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
2022-03-25王树元
● 王树元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击侵华日军海上掠夺,建立苏北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曾在江苏省如东地区组建了一支海上抗日武装。这支海上武装以大海为生存空间,以大海为杀敌战场,在抗战岁月里,谱写了一曲曲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壮丽战歌。
创建根据地 组建海防团
20世纪30年代末,新四军东进期间,陈毅曾随先头部队沿途考察。凭着敏锐的战略眼光,他意识到,通(南通)如(如东)海(海门)启(启东)一带,如同围棋盘上的“金角银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0年10月,新四军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改变了苏北的政治和军事格局。10月下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命令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率部挥师东进通如海启地区,开辟通如海启抗日根据地。
从此,陶勇就与这片地区结下不解之缘,在黄海之滨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
1940年11月3日,陶勇率第三纵队到达掘港,将指挥部设在此地。陈毅认为,掘港这个地方很重要,是苏北的钥匙,控制住它,对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特殊的作用。
历史上,如东即为海防要地,明、清两朝都曾有水师防守。面对一望无际的江海平原,100多千米的海岸线,陶勇计划在如东创办海防部队。当年底,他向苏北指挥部副总指挥粟裕请示,要求建立海防团。几个月后,粟裕表示积极赞同,拟拨200名战士当海防团的第一批水兵。
粟裕到如东沿海考察之后,认为如东沿海地区100多千米的海岸线全是滩涂,周围又没有敌军据点,决定在如东成立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
1941年初,随着苏中根据地抗日形势的发展,掌握沿海斗争的主动权变得日益迫切。3月3日,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陶勇和政委刘先胜等领导召开紧急会议,陶勇宣布以独立团留守处200多名战士为基础,改编为海防团。随后,一师三旅海防团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海上抗日武装的新征程。
陶勇智俘海匪
海防团成立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海匪。自古以来,江苏沿海从长江口到连云港近海区一直海匪为患,当地渔民倍受袭扰,苦不堪言。这些海匪划水为王,劫海为生,经常上岸骚扰渔民和百姓,给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当时,活动在如东附近海域的主要有5股海匪势力,其中,拥有5条三桅大船的孙二富名声最响。孙二富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聪明伶俐,从小跟着父亲学会捕鱼的技术和行船的本领。为了谋生,孙二富18岁时给海盗头目当贴身警卫,不仅练出一手好枪法,还有一身航海本领。很快,孙二富便拉起自己的队伍,成为南黄海上的一方霸主,独霸南至吕泗、北至八斗山一带的海面,这一带,恰巧是新四军装备和后勤补给基地。
新四军来到后,他们不但不收敛,还放狂言“四老爷有种海上见”,根本没把新四军放在眼里。
当时的新四军没有海上作战经验,不知怎样才能降服这个海上枭雄,对此,陈毅风趣地说:“没有不落地的鸟儿,也没有不靠岸的船。”果然不久,孙二富到岸上补给粮草,被早有准备的新四军战士擒获。出乎他的意料,陶勇不但热情招待他,还向他宣讲抗日道理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并亲手把缴获的枪还给他,孙二富深受感动。陶勇劝说贫苦出身的孙二富不要在国难当头需要全民族抗日的时候在这欺负老百姓,是英雄好汉就应该和新四军一样抗日救亡。孙二富听后,请陶勇次日到他们的船上去,说他还有一帮兄弟,大家一起谈以后是不是参加新四军的事。
为了表明新四军的诚意,陶勇按时前往。他只带去4个人,孙二富一看,这个新四军有胆量,没多带兵,也没多带武器,就跑来迎接。陶勇问他们商量得怎么样,其他海匪不表态。陶勇语重心长地说,大家都是贫苦出身,现在全国都在抗日,你们还不站出来吗?这时孙二富就表态愿意跟新四军走,并当即交出所有枪械、船只,接受改编。陶勇任命他为新成立的海防特务营营长。
陶勇
成立海防大队
1941年4月,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下令抽调四分区干部和骨干200多名,建立一支直属一师和苏中军区的海防大队,海防大队以盐渔业发达、被称为“金何家灶”的何家灶为大本营,指挥部设在三官殿。
何家灶附近海域,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马平川,只适合木帆船作战,不适合汽船行驶。为了指挥海上作战,粟裕亲自率师部机关人员到海上生活,进行战斗演习,调查研究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对战斗中船只的队形编组和运用、火力组织、战术手段、通讯联络等进行深入探讨。他要求海上部队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技术,在船只动态的状况下练射击、投弹,同时向有经验的船老大学习航海技能。
师部作战参谋兼海防大队队长凌海波带领一师三旅海防团,担负起打击海匪,保护渔民生产和军区机关海上安全运转职责。
一次,凌海波带着参谋廖开,率二连一排3条船,护送印刷机器及印刷材料,准备隐蔽起来坚持生产。当时是战争环境,新四军用的船大部分都是征用的,非常宝贵。可是夜里风暴骤起,狂风呼啸,海浪汹涌,把停在何家灶港上的船给掀翻了,还有几条船的缆绳被掀断,不知去向。军区首长得到消息后,立即命令凌海波把这些船全部找回来。凌海波二话不说,在没有准备淡水、粮食的情况下就出发,找了五天五夜,才把这些船找回来。
成立苏中军区
1941年4月26日,苏中军区成立大会在栟茶镇徐氏宗祠召开。陈毅及苏北行政区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会上,粟裕被任命为苏中军区司令员,陶勇任一师三旅旅长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中军区的成立,是新四军东进后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
5月,三旅成立海防大队,孙二富任大队长。不久,上级指示陶勇带队调查并整治另一股海匪势力,执行任务出发前,陶勇指定孙二富派船护送,孙二富驾驶着自己的指挥船,星夜出发,左右使舵,八面调帆,全速前进,安全抵达目的地。
1942年11月,粟裕宣布将一师三旅海防团和苏中军区海防大队整编为苏中军区海防团。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一定要干好。
海防团成立的时候,粟裕提出海防团成立的首要三项任务:一是要打通苏中到浙东的南北交通线,浙东、山东的南北交通线;二是要带领沿海的居民、盐民建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巩固苏中的海防;三是要利用海上的交通线,保护军区的军工、后勤保障等各单位。
在日伪严密封锁并霸占水陆交通的非常时期,为了保护海上运输,海防团四面出击,海陆并举,开辟海上交通线,并在一次次护航战斗中发展壮大:拥有被列入新四军正规编制的3个团,团长分别是陶勇、孙二富和弃暗投明的陆洲舫。
此时的孙二富已由陶勇和姬鹏飞给他改了一个新名字叫孙仲明,意思是“重见光明”。孙仲明表示,他要跟着共产党,永远不变心。
1943年秋冬,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在何家灶成立,但对外没有正式宣布。
10月下旬,指挥部得到情报,敌军要以强大兵力来抢夺丰利镇。陶勇根据敌我兵力对比,反复权衡,决定暂时避敌锋芒,寻找战机。就在这时,苏中军区海防二团团长孙仲明主动请战,提出由他率部与陆上部队共同应对来犯之敌。
10月31日晚,谙熟当地地形和海上情况的孙仲明提前到达现场,在水下打了很多暗桩,部署一部分陆地部队和民兵埋伏在岸边,采取迂回策略,声东击西,把从海上进犯的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当日军船只都触到暗桩不能行驶时,埋伏在岸边的新四军战士和民兵轻重机枪、手榴弹一起开火。经过数日围攻,海防团和民兵最终将日伪军彻底击垮,俘虏伪团长纪雄以下千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掷弹筒5个、轻机枪13挺、长短枪近千支。
苏中军区成立大会
敌人经过这一惨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到丰利侵扰。海防团指战员在一次次对敌海战中,于波峰浪谷间,牵帆把舵,奋勇杀敌,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海上蛟龙”。
海防团的臂章(1942年)
吕泗作战反“清乡”
1944年4月,日伪军把苏中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区,纠集重兵,对苏中四分区实施大规模“清剿”,在封锁线上设问检所,筑长达170多千米的竹篱笆封锁圈,封锁沿江、沿海所有港口,境内据点由63处增加到200多处。新四军一师和苏中军区在粟裕的领导下,与敌开展了反“清乡”斗争。
4月,正值吕泗渔港黄花鱼汛。一天,正在捕鱼的渔民发现伪水警大队的30多艘海船朝渔民驶来。
一些渔民纷纷收船,因为伪水警不是打人就是抢鱼,弄不好还有生命危险。正在这时,爬到桅杆上的一渔民看见远处有新四军的船只驶来。这些船只正是孙仲明部队的。
1944年4月,陶勇(左三)与海防纵队战友合影
面对33艘敌船,孙仲明临危不惧,指挥装有迫击炮的9艘哨船充当先锋,与敌展开激战。指挥船的船老大中弹牺牲,机枪手也身负重伤,形势紧急。孙仲明沉着镇定,指挥水性好的战士携带手榴弹,潜入水中游到敌船附近,把敌人机枪炸毁。他一会儿跑到船后当老大,一会儿跑到船前当机枪手,一会儿又吹响口哨,指挥船只冲锋,战士们斗志昂扬,越战越勇。在战斗紧要关头,孙仲明指挥炮手,一炮就打到敌人的一艘船上,敌船被炸,破损严重,沉入海中。
就在这时,海防纵队副司令吴福海带领10艘战船赶来支援,紧接着三团在团长陆洲舫的带领下也加入战斗,3个团共29艘船,分三路夹击敌人,战斗整整持续一天,海防纵队打沉敌船1艘,击伤2艘,最终,敌军的炮艇拖着受损的敌船撤退。
海防大队在吕泗战斗中牺牲了4名战士,战船也被打得伤痕累累,但他们打出了海防纵队的志气、打出了军威。这是一个大胜仗。此后,敌人很长时间都不敢到海上来骚扰。
6月,粟裕向新四军军部提议,以日伪军南坎镇据点为主要攻击目标,迅速打开敌人封锁线上的缺口。
南坎镇地形十分特殊,坐落于海边,该镇往下是一条港漕,南来北往的人都要通过南坎镇。敌军进占后,在南坎镇修筑了两个据点和4座碉堡,驻扎100多名伪军和12名日军。
6月26日夜,南坎战斗打响。四分区特务四团二营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敌人哨兵跟前,快速解决了两个伪军哨兵。一营除掉伪军的机枪火力点。三营从中间突击,斩断两股伪军之间的联系,得手后向西突进,4座伪军碉堡被攻克。这3个营又集中火力,攻击日军核心据点。在我方强大攻势下,12名日军只好缴械投降,100多名伪军也随之投降。
从1943年4月至1944年10月,苏中四分区军民作战2600多次,毙伤、俘虏日伪军5600多名,缴获长短枪2700支,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
正式成立海防纵队
1944年8月7日,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在丰利镇举行成立典礼。此前,苏中军区的3个海防团统编为海防纵队,陶勇兼任司令员,杨进任政委,吴福海、陆洲舫任副司令员,海防纵队设立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正式列入苏中军区纵队序列。
这支海上武装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粟裕的心血。他关心水兵生活,水兵本来和陆军的伙食一样,粟裕发现后及时进行调整。水兵体力消耗大,经常在海上坚持斗争,粟裕特批水兵晚间吃大饼;另外,水兵指战员都配发1件棉袄,便于他们在严寒的冬天值勤。为了提高杀敌本领,海防纵队的指战员日夜苦练辨风掌舵、船上射击等水上作战技能。
日军船艇在速度、吨位、火力上均占有绝对优势,与其正面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战士们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海战打法: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采取海上游击战,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地理条件。海滩有明滩,也有暗滩,我方对这些环境都十分熟悉,遇到暗滩我们可以绕过;敌人不知道有暗滩,就会被堵住。在滩涂上的港汊和小沙洲,海防纵队构筑暗坝和阻塞坝,在水下打上暗桩,布下渔网,我方的木船吃水浅,船底平,遇到障碍依旧畅行无阻;敌船由于吨位大,吃水深,经常被暗礁、暗桩所阻,推进器又被渔网缠住。最初,日军炮艇毫无顾忌,横冲直撞,后来只敢尾随在伪军帆船后面。
海防纵队从成立之日起,除了与日伪军频繁作战,还凭借大海之利,完成各种艰巨的任务。
大海神秘莫测,喜怒无常,充满着未知的风险,但对新生的新四军海防部队而言,大海,却是他们搏击风浪大显身手的好战场。为了抗日斗争的需要,他们在茫茫大海中开辟出一条贯通南北的海上交通线。
海防纵队成立以后,从浙东到山东,是我方一条打不断的交通线、生命线;同时在海上,利用辽阔的南黄海,建立了一个流动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成为我方重要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基地、医疗基地和军工生产基地。
当时,中共各级干部和知识青年北上延安,南下上海,途经华东时,为确保安全,都由这支海防部队派船从海上护送,邹韬奋、范长江、许幸之等来自香港、桂林、重庆等地的进步人士,都曾经乘坐海防部队的木帆船。海防部队还控制了盐城、东台、启东的重要港口,纵横数百里的黄海海面,成为沟通南北、为根据地运送必需物资的海上大通道。
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地下党的掩护和码头工人的配合下,海防纵队打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共运出军工材料、机械设备、医药、通讯器械等敌人禁运的物资2600多吨,进步书籍2000多包。
王维福
故事片《51号兵站》取材于苏中军区海防部队那段海上运输的历史。《51号兵站》的编剧之一张渭清,曾任新四军一师后勤部军需科长,为了创作剧本,曾到当年战斗过的如东寻找灵感。电影中“小老大”的原型吕炳奎,当年就在如东栟茶镇以开办鸿济公司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到上海秘密采购军需物资,交给海防团的船只,秘密运送到解放区。当时的斗争,比电影更惊险。
江海大地上,海防纵队屡建奇功的背后是无数将士血洒海疆。一次,陆洲舫的儿子陆建平在长江口遭到藏匿在民船里的日军突然袭击。他们与敌展开殊死搏斗,陆建平指挥战斗时不幸牺牲,他船上的连长石效礼带领战士冲到敌船上,与敌展开白刃战,最终寡不敌众,全船海防官兵壮烈牺牲。
故事片《渡江侦察记》中,有位奋勇突围传送情报的小马,原型就是当年海防纵队的战士王维福。王维福先后参加海战40多次,屡立战功。他生长在如东海边,自幼练就一身好水性,渡江战役前夕,上级派他连夜过江侦察敌情。摸清敌情后,他横渡长江将情报送回部队。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解放南京的同一天,中央军委急电陈毅、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立即组建海军。当天下午,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苏北军区海防纵队被编入第一纵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上作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