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因与路径

2022-03-25赵朝辉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职业教育要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应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实践层面来分析探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必然选择。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产教融合形式化、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缺乏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等难点问题,建议通过政府统筹布局及监管、提升行业企业助力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等路径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赵朝辉(1970- ),女,湖南邵东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校政企行’四元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GZJG2020B187,项目主持人:赵朝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041-05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备同等重要地位”,“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可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由此,职业教育要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必须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因,从现实层面上剖析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层面上寻求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因

(一)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位置。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但技能劳动者的素质、规模、结构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培养产业生力军,缓解就业压力,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是职业教育促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形成的全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技术之间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的活跃期。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不断应用在新的场景,促使产业打破行业边界,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推动了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关注效率转为关注创新,具备战略眼光、创新能力、个性化发展能力、系统性思维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成为现代企业所需。因此,职业教育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具备新型知识结构、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各国市场分工合作,经济相互融合、互相依赖,促进了各国建立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現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建立了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机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我国职业教育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经济发展现状,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对接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

(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必然选择

改革开改四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发展壮大,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素质、规模、结构、使用上与社会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开始凸显。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约29%,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40%的比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职业教育亟待完善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为产业培养和储备急需的人才。此外,高职扩招也势必带来日益激烈的院校间竞争。因此,高职院校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其必然选择。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分析

(一)产教融合趋于形式化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企业对参与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就业、项目研发的积极性比较高,校企共同研发或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占到60%以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能力评价等方面,企业却缺乏合作的兴趣。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知停留在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上,产教融合广度、深度的不足,致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用人单位需求侧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产教融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

产教融合的内涵是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围绕人才培养实施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建设,主张相对自由、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围绕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来展开内在机制建设,更强调纪律、服从以及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提高。校企双方不同的办学立场和利益诉求使产教融合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企业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大,不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效应。

(三)产教融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国家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政府、学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进行说明,鼓励学校与企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对校企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约束不足,校企双方权责不够明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致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困难重重,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四)产教融合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规模、政策支持度等外部区位环境因素和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服务能力等内部因素影响,不同地区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呈现显著差异。具备良好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产业规模更大,地方政策对产教融合的扶持力度也更大更精准,校企合作的范围也更大更深入,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务实,教师具备更高的服务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企业具备更高的吸引力,企业参与度更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三、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架构体系、强化依规管理,发挥政府统筹布局及监管的作用

1.统筹布局产教融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优势资源提供不同的参与方式。共建实训室,共享技术技能实训设施;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生活、健康进行监护;共建教师企业工作站,建设科研和教研教改平台,促进“双师”队伍建设;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建设、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职业学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之,根据不同的参与方式,制定差异化、可实施的具体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加大校企合作政策的讲解与宣传力度,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办学。加大对企业关于校企合作政策的讲解与宣传力度,开设产教融合服务窗口,倾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参与校企合作在税收、补贴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获取途径。大力宣传报道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共同参与办好教育的氛围,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对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感。鼓励高职院校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积极地联系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资本拥有者寻求合作,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捐赠等方式投入办学。

3.对政策落实加强监管力度,对落实效果确定评价标准。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协调问题、高效处理问题,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激励措施,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奖励。建立企业考核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产教融合的实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的依据,让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尝到“甜头”,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二)凝聚互惠共赢、合作创新的发展共识,提升行业企业助力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1.政策层面。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从政策层面构建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吸引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资本投入。比如,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单一的政府投入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为缓解高职院校资金压力,可制定对企业慈善、公益性捐款的免税、减税政策,完善利益补偿机制,降低企业捐赠的成本,鼓励企业捐资助学;出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标准,对组织机构配置与管理、团队建设组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做出详细的规范,为校企课程开发、协同育人方式与环境建设、校企资源库共享机制、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成果管理与转化、校企合作评价等提供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2.经济层面。学校与企业有各自的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具备有科研攻关能力的教师队伍;企业面向市场,对前沿科技信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资金较为充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可以共享优势资源。通过企业投资办学,缓解学校财政拨款不足带来的资金压力;通过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提高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通过企业助力教师走向市场,致力应用技术研发,为中小微企业核心技术攻关、产品更新升级提供服务,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产教融合,对接区域先进行业,重构课程体系,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3.社会层面。职业院校通过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开拓生源,增加服务行业企业的实践能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加员工归属感。在合作过程中,職业院校多年积淀的专业文化内涵与企业文化的相互碰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与职业素质、创新思维、服务意识的相互交融,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4.人才层面。产教融合有助于教师把握科技发展前沿,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教师在企业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科研成果转化中体现自身价值。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合作方式,可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对接。学生管理方式借鉴企业管理方式,用企业职业守则、职业道德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校园环境建设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上墙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弘扬企业精神。通过培养方式从“贴近企业”向“融入企业”的转变,不但夯实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打通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也提供了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可面向企业开放,帮助企业解决员工技能培训的问题。

(三)推进“三个对接”及1+X证书制度,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作用

1.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出发,分析产业链、生态链的图谱和业态,推进紧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以职业标准为基础,选取、整合教学内容,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要求的全方位对接,逐步形成“多岗适应、专岗精通”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企业工作过程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对接学科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中感悟和升华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

2.落实1+X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1+X证书制度是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重要举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行业企业制定标准,对接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快速反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X”证书的技能知识点往往涉及多门课程,在落实过程中,应清理分解证书技能知识点,按相似性原则匹配对接课程知识点,从点到线再到面,将“X”证书相关内容融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建设,将培训过程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统筹组织与实施。摒弃“唯通过率”的思想,改革单一评价方式,设计以职业适应性、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1+X证书质量评估指标,构建包括教师、学生、第三方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以“1”(学历证书)为本,根据自身发展和需要灵活选择学习“X”职业技能,1+X的职业适应性、专业性与学历教育系统性、完整性的结合,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实施“赛教”融通、“三个课堂”联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发展

1.“赛教”融通,助推欠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的内容展现了发达地区企业工作过程的成功经验,反映了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与技能竞赛,可以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先进地区企业岗位能力的匹配程度,展现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成果。同时,以竞赛为契机,可降低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的成本。具体来讲,整合技能大赛的优质竞赛资源,借鉴技能大赛先进的竞赛理念、技能标准和评测方法,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课程改革实施。参照竞赛试题设计实训任务,对照竞赛技术标准设计课程标准,依据竞赛的评测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模式,积累获奖院校的成功经验改进教學方法,通过“赛教”融通,让竞赛的优质资源不再只是服务于参赛选手,而是惠及所有学生。建设国家、省、校、专业、班级五级比赛机制,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参与技能竞赛活动的机会,创造合作、竞争、拼搏的学习氛围,用竞争促进教学,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积累竞赛成果置换相应的学分,提高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2.校企合作建设“三个课堂”,促进教与学形式的改变。针对欠发达地区缺少师资、设备匮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三个课堂”,即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建“专递课堂”,教学名师与企业专家共建“名师课堂”,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建“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推送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提升。通过“专递课堂”观看直播或录播视频,实现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课堂上学生远程互动交流,两地教师协同巡课、在线督导,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效应,汇聚精品教学案例,课堂上两地教师探讨教学设计、分享教学思考,通过互相交流碰撞出火花,实现共同成长;“名校网络课堂”重点关注学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服务”的形式,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建云,张卫斌.以政校企关系重构深化企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54-59.

[2]冯涛,谢丽.政府在产教融合中建立长效机制的瓶颈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1(14):24-25.

[3]杨鉴,陈章,沈军.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的路径抉择——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54-59.

[4]多淑杰,易雪玲,黄新谋,等.基于四维分析模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教论坛,2015(12):10-14.

[5]陈伟.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0):64-67.

[6]胡小勇,曹宇星,宋宇,等.“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7.

[7]多淑杰,易雪玲.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5):48-52.

[8]郑旭东,饶景阳,贾洋洋.“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14-22.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