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限制语可信度建构功能的调查与分析*
——以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语料为例

2022-03-25南京师范大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料话语候选人

南京师范大学 杨 昆

提 要: 模糊限制语是否能够帮助建构话语可信度、维持人际信任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能够以实证的方式研究模糊限制语与可信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话语作为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候选人辩论过程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选取65名英语本族语者对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信任值测试,从而调查不同类型模糊限制语的可信度。研究发现,辩论中候选人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数量模糊限制语和话题模糊限制语两种,前者的使用可以避免责任,后者使用可以表达真诚,二者均可以帮助提升辩论中候选人的可信度,建构人际信任。本研究不但对当前模糊限制语的相关理论有所参考,同时还可以为人际信任的建构提供建议。

1. 引言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最早由Lakoff(1975: 234)提出,是指“改变事物模糊程度的模糊词语”。最新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发现它具有避免责任、自我保护、提升可信度等功能(Caffi, 2007; Ren, 2018; 朱洁,2012)。这些发现说明,尽管模糊限制语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但是不一定会降低话语可信度。相反,模糊限制语由于总体遵循会话合作原则,可以保证语用真实性(陈新仁,2007),并且帮助实现交际双方的合作与互信。虽然目前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很多,但是没有研究系统探讨模糊限制语为何能够增加交际过程中的可信度。实际上,不能严格说所有模糊限制语都能帮助建构可信度,因为模糊限制语的意义呈等级梯度变化,对可信度的影响也有所不同(McCready, 2015)。研究模糊限制语的作用首先要清楚它的等级梯度变化特征,而且交际过程中对于话语的信任一直被看作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之上的心理状态(Rousseau, Sitkin, Burt & Camerer, 1998),加之信任在语境下的动态变化特征,使得不同模糊限制语的可信度建构功能充满很大变数,这进一步加剧了研究模糊限制语可信度建构功能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对于模糊限制语功能的研究存在很大分歧的原因之一。一些学者认为模糊限制语会降低命题内容的精确性(Caffi, 1999),破坏信任(高晓芳、张琴,2002);另一些学者人认为模糊限制语会帮助提升可信度、建构信任(Fuoli & Hart, 2018)。本研究则尝试选取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的语料,采用话语分析和信任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为证明模糊限制语具有可信度建构功能提供证据。研究不但可以深化目前模糊限制语的理论,而且可以为二语习得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信任管理等实践提供参考。

2. 理论背景

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获得了语法、语义、语篇、语用等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Brown & Levinsion, 1978;蒋平,2013)。当前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模糊限制语类型的研究。目前多数的研究依据数量和话题两种不同的类型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如Channell(1994)将模糊限制语中的程度量词分为数字型、约数型和非数字型三种类型。Prince等学者(1982)将模糊限制语分为话题接近型和话题掩盖型两种类型。Caffi(1999, 2007)在进行缓和语的讨论时则提出三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即命题模糊语(bushes /propositional hedges)、语力模糊语(hedges)和掩盖语(Shields)。这三类模糊限制语主要与交际过程中的话题相关。

第二,模糊限制语功能的研究。对于模糊限制语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两个层面。从语义功能来看,模糊限制语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使命题变得模糊(张勇,2010),从而进行自我保护(Zhang, 2016),弱化己方话语的责任(Caffi, 2007)。从语用的层面来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虽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但却是刻意实现了某些交际意图,如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缓和面子威胁,维系人际关系(Tseng & Zhang, 2018;朱洁,2012)。

相关文献提供了模糊限制语的主要类型与功能,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当前关于模糊限制语功能的研究大多关注它对命题真值条件的模糊影响(Caffi, 2007),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人际不信任(Candlin & Crichton, 2013;高晓芳、张琴,2002)。然而,当前不少文献提供的线索也间接证明说话人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目的是建构话语可信度,维护人际信任,如Meyer(1997)提出模糊限制语不仅仅是对听众表达礼貌,而且还是为了让自己尽量显得客观可信或者为自己提供一条退路,从而增加话语的可信度。Ren(2018)也曾经提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会表达自己的真诚,有助于提升话语的可信度。Fuoli & Hart(2018)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建构一种值得信任的身份,从而获得听话人的信任。

尽管如此,模糊限制语的这种可信度建构功能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证支撑。尤其是结合话语分析和信任测试两种不同的方法展开的混合研究相对较少,因而有必要结合具体语料,采取实证的方式研究模糊限制语是否具有可信度建构功能。

3. 研究设计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后续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应当主要关注不同形式的模糊限制语是否具有提升话语可信度的功能,这不仅要依靠对语料的分析,还要从听话人的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语的信任解读情况。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 候选人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有哪些类型?

问题2: 候选人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能否建构可信度?

为回答第一个问题,研究人员选取美国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共和党进行初选辩论以及希拉里和特朗普进行电视辩论时的语料展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之所以选取这样的语料,是因为总统竞选过程中候选人辩论时所使用的话语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得选民的信任(毛延生,2019)。模糊限制语是辩论过程中候选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因而这种语言也具有赢得信任或者辅助其它话语赢得信任的功能。经过语料撰写,本研究共获取有效语料39 351个英文单词,从而保证了后续研究的正常进行。

为回答第二个问题,研究选取纽约大学的65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作为受试展开可信度调查。调查主要是基于语料进行模糊限制语的信任值得测试,调查受试对不同模糊限制语的认知与信任情况。之所以选取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作受试,是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模糊限制语发挥的作用,对于确定研究假设具有客观指示意义。

4. 研究发现

本部分将首先分析候选人在辩论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4.1部分),然后分析模糊限制语的可信度调查结果(4.2部分)。

1) 模糊限制语的类型与频率

结合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电视辩论中候选人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大致可以分为数量模糊限制语和话题模糊限制语两种,其中数量模糊限制语又可以分为数字型、约数型和非数字型三类(Channell, 1994)。话题模糊限制语可分为接近型、掩盖型和转移型三类(Prince, Frader & Bosk, 1982)。此外,本研究还选取精确语言与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从而构成从精确语言到模糊语言的连续统一体,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确定模糊限制语意义的梯度等级变化特征。研究人员将不同类型的语言进行分类,并从语料中选取相应的例句绘制为表1:

表1. 模糊限制语的类型与举例

表中表达数量的词语由数量精确语和数量模糊限制语构成,其中数量精确语主要是指交际过程中使用准确数字的表达方式,如例中的“”以精确的数值说明当前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存在贪污现象。数量模糊限制语则可以细分为数字型、约数型和非数字型三类,其中数字型模糊限制语是使用数字的前后一般添加“”“”这样的副词,来模糊数量,如例中在“,”的前面添加“”一词,用于证明捐款数量之多,然而又不会说出具体的数值,以免因为可能存在的错误引发猜疑。约数型模糊限制语则是指采用约数的方式表达数量,如例中候选人只是说有一个脱口秀,而没有明确说明有多少脱口秀或者具体指哪个脱口秀。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采用非常笼统的方式表达数量,如例中的“”只是用于说明亚特兰大城捐款数量之巨,并没有说明具体数量。总体来看,从数字型到约数型再到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的精确性递减、模糊性递增。

表达话题的词语由话题精确语和话题模糊限制语构成,其中话题精确语主要是候选人明确、清楚地阐述某个话题时使用的词语,目的往往在于揭露某一事实真相,如例中说话人分别列举了“”“”和“”来说明对方是纯粹意义上的生意人,没有自己的主见。话题模糊限制语是指候选人对想要表达的话题进行有意的模糊,从而达到为自己留有退路或者缓和冲突,这与()提及的命题模糊语的特征类似。话题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接近型、掩盖型和转移型三类,其中接近型模糊限制语是指影响话题真值度的词语。如例中候选人针对对方攻击自己只是个“”,通过“”化解了自己是“”的程度,避免了对方对听众的误导。掩盖型模糊限制语是指说话人对话题做出主观猜测(,),或做出保留的承诺或支持时使用的话语,如例中使用“”一词表明候选人做出的论断只是出于自己的主观猜测,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错误时的道德困境。转移型模糊限制语是指能够帮助转移话题,从而避免敏感话题的词语,如例中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时,候选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谁是政客,而是对政客进行了定义“,”。

基于对模糊限制语的特征与类型的分析,笔者对语料中涉及的模糊限制语进行频度统计,这样做主要是确定哪些类型的模糊限制语被候选人频繁使用,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根据统计结果,笔者绘制出图:

图1. 模糊限制语频度分布图

从图中表达数量的词语的使用频率来看,数量精确语的使用频率最高(频次为)。这是因为准确的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说话人在进行交际或者说服听众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准确的数字提升可信度。不过,当说话人为了掩盖真相或不知道准确数字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数字型模糊限制语。在所有的数量模糊限制语中,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度最高(频次为)。数字型模糊限制语和约数型模糊限制语的频度相对较低(频次分别为和)。这说明数量模糊限制语的模糊程度越高,使用频率越高。

从表达话题的语言的使用频率来看,掩盖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高(频次为),其使用频率甚至超过话题精确语(频次为)。由于话题精确语多用于爆出内幕或者直接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对礼貌原则的直接违背,所以该类话语的数量偏低。然而候选人并未完全放弃这一利器,在恰当的语境下会给对手致命一击,提升自身的形象。此外,接近型模糊限制语和转移型模糊限制语的频度较低(频次均为),这也说明话题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更为复杂。

) 模糊限制语的可信度调查

在对模糊限制语语料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选取纽约大学的65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作为受试展开可信度调查。这65名受试都曾接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具有很好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他们对美国大选情况非常感兴趣。在进行可信度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信任值测试的方式。具体而言,研究者首先从数量模糊限制语和话题模糊限制语中选取代表性例句制作打分样卷,并要求受试按照1—4的等级进行信任值排序。其中4代表对该人说的话最信任,1代表对该人说的话最不信任。在收集相关数据后,研究者对65名受试的打分情况进行平均计算,求得受试信任值。同时,为了与受试信任值进行有效的对比,表2中还列出了模糊限制语的精确程度和话语失效时的风险值。表2中分别以序号模式对8个例句进行标注,其中1代表数量精确语,5代表话题精确语,二者皆属于对照语言。2、3、4分别代表数字型模糊限制语、约数型模糊限制语和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6、7、8分别代表接近型模糊限制语、掩盖型模糊限制语和转移型模糊限制语。在打分结束后,笔者根据结果对受试进行了采访,用以辅助分析,并将信任值测试情况绘制为下表2。

表2. 模糊限制语受试信任测试结果

从表2表达数量的话语看,序号4中的模糊限制语,即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的受试信任值最高(2.88),其次依次为数量精确语(2.75)、数字型模糊限制语(2.25)和约数型模糊限制语(2.12),这与上图1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基本类似。值得注意的是,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的受试信任值超过了数量精确语。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受试给予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高分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政客,如果数字非常精确的话,感觉像是早已经预谋好的,无法让我完全相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参选过程中美国的政客才会首选非常模糊的非数字类模糊限制语,增加自己的信任度,而且也不会出现因为数据错误而承担风险的现象。与之相比,数字型模糊限制语(序号2)和约数型模糊限制语(序号3)的受试信任值相对偏低,由于这两类语言处于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之间,听众在接受这样的语言的时候往往不会接受,更多的认为语言模棱两可,无法让人信服。因此,说话人在进行语言选择的时候往往不会选择这样的语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图1中两类模糊限制语的分布频率相对较低。

从表2表达话题的话语看,序号7中的模糊限制语,即掩盖型模糊限制语的受试信任值最高(3.05),其次依次为话题精确语(2.54)、转移型模糊限制语(2.44)和接近型模糊限制语(1.97)。 掩盖型模糊限制语更多的是采用情态词,如“think”“believe” “in my mind”等进行模糊处理。虽然这样的词语模糊实事的真相,但是可以更好地维系人际关系,这样的结果与其较高的使用频率基本吻合。当受试被问及为何最信任话题掩盖类模糊限制语时,回答是“我更期望听到说话人的真实态度,如果态度真诚,我更倾向于相信”。仅次于话题掩盖类模糊限制语的是话题精确语(2.54)。这类语言能够反映真实的命题,不过由于话题揭露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往往会损害他人的面子,因此该类语言的使用频率(124)没有掩盖型模糊限制语的频率高。受试对于该类语言的观点是“虽然话语有些犀利,不过让人感觉说的话还是很对的”。确实,“Hillary was very upset, extremely angry at people believe in the second amendment” 这句话中虽然说话人猛烈抨击希拉里反对第二修正案,但是却能够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转移型模糊限制语的信服力明显没有前两类语言的信任值高(2.44)。当问及受试时,受试的回答是“说话人说的这句话很客观,所以才会相信”,可见美国政客在参加选举时非常善于语言的使用,客观的话题转移往往不容易被听众察觉,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过说话人往往对这样的语言比较避讳,不会轻易使用。受试信任最低的是接近型模糊限制语,这样的语言虽然接近话题,却又模棱两可,较难获得听众的信服,信任值只有1.97。

5. 讨论

通过对模糊限制语的可信度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于可信度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模糊限制语具有可信度建构功能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通过模糊限制语,候选人可以避免责任,建构可信度。这种现象更多出现在候选人使用数量模糊限制语时。在候选人进行电视辩论的过程中,使用数量精确语虽然能够增加自身论述的说服力,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候选人引用的数据出现错误就会导致失信的风险。此时,使用数量模糊限制语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性,避免责任(Channell, 1994)。这在语料分析和可信度调查中都得到了验证。从语料分析情况来看,虽然数字型和约数型模糊限制语的精确程度相对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更强,但是被使用的频率相对较低。这就说明,数量模糊限制语的模糊程度越强,越有可能被用于建构可信度。从可信度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受试对模糊性最强的非数字型模糊限制语表现出最高信任。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政治辩论语料相关,因而对于模糊限制语可信度建构功能的分析要考虑语境差异,这与陈成辉等(2016)提及的缓和语的功能要考虑其具体语境相呼应。

第二,通过模糊限制语,候选人可以表达真诚,建构可信度。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候选人使用话题模糊限制语时。相对于数量模糊限制语,话题模糊限制语的情况更为复杂,因为它并非模糊性越强,越有可能建构可信度。由此也可以看出,话题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功能不是避免责任。至于话题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功能可以从文献、语料和调查结果中综合得知。从文献中可以得知,话题模糊限制语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情感、维系关系(Caffi, 2007; Zhang, 2016)。语料分析的结果也同样证明候选人会优先选择掩盖型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维系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掩盖型模糊限制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说话人的真诚,并且因为这样的真诚效果,受试给予了该类模糊限制语较高的信任评分,这实际与Ren(2018)发现的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有一定相似之处。这充分说明,话题模糊限制语,尤其是掩盖型模糊限制语可以表达真诚,从而建构可信度。

6. 结语

总而言之,本研究以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语料为基础,并结合对模糊限制语可信度的调查,尝试分析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否能够建构可信度。研究发现,辩论过程中候选人会使用数量模糊限制语和话题模糊限制语建构可信度。数量模糊限制语建构可信度的原因是可以避免责任,话题模糊限制语建构可信度的原因是可以表达真诚。此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模糊限制语的等级差异会导致不同的信任结果。不过,由于本研究是语料受限研究,没有深入讨论模糊限制语可信度建构功能的语境差异,期待方家作深入讨论。总之,本研究的发现不但可以帮助充实当前的模糊限制语的相关理论,还可以为我们日常交际过程中选择话语策略,增加话语可信度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语料话语候选人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Task 6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展示(以姓氏笔画为序)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雷人话语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雷人话语
首届启功教师奖候选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