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的广西民族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2022-03-25陶丽丽伍声凤王燕

中国市场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文化传承发展模式

陶丽丽 伍声凤 王燕

摘 要:广西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资源。文章对当前广西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基于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积极构建“以文促旅、以旅养文”的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文化传承;广西民族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5-0090-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5.090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聚居有壮、汉、瑶、侗、苗等12个世居民族,这些世居民族在广西这方水土上,创造出了璀璨夺目、多姿多彩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并传承至今,聚集成了独具特色、不可复制的民族旅游资源。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西的民族旅游也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族风情也逐渐成为广西旅游的“金字招牌”。但是,在大规模开发民族旅游资源的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遭遇冲击,如何均衡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了一项紧迫而复杂的难题,亟须探寻出一个“以文促旅、以旅养文”的民族旅游发展新模式。

1 广西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八桂大地的12个世居民族由于生存环境与传承变迁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第一,能歌善舞的艺术表现。“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山歌全国闻名,“刘三姐”更是家喻户晓的山歌“歌仙”。广西的各少数民族都爱唱山歌,山歌的歌词诙谐风趣且通俗易懂,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哲理,山歌的曲调手法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壮族的“三月三”、毛南族的“罗海歌”、 仫佬族的“走坡”对歌等这类的歌圩成为传唱山歌的大舞台。广西的各民族不仅能歌,同样也擅舞。苗、侗等民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壮族的绣球舞、扁担舞,京族的跳天灯, 仡佬族的牛筋舞等,这些民族舞蹈千姿百态、 风情各异,都表现出了很高的舞蹈技巧。

第二,绮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是指民族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及装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广西的各民族服饰花样繁多、绮丽多彩、鲜艳夺目,壮族的刺绣服饰、侗族的芦笙服装、毛南族的马蹬服装、苗族穿戴的银饰等,这些传统服装都极具民族特色并且蕴含着古朴的美。甚至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分支就以服饰命名,例如在广西南丹县有一个瑶族分支,因为男性穿着白裤,因而命名为白裤瑶。由此可见民族服饰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美观实用的民族建筑。实用性和美观性兼具是广西民族建筑一大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全为木制, 穿榫凿卯, 不用铁钉,是周边群众来往过河和避雨休息之所,同时又呈现出了极具美感的建筑样式。另外,壮族的麻栏式建筑,瑶族、苗族、侗族的竹楼、木楼等建筑牢固耐用又各具特色。还有一些依山而建的侗寨、苗寨,层层叠叠,各少数民族聚居生活其中,山寨与山水融为一体,极为壮观。

第四,精美灵巧的手工艺品。织染、刺绣、编织、雕刻,广西各族人民心灵手巧,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壮族传统手工织锦——壮锦。壮锦使用棉线或麻线作经线,纹样复杂,常采用几何图案,色彩鲜明靓丽,常用于制作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物品,在生活广泛运用。另外还有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绣, 做工精巧, 图案优美。毛南族的“花竹帽”和木质假面具, 京族的艺编,工艺精湛, 独特的民族风格。壮、瑶、苗、侗、仡佬等少数民族佩戴的银饰,也都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第五,风味独特的民族美食。美食已经成为旅游宣传的一大卖点。八桂大地特有的气候、环境、物产造就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美食,例如侗族、毛南族喜欢酸味,于是创造出了酸鱼、酸鸭等酸味美食。壮族把对色彩的追求注入了米饭,制作出了五色糯米饭。苗族、侗族、瑶族都喜爱的“打油茶”, 老少皆宜、香甜可口,已经成为一个普及较广的美食品牌。这些美食数不胜数,都是各少数民族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物尽其用的结果和产物。

第六,熱情淳朴的民俗礼仪。热情好客是广西各少数民族的一个内在特点。随着历史的传承变迁,广西各少数民族在日常的婚丧嫁娶中普遍形成了一整套的民俗礼仪,这些民俗礼仪千姿百态,都有着深厚的民族色彩。就拿迎宾礼仪来讲,瑶族在客人到来时,列队鸣枪为礼, 枪声响彻村寨,极具特点。苗族则喜欢在寨口,手捧拦路酒迎宾,客人需要喝掉碗中酒,方可进入寨中。这些民俗礼仪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文化传统。

2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经过不懈努力以及探索实践, 广西的民族旅游已初见成效,但在民族旅游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必须看到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危机,以及不解决好这个危机对广西发展民族旅游的巨大危害。

2.1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冲击

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民族传统文化也正是依托民族族群的世代繁衍而传承至今。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原本贫困且封闭的民族地区实现了开放与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游客进入以及外地人涌入就业经商,而很多本地的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外出务工情况,这就造成了民族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稳定的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得以产生并传承的基石和保障,民族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就意味着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迫改变与弱化的风险,这个风险会造成有些民族传统文化走向消亡或者是被同化。这个情况在民族语言和民族服饰方面最具代表性。随着身边出现越来越多不说民族语言的人群,民族语言的使用率也就变得越来越低,这个民族语言也就逐渐地走向消亡。在民族服饰方面也是一样,随着当地居民服饰的都市化,如今在城镇街头已经很难见到穿着本民族服饰的群体。另外就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技艺的传承人问题,很多民族文化和民俗技艺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并且缺乏合适的传承人,后继无人的尴尬在很多传统文化传承领域不同程度存在。

2.2 保护不力以及不科学开发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萎缩和退化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力和对民族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都会导致民族特有的景观、物件等实物毁损,甚至是消亡,而不科学的开发则会让民族传统文化失去原生态的魅力,进而造成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萎缩和退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多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日常物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活物件,也会导致一些民族特有物品逐渐消失。例如随着砖混结构房屋的普及,很多原来木质房屋被拆除。随着现在纺织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手工织布机、手工针线器具逐渐消亡,这些被淘汰的物品都极具传统民族文化价值,需要重点加以保护。另外就是过度开发的问题,很多地方热衷于将少数民族资源交由旅游公司承包并进行开发,很多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合理、不科学,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很多原本极具特殊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被同化甚至消失。

2.3 受商业化利益驱动造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失真严重以及庸俗化趋势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合理、科学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但一些地方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旅游资源过程中, 受到商业化利益的驱动,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失真并存在庸俗化趋势。例如有些地方在开发民族旅游资源时,没有认真听取征求本地少数民族的意见建议,造成当地少数民族没有能够真正参与到旅游资源开发中。有些旅游资源开发时有意对民俗风情特别是婚恋习俗进行了渲染,把“猎奇”或者“猎艳”作为旅游开发和广告宣传的卖点,例如广西的很多少数民族在婚恋中有“玩婊”“坐妹”等习俗,一些地区在挖掘民族旅游资源时,喜欢突出这类庸俗化的民俗。部分地区和旅游企业受到经济利益驱动,热衷于展现一些与少数民族的生活脱节的东西, 并非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显露, 甚至是失真、歪曲和亵渎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了负面效应与消极影响。

3 积极构建“以文促旅、以旅养文”的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当前,广西的民族旅游事业发展得很快速,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充分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产业互融互进,构建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第一,统筹创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广西拥有丰厚的民族旅游资源,但是客观来讲还没有打造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品牌。要认真地、多层次地挖掘广西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积极举办并广泛宣传壮族“三月三”、 苗族“斗马节”、 毛南族“分龙节”、瑶族“盘王节”、侗族“多耶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传统技艺,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要发展壮、苗、瑤、侗等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把巴马、三江、融水、金秀等民族自治县打造成为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名县。

第二,正确处理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辩证统一的, 双方相互矛盾但是又相互依存。既不能单纯地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禁止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而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同化或者萎缩消亡。应当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旅游资源, 做好民族旅游开发中的科学规划并适度开发,真正通过旅游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增加收入, 进而保护、弘扬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

第三,切实激发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内生动力。民族地区群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保护者和传承者,也是民族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的受益者,一方面要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其更加认可自己的文化,才能确保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承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切实维护民族地区“主人翁”的切身利益,尊重其民风民俗,探索建立起共同受益机制,推动民族地区群众自觉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原发性动力。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5〕59号)[EB/OL].(2016-02-29).http://fgw.gxzf.gov.cn/cszz/shc/zcfg_57530/t4974687.shtml.

[2]梁维.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民族旅游开发模式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9(2):256-260.

[3]马剑平,卢钦.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贫困地区发展——以广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6):148-152.

[4] 周娜娜.民族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1):107-111.

[5]玉石阶.试论广西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6):37-39.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文化传承的广西民族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KY0924)。

[作者简介]陶丽丽(1985—),女, 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旅游、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文化传承发展模式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