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2-03-25马凯昱侯雨辰
马凯昱 侯雨辰
[摘 要]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在这一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英语口语输出能力,这对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立足于“新文科”这一跨学科的思维理念,在分析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新文科;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口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 H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070-03
一、引言
2018年8月,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在所发文件里提到“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新文科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理念,需要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用新的范式及跨学科的视野去丰富原来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活起来,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由此可见,“新文科”势必会对中国大学文科、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为了顺应“新文科”的发展趋势,教育部高教司就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强调高等外语教育发展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着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吴岩,2019)。高等外语教育肩负新使命,胸怀大格局,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国高校,“00后”学生是大学本科阶段的主体,其中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听、说、读、写四项中学生最薄弱点在于“说”。通常大部分学生羞于开口说英语,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时处于被动,CET-4和CET-6的口语考试也鲜有人报名。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下,应着重提高非英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上,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坚持育人和育才的统一,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添砖加瓦。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缺乏活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授课主要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班级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大学英语班级的最大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很难监测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英语训练和活动很难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效开展,英语口语便是其中一项,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口语训练少之又少。有调查数据显示,近75%的教师会采取课题展示(Presentation)的形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进行考核(郭向宇,2020)。这种统一化的口语教学活动看似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实际上忽略了口语表达的本质。单一的口语教学活动,从侧面反映出了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中不想走出舒适区,不想突破现有大班教学带来的障碍,试图以单一的课题展示(Presentation)代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口语课堂活动。而教师缺乏活力和创新力,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沉闷的课堂气氛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机械地完成课题展示(Prese-ntation)任务,很少能够得到对自身口语表达的及时反馈,任务完成后也并不会得到口语水平和能力上的提升。从长远来看,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沟通与活力,忽视对学生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造成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偏低现象的出现。
(二)学生缺乏动力
步入大学,英语带给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挑战,一是期末考核,二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这两种形式的考试,口语都不是必考科目,甚至四、六级考试规定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口语考试。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抱着“无所谓”和“功利”的心态对待英语口语,在口语课堂上演“低头族”现象,缺乏学习热情。更有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掌握英语能够为他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所带来的正向作用。这种消极的学习心态,使得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经常出现“低配合”现象,造成教师的主动互动得不到回应(吴心瑜,2021)。此外,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发音不自信,羞于开口说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口语课堂上再丰富精彩的教学策略也只会变成纸上谈兵,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得不到任何提升。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培养策略
(一)“新”教学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王新清,2021)。而想要成为“大先生”,每位老师不仅要做“大学问”,更要胸怀“大爱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和语言基础课,该课程覆盖范围广、学生人数多,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众多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除了班级人数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外,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也亟须改善。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只看重語法、阅读和单词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孙玲,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应逐步摆脱传统的“哑巴英语”式教学理念,梳理最新的教研成果,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同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人才,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二)“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大班教学,一个行政班级的学生人数甚至可以达到100人。在人数如此多的课堂进行语言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会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通过小组教学尽可能掌握每位学生的发音状态和质量,但事实上却收效甚微。实践证明,单纯依靠线下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基本需求,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柴芸,2021)。
首先,在線下授课环节,教师可以保留原有的小组课题展示(Presentation)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分享展示自己的小组合作成果。学生通过倾听同班同学的课题展示,能够最大限度地输入英语知识。课题展示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给出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口语教学的良性循环。其次,针对线上授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U校园”“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线上教学软件开启口语模块的建课、授课。由于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以不同的单元话题为授课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给出的话题,在线上平台上发布不同的口语挑战。如新视野大学英语2的第一篇课文The humanities:Out of date?(“文科是否过时了?”),围绕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在单元授课之前在线上平台发布口语预习任务,以采访(Interview)的形式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机询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最终以视频的方式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中,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因为该单元话题是和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所以在完成口语任务时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答案,学生学习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口语表达也会变得主动。这种创新性的英语口语教与学模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新”考核方式
在上述问题分析中提到,口语通常在考核中不占比重,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忽略口语学习。因此,为了突出口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口语训练积极性,大学英语必须进行口语考核方式的改革。
首先,加大口语考核力度。将口语考核成绩纳入大学英语期末考核总成绩中,并且将口语考核分化至平时的每一次口语训练中。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强并抱有“功利性”学习目的的学生来说,口语考核起到了约束性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对英语口语重视起来,有效提高口语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其次,创新口语考核方式。在口语课堂中加入小组对话、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动画配音等多种口语练习模式,并将小组口语训练和个人口语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如在讨论到《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四单元Heroes
Among Us(“新时代的英雄”)中“新时代英雄的定义”这个话题时,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分别扮演各自心中的英雄形象,例如现实生活中的英雄、电影中的英雄,抑或是自己的家人等,并让他们把英雄的事迹用英语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对“新时代的英雄”这一主题有了清晰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口语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有效地将课堂交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口语的热情,及时掌握学生的口语训练效果,并对学生的口语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同时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四、结语
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学科要不断与其他学科增进融合意识。这就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同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来说,也面对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因此,通过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师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动力两大现象。基于此,本文从“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模式、“新”考核方式等方面提供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培养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2):3-7,90.
[2]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DB/OL].http://wgyxy.wnu.edu.cn/info/1042/1940.htm.
[3]郭向宇.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回归与创新”:基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实践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20,37(2):91-96.
[4]吴心瑜.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0(4):359-363.
[5]王新清.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1-37.
[6]孙玲.互联网视域下英语教学理念的“变”与“不变:评《大学英语改革与发展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6):65.
[7]柴芸.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9):75-7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