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讨
2022-03-25周敏
周敏
[摘 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层面上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更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其引领和关注。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任务,以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为例,探索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和思政案例的设计方式,提高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为非思想政治课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科技文献检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001-03
高校承担着培养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思想品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的一流人才的重要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1],高等教育不仅要在专业知识领域层面上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更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其引领和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际上就是强调课程育人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实现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即“思政课程”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的隐性教育,课堂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
高等教育的专业课与学生未来就业息息相关,学生难免对其投入更多精力,从而思想上出现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如何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朝着我国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方向發展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并不是在专业课中简单地灌输一些思政理论,而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对专业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思政融入改革。
本文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信息专业的专业课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前行,发挥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课程按照成果导向的工程化过程开展教学,即设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模式—设定思政途径—设定教学案例和活动—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的过程。下面介绍其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成果导向教学目标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能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课[3]。课程既要传授文献检索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操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因此本课程更新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按照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构建了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4]。“知识目标”定位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检索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人才,“能力目标”定位培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信息素养人才,“思政目标”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爱国、敬业、求真、务实的信息通识人才,如图1课程的教学目标所示。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系统性、互动性的优势,但是存在教学活动单一等局限。这种模式课前与课中无相关性活动,学生被动学习,课前缺少对课中知识主动了解的途径,课后无延续性活动,学生缺少讨论思考的环境。特别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政理论和思政案例不熟悉,仅靠单一的课堂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难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程思政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
可见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高阶能力培养,融合思政教育的新教学模式是改革当前学情的重要举措。本课程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既发挥了线下教学的启发式教学优势,又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打破时空的泛在学习途径,自建了丰富的超星线上课程资源库,包括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课视频、电子课件、习题题库、案例素材等资源,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非线性、多元性、主动性的优势。线下教学中课程采取面对面教学、案例教学、答疑解惑、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活动,延续了线下教师统一性、系统性、互动性的优势,辅以适当的线上活动如问卷、抢答、随堂测试等,有效地利用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两途径思政元素融合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内容包括掌握信息处理技能,较为熟练地使用互联网,网络学术数据库检索文献信息;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常识,初步形成负责任地使用文献资源的意识与观念等。因此,科技文献检索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脱离互联网的。
现代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在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对待学习生活方面的态度是不一样的[6]。互联网平台的信息资源开放性一方面让大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得教育信息,另一方面也让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有所减弱,使得教学过程超出教师的控制。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是本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任务,本课程挖掘思政要素,将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形成两途径的思政融合,即理论教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实验操作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检索能力、职业能力。下面以案例说明思政融合。
案例1:思政元素——信息道德、法律规范。
融合方式: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传达在信息浪潮中安全航行、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合理规范使用文献信息的重要思想。
理论内容:学习论文写作中的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文献的引用规范等。培养一定的信息道德素养,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维护信息安全,明确信息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成为文献检索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标。
案例2:思政元素——不畏艰难、团结一致;心怀家国,情系天下。
融合方式:实验操作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实验中学习检索方法时要求检索疫情防控知识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困难面前要有一颗不畏艰难、团结一致的决心和一颗心怀家国、情系天下的爱心。
实验内容: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助力科研攻坚,打响疫情阻击战”栏目中查询动态,并查看相关专题知识,撰写实验检索报告。
案例3:思政元素——不懈探索的敬业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融合方式:实践操作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结合黄大年事件选择不同检索平台、设置不同检索字段内容检索黄大年相关文献,培养学生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不畏艰难、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
实验内容:检索“黄大年精神,领悟其精神内涵”的案例教学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并查看相关专题报道,撰写实验检索报告。
除了以上案例提及的思政元素,本课程还融合了其他重要的思政要素,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鼓励学生在科技文献写作中多创新,多关注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产品,培养爱国和科学钻研精神;文明、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做不从事任何网络暴力活动的文明网民;敬业的核心价值观,与同学共同完成检索课题,培养和谐共建的思想。
四、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隐形德育,若过分强调“思政教育”忽略专业知识将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忽略思政教育则达不到德育培养目标。因此,教学环节的安排非常重要,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要合理结合,相得益彰。为减少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融入的差异,本课程组统一设计教学过程,细化具体教学活动,以“检索黄大年精神,领悟其精神内涵”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例说明。
课程组预先录制和发布教学视频,视频中演示检索黄大年精神的检索途径,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预知,同时铺垫了黄大年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学习斗志,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课中,教师面对面讲授如何设置检索途径以及检索词等知识,安排如何将黄大年的精神与自身的学习结合的讨论、问卷调查等活动,学生参与活动。课后学生完成检索爱国科学家的专业文獻并撰写实验报告,评选出优秀报告并线上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热情。
五、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
建立科学公正的考评制度,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量化后纳入课程结业考核,具体考评方式采用“334模式”,即线上成绩占比30%,包括视频完成度、考勤、作业、线上活动积分;线下成绩占比30%,包括实验报告和集中讨论互评分;期末考试占比40%。该考核制度既考查了学生线上线下平常的学习情况,又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精神世界的发展情况。考核成绩作为教学反馈数据之一,除此之外,课程还针对难点和课程思政效果等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同样作为后续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提高思政能力的有力数据。
六、总结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建立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中深挖贴近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两途径思政融入渠道,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教学反馈机制共同促进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后续将继续探索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以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1):63.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OL].人民日报. 2016-12-09.
[3]张翼,林海生,刘斌斌.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综合育人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36-38.
[4]戴波,刘化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实施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1(1):45-48.
[5]郭继武,李邢西.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20-21.
[6]权静.浅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8(32):81-82,97.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