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物致知 笃行致远

2022-03-25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木叶首诗论文

入乎其内

学术性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论文。按研究的学科可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属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文学论文,它分析文学现象,提出新的理论,体现作者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阅读学术性论文,就是要学习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深入钻研,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

一、阅读和学习

阅读学术性论文,首先要带着虔诚之心去阅读,走进文本,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明白作者观点,含英咀华,寻幽探微,感受作者的智慧之光。《说“木叶”》以“木叶”这一具体形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选题小,理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深入浅出地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需要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等用心推敲,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时,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可以找来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看别人是如何看待同一问题的。刘燕玲老师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还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为“同构暗示”(物我相协)和“异构暗示”(物我不协)。张和荣老师还写了一篇《〈说“木叶”〉指瑕》,指出林老在语言表述和论证上的一些疏漏,提出了“同一个词语(‘木或‘树)有时可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境,不同的词语(‘木和‘树)有时也可以表达完全相同的意境”的观点。

我们比较发现,这几篇论文虽然论证上各有侧重,但都认可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征,即诗歌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和启发是无尽的。

二、运用和探究

《说“木叶”》中通过比较“树”与“木”的使用,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出这样的观点:“它(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和“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暗示了情状和颜色,感受上是疏朗的,视野上是微黄的,触觉上是干燥的,适于表现秋天的意境。原来,概念相同的字词,进入诗歌,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象,营造不同的意境,表達不同的情感。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落英逐风聚,轻香带蕊翻。(萧绎《芳树》)”。其中,“落红”“落英”都是“落花”之意。“落红”暗示了色彩,这是片片艳丽之色;“落英”暗示了情状,这是纷纷飘落之态。众花摇落,缤纷明丽,少了哀伤叹惋,多了赏心悦目。

还有,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孤云”暗示了形象,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杜甫《幽人》)”“暖云”暗示了时间,带着春天的感受,如“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罗隐《寄渭北徐从事》)”“停云”暗示了情感,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陶渊明《停云》)”

进一步探究会发现,一些词语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一种集体文化意识。一般情况下,“月”用来思乡怀人,“梧桐、杜鹃、寒蝉、羌笛”蕴含凄切悲伤,“柳”代表依依惜别,这些意象暗示着某种情感。“菊花”是清高者,“松柏”是傲岸者,“白云”是漂泊者,这些意象暗示着某种形象。“春草”有生机之意,“寒鸦”有凄凉之味,这些意象暗示着某种意境。“南浦、长亭”是处所,暗示送别。

三、实践和创造

我们运用暗示理论,深入解读诗句。中国诗歌,简单的背后是博大丰富,简短的背后是意味深长,简约的背后是含蓄蕴藉。抓住意象,分析暗示,是诗歌阅读鉴赏的一条有效路径。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继续探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会有新的发现。除了意象有暗示性,事件、景象、典故等也有暗示性。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万树《望江怨·送别》)”末句叙事“怪人催去早”,暗示诗人与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末句写景“萧萧枫树林”,暗示诗人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怀念之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诗人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暗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正如袁行霈先生在《言意与形神》中所说:“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含蓄和暗示是诗人的追求,读者不能“拘守章句”,要探求言外之意。

这样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造,要么找到新方法,要么解决新问题,要么提出新理论。我们在他人的创造中学习,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阅读学术性论文,格物为了致知,笃行方能致远。

出乎其外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①,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③与人争席④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②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③野老:村野老人,此指诗人自己。④争席,典出《庄子·寓言》:杨朱师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把他看成很熟悉的人,与他“争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田家生活,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急不可耐的心境。

B.颔联写自然景色,“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C.颈联中,槿树之花朝开夕谢,暗示韶光易逝,人生无常。诗人参木槿而悟人生境遇,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D.尾联用了《庄子·寓言》杨朱争席的典故,诗人自比杨朱,山野农人们都把他当成熟悉的朋友,意即诗人自己归隐田园。

2.试比较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阴阴夏木啭黄鹂”中“木”表意上的不同。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①。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②。

岂无安边书③,诸将④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⑤,归来独闭门。

〔注〕①垣(yuán):城上矮墙。②翻:同“反”,反叛。③安边书:安边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魏国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策马”“长驱”“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置身于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中。

B.三、四句写诗人登上塞垣看到的萧条荒凉的景象,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一个“何”字,突出了诗人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五、六句追溯“边城何萧条”的原因。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安禄山等人手握重兵,却不能稳定边疆。

D.末两句写“孙吴事”,用典抒情,有言少意多之妙。“独闭门”是因为边患无穷,诗人已彻底失望,深感无力回天,于是闭门不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

猜你喜欢

木叶首诗论文
《上课没人抢》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梅大圣
盏中,木叶似小舟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谁曾见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