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25秦怡
秦怡
【摘 要】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本文从怎么听课、怎么发言等具体维度落实科学课堂常规,保障科学教学的有序开展;从学习材料的选择、精简探究活动等入手,做足做深探究活动;开展“反思+评价”的互动式研讨;基于学生特点进行观察记录的指导,确保记录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思考,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经历,了解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最终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 一年级 科学教学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相对宽松的环境进入班级内开展科学学习,需要有个适应过程,这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充足的探究情境,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体验中获得发展,提升科学素养。
一、落实常规,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是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有序开展观察活动,并基于观察结果开展研讨,是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科学学习的重要保障,怎么听清老师的要求、同学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都是后续科学有效学习的基础。
(一)怎么观察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具体现象和事物。教师在指导时要强调落实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1.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感知具体事物。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进行观察。
在《观察叶》一课中,学习任务是观察植物的叶,在巡课时及时提醒学生观察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叶的特征上。特别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时,一定要将观察任务明确地告诉每个学生,可以借助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单将他们的注意力聚集起来,从而保证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2.多角度地观察
在观察时要尽量调动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从而获得较全面的事实材料。指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各个角度、用不同感官去观察,既要观察整体也要观察各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全面的观察结果。
在观察一棵植物时,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而用鼻子闻一闻这一方法学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用扇闻的方法感知事物的气味。低年级的学生对尝一尝的方法很感兴趣,但是在科学的观察活动中,因为实验室或仪器室内会有其他物质的掺杂,不能确保安全,所以不提倡用尝的方法来获得观察结果。
3.觀察的客观性
在观察活动中保持对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观察品质。这也是由科学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低年级学生往往会将已有的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混杂在一起,因此在观察时要强调实事求是,观察到什么就是什么,不掺杂臆想的成分,也不伪造现象。
(二)怎么记录
一年级学生刚开学时认字量非常有限,拼音也刚刚接触,科学书上的很多字不认识、不理解,好在有相应的图片,学生往往连蒙带猜。而学生活动手册上则以文字和表格居多,虽然都有拼音,但量大,很多学生应付不过来,怎么做好记录呢?首先要让学生看懂活动记录单,明白该怎么做,然后才能让学生动手记录。
1.“拼音+画图”的记录方式
一年级的学生书写的速度和模仿的能力有限,可以采用“拼音+画图”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对于难写的字词教师可以事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并注上拼音,方便学生记录。
2.培养科学记录的真实性
很多一年级学生在发言或者画图记录时会把记忆中的内容也掺杂进来,教师要及时指出,记录是把我们现在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听到的等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在观察和记录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记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作业评价是一种有效手段。笔者将那些记录完整、真实的记录单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一评,给全班学生提供一个正向的作业范本,从而使更多学生朝着记录完整、真实这一方向努力。
3.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地书写是和学生自己比,笔者会将学生的科学活动手册和语文、数学等课堂作业本放在一起,比一比、看一看。“你的字写得真好,科学活动手册的字写得和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一样好”。这样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活动手册也要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认真书写。因为有书写的要求,加之一年级学生书写速度慢,所以要留足充分的作业时间。
(三)怎么听课
科学课上怎样才算是认真听课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很抽象,所以要把认真听课这个抽象的要求外显为可视化的行为,也就是对学生来说要具体到可以让他们模仿,同时这种具体的行为对教师而言也可以成为检查其是否做到的一个标准。教师用“一个声音”来规范学生的课堂听课规则,即班级中只有一个声音,要么是教师的声音,要么就是发言同学的声音,在教师讲课或者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不能发出声音。
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当有学生随意说话时,往往会有其他几个学生大声指责他们“不要讲话啦”,然后就会有更多的人一起跟着起哄。原本的出发点是好意提醒,却造成了班级的嘈杂,影响了课堂纪律。因此,在一开始的常规教学时,除了明确提出只有“一个声音”的要求外,要求每个人先管理好自己,如果有同学随意讲话,你不用理会他,如果他影响到你,你可以用“禁止讲话”这一手势提醒他。
(四)怎么发言
一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课堂中随意插话的现象比较明显。笔者用“一个声音”来规范学生,同时明确了发言的具体要求。
1.先举手再说
养成先举手再发言的习惯,同学发言时不插话,认真听,回答问题时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有反对意见或者补充,如果连续两次举手都没有想好发言内容的就要暂时取消发言机会。这种规定在于培养学生专注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对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的习惯,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2.面向同学大声说
要求发言的学生面向其他同学,要和同学有眼神的交流。“发言的时候你要看着其他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让全班同学都听到你的声音。”
3.课堂中的评价以正面为主
“××同学发言的时候声音很响亮。”“××同学听课时眼睛都看着老师。”“××同学是先举手再发言的。”……用具体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从而让学生有模仿参照的样本。
二、精选材料,体验中收获经历
(一)多种材料多种体验
在《我们知道的植物》中,教材上呈现的是大蒜、萝卜和向日葵种子图片。刚好学校有向日葵种植园,暑假收获的向日葵种子有很多,如果有学生用了生的瓜子和熟的瓜子种植,就会发现原来熟的种子不能发芽,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植物是有生命的”“种子发芽是有条件的”等知识。于是笔者从炒货店购买了一些炒熟的瓜子,课间提早了几分钟进班,请一些学生品尝了两种瓜子,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不同——“这种瓜子好吃,很香”“这种瓜子不脆、怪怪的”“老师,这种瓜子坏掉了,不能吃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上课铃声响了,笔者告诉他们两种瓜子的不同:一种是生的;一种是熟的,是放到锅子里炒熟的。结束课之后笔者分给学生向日葵种子,请他们自己选择并带回家种植。
一周之后,在课堂分享“种植发现”时,笔者有意识地请得到种子的几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有的学生会如实告诉大家,他的向日葵种子没有任何的变化;有的学生告诉大家,他的向日葵种子发芽了。对于这样的发言,笔者并没有点破他们在撒谎,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变化”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察结果,然后组织学生们讨论: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个别学生认为是没有及时浇水、没有阳光照到等,笔者没有当场给予评价,而是请他们尝试种植,下一节课,根据实验结果再来讨论。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安全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學生敢于表达的前提条件,同时认识到科学发现需要等待,甚至是长时间的等待;科学实验中没有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发现;遇到不同观点要用证据说话等意识都是可以在体验活动中潜移默化培养的。
(二)经历支撑概念学习
在学习《我们知道的植物》的“种一棵植物”这一环节时,将大蒜和洋葱都放在容器的底部,不容易观察到根的生长变化。笔者建议植物和容器底部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这一变化就会很明显,对后期的植物根的认识更有帮助(见图1)。
图1
大蒜、萝卜和洋葱经过一个星期的生长,都长出了长短不一的根,洋葱和大蒜的皮已经开裂,露出了绿色的叶,萝卜的叶子也长得更大了。但是对于这三种植物的茎,学生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第2课中的科学词汇“茎”的认知帮助不大。笔者建议每个班级放置几个红薯,红薯长根、冒出芽、长出叶、出现茎等一系列变化都非常明显,便于学生观察(见图2)。
图2
植物的这些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了这样的感性经验,教师适时提出“根、茎、叶”三个概念,一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观察一棵植物》一课中,教材选用的是菊花,教材中小女孩的观察方法是闻。在第一轮教学时,笔者以菊花为学习材料,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想到用鼻子闻这种观察方法,对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因此,在第二轮教学实践时,笔者选用了碰碰香,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会触碰到植物,从而闻到气味。在学生交流汇报碰碰香“很香”时,笔者顺势追问:“你怎么知道很香的?”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鼻子闻也是一种观察方法,笔者顺势讲解、示范了扇闻的方法。
笔者建议教学《观察一棵植物》时,可选用有明显气味的植物,如碰碰香、薄荷、迷迭香等作为课堂活动材料,在学生体验活动中进行恰当的指导,使他们的经验得以提升为知识或技能。
三、精简活动,做足做深探究研讨
(一)探究——求精不求多
实践活动是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但过多的活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在《观察叶》一课中,笔者经过第一轮教学实践后发现探索活动的量过多,如果把每个活动都一一落实,那么每个活动都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的走过场。笔者建议将第3课《观察叶》和第4课《这是谁的叶》的内容进行微调、整合,保证课内活动(见表1)和课外活动(见表2)都有相对完整的时间。
表1 教材的内容安排
表2 调整后的内容安排
调整之后的第3课,教师事先采集校园以及校园附近道路上的常见树叶,分给各个小组,在屏幕上呈现这些树叶的完整植株以及名称。同时在演示文稿上准备一些其他地区的树叶,观察之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树叶有什么特点,丰富学生对树叶以及植物名称的认知。
第4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是寻找两种树叶,科学教材上出示了5种树叶,笔者根据学校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特点,选择了桂花树和红花继木两种树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带他们到室外上课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否则他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每个学生手上只拿一种树叶,然后排队绕着校园走一圈,在走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发现了和手中树叶一样的植物。将学生统一集中在小花坛,根据学生手上的树叶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棵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实地观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植物的叶还有哪些不同,最后回到教室,交流各自的发现,并将在花坛中捡到的落叶带回家,利用各种植物的落叶制作一幅“叶画”。
(二)研讨——“反思+评价”
学生描述植物的变化时,会把白色的根说成“须须”或者“芽”,“长芽了”“我的芽长得更大了”,有的学生把芽当作茎、叶,这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学了第2课的科学词汇“根”“茎”“叶”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以区分。比如观察植物的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根有什么特点(都是向下长的),而所有的芽或者叶都是向上长的。学习了科学词汇“根”后,要尽量让学生用“根”来描述,一旦有学生将“根”描述成“须须”或“芽”时,可以暂停,请他以及其他的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词汇。
在研讨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发言不做过多的评价,而是用“请你再想一想”和“请其他同学想一想”两个追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请你再想一想”侧重的是学生的反省意识,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内省性思维;而“请其他同学想一想”侧重的是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意识,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认真听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学习不仅仅是听教师讲课,更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思考并评价他人的观点,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
一年级的科学课既要培养学生的课堂规则意识,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保持和发展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这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挑战,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机遇。期许在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中,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地领悟课程标准,用好教材,以更从容的心态立足课堂,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强,郑萍,郭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