the pleasure of seeing the player, for we were going to warm up some wine, relight the lamps, and have dinner again. It was after repeated pleading that she came out, and when she did, she half covered her face with the instrument.

许译:

We followed where the music led to find the player,

But heard the Pi Pa stop and no music in the air.

We moved our boat towards the one whence came the strain,

Brought back the lamp, asked for more wine and drank again.

Repeatedly we called for the fair player still.

She came, her face half hidden behind a Pi Pa still.

林译版本更多地是在“句译”的基础上,增加情节的描述:对于“弹者谁?”的问题,林语堂用“curious”一词精准巧妙地描绘了我们当时的心情和心境,表达了原文疑问句的含义,正如林所言,译者欲以同一思想用本国文表示出来时,其心理应与行文相同,必以句为本位,而非一字一字叠成。 所以,林语堂的翻译是基于自身对源语的理解,再用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在“琵琶声……”这两个分句的翻译中,林语堂巧妙地提其要旨,增补心理描写,用“hesitated”表达“欲语迟”的心情,使中文诗歌的内核之美,通过英文字符的形式跃然纸上,传情达义之余,彰显中国人文的含蓄之美。而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翻译上,林语堂早在前面的表达上就埋下伏笔“begging”表达“邀相见”之意图,这并不只是简单的“wanting”或者“willing”,这种表达方式更适用于西方小说文化,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直观上描述的是乐音,背后确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让读者对这样一个“她”好奇至极。这样“反复邀见”(repeated pleading)的半遮面的女子究竟是谁,又再一次扣题“弹者谁?”,这样的译文堪称绝妙。所以,翻译诗歌应该采用自由鲜活、颇具创造力的方式来取悦、吸引目标读者,如果过于纠结“忠实”原则,则可能造成“死译”,使译文生涩难懂,使读者挠头搔首,而不知其所言之意。

再看许译版本,在“音美”方面,其采用每两行押韵的方式,“player 和air、strain 和again、still”保留原诗风格和情趣的基础上,基本采用一轻一重的抑扬格,以突显诗歌的节奏之美。为传达“形美”,许渊冲采用了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以求达到与原诗对仗的“动态对等”。在“意美”方面,其在翻译“琵琶声停欲语迟”时,不仅仅写“the Pi Pa stop”,而是将原文的深层和表层意义均表达出来,“no music in the air”表示此刻环境的空与静,进而衬托“欲语迟”的氛围,而林译侧重于表达主人公们“欲言又止、想要邀约”的心理状态。所以,翻译的语言层面上的探讨是翻译研究之本,我们在大谈所谓翻译的文化转向时,应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讨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翻译的种种现象,而文本分析总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3.2 文化层面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人类的学问记载和传承于语言中。不同的语言通过翻译进行转换沟通时,就是将一种语言文化带入另一种语言文化,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融合、半融合或变容。林语堂选择翻译的中国古代文人作品,都体现出中国文人生活舒适自由,符合西方人的诉求,适应西方心理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心理上更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也使其文学理想的种子能够在异乡生根发芽。林译《琵琶行》增加译者注,解释了《琵琶行》的题目来源及含义,表明选取散文形式翻译中文诗歌的意图,交代文化背景和琵琶女的故事背景,便于读者理解译文的文化意旨,烘托全篇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从其译文“We are both travelers”中,可以看出其文化转向,“travelers”更符合西方文化语境,并进一步提升主题句的文化含义“要成为朋友,不必之前就认识”,恰有相逢恨晚之意,更加直言原诗作者白居易的心声,剥去诗词字面的含义,剖析作者真正的文化意旨。而许译为“Both of us in misfortune go from shore to shore ”,在一定程度上,是字字对译,将“沦落人”改写为“不幸”,在“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解读上,也只是“忠实”于字义,没法引起目的语读者的感同身受,再传达力和感染力方面,明显只是跨越了语言层面的鸿沟,却止步于文化层面的横亘。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创译是英汉或汉英翻译的必然要求,写译是创译的自然结果。理想之翻译,犹原作者以目标语写作,易其形、融其意、得其神、显其妙。写译端在形神具备,质言之,理想之译即写译。

4 结论

从中国现当代翻译史来看,创译和写译或许对中西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林语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面上, 用中西比较的眼光,带着特定的翻译目的,采取独特的翻译策略,达到翻译的预期功能——“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所以,译者要站在使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时间差和语言差的基础上,避免过分贪大求全。目前,可以考虑采用节译本、改写本等方式方法,以文化自觉意识为核心,思考合适恰当的经典中国文化故事,并将其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他们。译者需要根据汉语古诗英译语言、形式、内容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汉语古诗歌的形式是其精髓,要考虑其格律,包括诗韵和平仄、平仄的变格、对仗以及五言、七言等体裁问题。■

引用

[1] 王志勤,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J].学术月刊,2013(2):21-27.

[2]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1):1-10.

[3] 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 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杜,1999.

[5]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6] 王梦悦,许渊冲.活到老译到老狂到老[J].共产党员,2014(20):30-31.

[7]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3.

[8] 许渊冲.诗书人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9] 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 68-75.

[10]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 王克非.翻译需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认识[J].外国语,2014,37(6):52-54.

[12]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 王克非.译史研究,以人为本:谈《翻译史研究方法》[J].中国翻译,2002,23(3):31-32.

[14] 张硕.林语堂论翻译、创译和写译[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6):42-43.

[15] 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上海翻译,2005 (1):47-50.

猜你喜欢

原诗英译本琵琶行
吕楠作品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峨眉山月歌
朋友
改诗为文三步走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