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第二外语(日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2022-03-25朱翔
朱翔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第二外语(日语)课程,积极响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号召,思考探讨并实践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具体实施方法及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第二外语(日语);教学改革;思政内容;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109-03
一、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部在2017年12月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积极创新教学过程,同时还需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容及目标。高校教师要积极挖掘教学内容、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恰当、深度融合。在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同时,还需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监管力,创建出生动有趣并且具有积极育人作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真正融入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真正融合,达到铸教、铸人、铸魂的最高境界。
二、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现状
(一)课时量无法满足学生考研、考级需求
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第二外语(日语)的总学时不足180课时。以本校为例,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日语)课程在大三学年开设,总共两个学期,每学期18周,一周4个课时,共144课时,除去法定节假日以及运动会等学校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以外,实际情况其实并不足18周。综合看来,学生实际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课时在138课时左右。作为参照,日语专业的学生学完同样的知识所用学时为168课时左右。就教材《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的课程安排设计而言,入门单元需16~18课时,初级上册共24课,每课需4~6课时完成单词、语法、基本课文和应用课文的讲解。也就是教师要在138个课时内完成对《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所需150~160左右课时的讲授,并且要求学生掌握日语所有的基本语法知识。可见课时安排远远不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没有引导学生复习及课外知识扩充的时间,长期将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
(二)课程设置合理度欠佳
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只有第二外语(日语)这一门课,基本相当于把日语专业的精读、泛读、会话、听力等课程的能力要求综合为一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必须通过这一门课程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这样时间短、内容多,授課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学生真正利用日语进行正常日常交流的要求,更没有达到教学大纲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大多还是采取“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方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二外日语的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有一定关系。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上也会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例如不能扩充丰富的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不能完全放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口语和会话等的练习,课堂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由于以上综合因素导致学生不愿意开口读日语、说日语,日语语言习惯养成差,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低。再加上第二外语(日语)不像大学英语一样有明确的四、六级考试等要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考研和考级需求,对第二外语(日语)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内动力不强。综合以上原因,学生无规划、无目标地开展学习活动,甚至有很多学生毕业时仍不会日语假名等最基础的语言知识,产生了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效果差别明显、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
(四)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有待深度挖掘
第二外语(日语)所使用的教材为《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此教材中每课都会有适当的日本文化介绍,但并无中国文化的对比介绍。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只学习日本文化,将会导致学生忽视中国文化。
三、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应将德育目标置于课程目标的重点和首位,应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传授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日语学习基本策略,具备日语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培养学生成为“入岗竞争力强、到岗适应力强、在岗发展力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可从事外事、外贸、旅游等行业涉外工作基础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同时,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需培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日本的文化、社会、风情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学会正确判断中日之间的历史及现实问题的方法、立场及正确观点,并能冷静思考中日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践行者以及传播者。
四、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及重点
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应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相关文件,明确了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及重点。
笔者自承担日语课程教学任务以来,在专注于日语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同时,认真关注及学习国家各大方针政策,尤其注重学习并领会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主旨,注重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注重课程的德育特色和人文精神。挖掘教材内容中涉及日本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宗教等方面蕴含的人文精神,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运用“齐莫曼自主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在日语语言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和人文教育的渗透。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宗教等方面的深厚人文精神及德育、美育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言语行为素养
(1)教学阶段:日语语言入门阶段
①中日语言文字的相关性——日语文字发源于中国。在日语教学中找寻中日文化关联、追溯日语文字的渊源,利用“文化溯源”进而通过外语教学提升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日语基本的寒暄方式,培养学生讲道德、懂礼貌的传统美德。
(2)教学阶段:日语语法及课文讲授阶段
①通过理解日语中的礼貌言语行(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等),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仁爱之美德。
②通过理解授受动词的施惠和受益的含义,培养学生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2.非言语行为素养
教学阶段:日语语法及课文讲授阶段。
通过挖掘课程中一系列优质的“非言语行为”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如:
①通过理解日本人初次见面的鞠躬礼仪,对比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培养学生讲道德、懂礼貌的传统美德。
②通过学习日本人的守时规则和时间计划性,引导学生恪守约定、遵守时间,做事有计划、有条理的美德。
3.社会文化素养
教学阶段:日语语法及课文讲授阶段。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及社会现象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中日文化现象对比:在日语教学中涉及日本文化时,可以横向比较关联性的中国文化,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如课文讲授中涉及的中日传统服饰、传统节日、茶道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是较好的思政元素。
4.人生观引导、价值观塑造
教学阶段:提升日语综合能力,引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塑造。
①热点事件的分析:在热点事件的分析中,注重维护国家尊严。在课堂中涉及时事热点、历史经济等方面问题时,要坚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有足够的智慧和足够的自信面对一切挑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和提高学生日语语言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有效能动性的课程思政实践
将专业课程与“第二课堂”——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如通过雨课堂一平三端平台、创建微信公众号“思政日语”等方式,推送思政教育资源,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及竞争力的培养。通过“第二课堂”及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形式,把握学生的日语学习观,而且就所发现问题相应地在教学设计、方法等环节进行调整,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学习观调整学习策略,使课程思政不局限于课堂,更加有效地根植于学生的学习观、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构建中。
(三)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建设与日语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的融合
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注重课程教学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精神。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涉及日本语言、社会、经济、文学、教育、风俗等方面,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任课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和美育元素,在传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人文教育的引导和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可通过中日文化比较,由日本文化溯源至中国文化,对比两個国家在传统风俗文化和国家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理性了解日本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增强自身的文化批判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及自豪感。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能动性,打破课堂局限性,让日语课程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立足日语语言教学,通过渲染中日文化韵味,将思政元素逐课融入,进行层层深化,从而挖掘其内涵。同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如通过雨课堂一平三端平台、创建微信公众号“思政日语”等方式,推送思政教育资源,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及竞争力的培养。
如在讲解第九课应用课文“温泉”一课中,讲到日本传统服饰“浴衣”时,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以“中日传统服饰的对比及关联”为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料查阅,将成果报告分享在雨课堂“讨论区”并在正式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浴衣”和“汉服”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试穿,切身体会中日传统服饰文化的相连性,让学生在学习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文化批判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改革今后需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
任课教师须做到深入贯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端正态度,深度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与思政教育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通过积极参加一系列校内外培训,及时巩固和更新专业知识,保持学科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三)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积极广泛地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查阅,做到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及主旨,立足日语语言教学,渲染中日文化韵味,将思政元素层层深入,真正做到启智润心。
(四)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平台建设
通过“第二课堂”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使课程思政不局限于课堂,能更加有效地根植于学生的学习观、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构建中。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4.
[2]段笑晔,郝雯.“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日语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2):185-187.
[3]陈丹.日语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导入[J].文学教育,2019(11):152-153.
[4]李晓艳.“课程思政”理念下二外日语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A].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二)[C],2020.
[5]高静,马浩.新形势下二外日语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为例[J].公关世界,2020(16):54-55.
[6]赖军芳.“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1(1):110-113.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