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根基、现实基础与推进思路
2022-03-24黄毅峰
黄毅峰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南昌 33010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新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 年8 月17 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提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会上还提出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成为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新的奋斗目标,也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全面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依托。“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13为什么中国发展到了今天,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新时代的重要时刻,探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根基、现实基础和推进路径,分析其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内在根基
从宏观层面来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等几大经济社会关系。从理论视角全方位考察共同富裕的内在根基,有助于加深社会成员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为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凝聚共识、增强合力。
(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效率优先与注重公平相统一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效率和公平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的两重价值目标。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同等发展。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往往会“优先效率”,尽可能地优先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让国家“富起来”;但同时兼顾公平,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把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所有的社会成员。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政策向“效率”倾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但是,这种发展理念也带来一定的代价,客观上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如果不解决好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继续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进入新时代,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在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35。就本质而言,共同富裕天然地具有公平基因,它有助于处理好分配问题,更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马克思在对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中,强调了共同劳动与公平分配的原则,他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3〕33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一定物质财富作为基础的社会公平,这是虚假的公平;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地分配好社会资源,才能更好地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效率。为此,需要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分配体制,通过社会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既体现效率,也注重公平,促进公平。在当前情况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助于完善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体制,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发挥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揭示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革命的终极原因,都要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大基本社会矛盾运动中去探寻。对于社会主义而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前提和基础,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不能止于生产力本身,而且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这一发展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核心驱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与以往主要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包容性。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把“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全社会向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行。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现阶段我国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等级城市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并且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有更高的向往和追求。高质量发展在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同时,也在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有助于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在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重要实践,其中隐含着发展成果公平合理地进行分配的前提,这正是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必然选择
经济增长指向的是共同富裕中的“富裕”,收入分配指向的是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二者统一于共同富裕的推进进程中。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前提,收入分配秩序也能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权重日益增大,收入平等更能促进经济增长。”〔3〕107到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则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甚至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权稳定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增长本身并不会自动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因而需要执政党和政府制定制度和政策并通过执行来打造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进入新时代,我国物质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收入差距也随之拉大。现有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是国际公认警戒线,我国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国内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高低收入群体规模和财富占比不均衡,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势在必行。“提低、扩中、调高”是促进收入分配均衡性、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有效“三板斧”,“提低”是指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中”是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调高”是指调节和规范高收入者的收入状况。“三轮驱动”同时推进,有利于打造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使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充分显现出来,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促进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之举
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物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但是,从物的发展并不能自动过渡到人的发展,如果物的发展不能有效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或者物的发展不能惠及社会全体成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则难以实现人的发展,更谈不上社会的全面进步。因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还包括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例如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力素质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这些方面的进步无疑需要有物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那么,如何让物的发展能够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就需要共同富裕架起连接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桥梁。但是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物的发展,人的发展则往往被忽视。马克思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归纳出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其中最初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三种社会性质里,人丧失了主体性和能动性,人身依附关系严重,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第二种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大发挥,人的独立性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物的发展顺应了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但仍然忽视人的发展;第三种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表现在人对物的依赖性下降,人能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即形成所谓的“自由王国”。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物质条件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能够在物的充分发展之上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具备实现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进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已为我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和条件,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变得可能。
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丰硕的现实成果。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构成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比较充分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思想基础
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探索。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同富裕问题进一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首先,在关于什么是共同富裕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4〕这说明,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内容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立场上它反对价值平均主义。其次,在关于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189“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13可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方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最后,在关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实现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小康社会,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贫困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的思想基础。
(二)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为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经验积累
根据木桶原理,判断一个社会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关键在于社会中“短板”的发展状态。在我国,能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状态成为决定整个国家能否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变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历经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消除绝对贫困的世界性难题得到解决〔6〕。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项伟大壮举,并在实践过程中孕育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等七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和认识。“七个坚持”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的精髓,系统阐释了解决贫困难题所需的基本理念、制度保证、社会基础以及路径方略,这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凝聚了共识,并提供了宝贵可靠的经验借鉴。例如,坚持精准施策,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的根源,为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全社会共同参与,帮扶对象自我发力的帮扶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动力支撑;扶贫方式灵活多样,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五个一批”脱贫方略能够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措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方法借鉴;实施有效动态监测,通过“四个不摘”政策的重要部署,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持续的政策保障。
(三)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条件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历经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2004年,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规模为12368.03亿元,到2014 年,该规模已达98914.96 亿元〔7〕。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该规模的迅猛增长折射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迅速,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大幅加快,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和铁路新增里程、电网覆盖率和供电可靠率、光纤通达率和网络覆盖率等都有显著提升〔6〕。在不断加强传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党和政府开始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等。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涵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领域。截至2020年6月,我国政府经过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数据显示,全国13万个行政村已实现光纤网络通达和数万个4G 基站覆盖,其中约1/3 的任务部署在贫困村〔8〕。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能为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高水平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
(四)不断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经济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张以市场经济为发展手段,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能够保证向全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心环节和必备条件。相较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经济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式,其在宏观层面有助于社会财富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方式的优化,使生产资料的供给和平衡达到动态平衡,在微观层面能够充分调动组织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激活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总之,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运转讲求社会公平,目的是要使社会主体有平等的地位和机会追求财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直沿袭着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规则,并遵循自由、平等、民主等市场价值理念〔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并且市场交易过程按照自由竞争、公平参与的规则运行,这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天然缺陷,在公共服务、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一般性竞争之外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作用,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运行,并能成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手段。
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推进思路
尽管有着深厚内在根基和比较充分的现实基础,但是面对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和人民必须与时俱进,努力运用好这些条件进行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继承了以往实践的有益经验,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能够使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行稳致远。
(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实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诠释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10〕。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有组织的伟大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促进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实践,同样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要充分发挥党所具有的强大组织力和行动力,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具体方针政策并使之得到贯彻落实,通过党的领导把分散的意志上升为党的统一意志,加强党和国家与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相互抵消,为共同富裕道路的行稳致远奠定政治前提。第二,要充分发挥党的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功能,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重大问题和工作部署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并通过党的领导保证相关政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构建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和政策体系,全面、持续推动共同富裕。第三,要发挥党在构建共同富裕基础性制度方面的价值功能,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机制,调节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系统推进共同富裕。第四,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在共享方面的分配机制改革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更要在共建方面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潜能,增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人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二)以制度优势发挥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主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法宝,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背后的制度之基、治理之道。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关乎整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共同利益,需要统筹调配全国资源协同推进。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第一,以制度把人民凝聚起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厚植人民基础,凝聚强大力量。第二,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凝聚党心军心民心,集合人力物力财力,调动各方智慧,统筹各个领域和各个区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整合能力、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不竭动力。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五,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六,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利于人才能力的发挥。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既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正确把握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进步的关系,让新时代的好干部不断涌现,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德才兼备的强大人才保障。
(三)以先富带动后富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方式
在我国绝对贫困已被消除的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更具均衡性和时代性,最根本的是在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引导下,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基本方法缩小贫富差距,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部分地区和部分群体已经实现了“先富”目标。但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先富群体往往难以主动放弃其部分既得利益来带动后富群体发展,导致“卡尔多改进”难以推进,先富群体在自我控制方面的缺陷会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11〕。因此,在推动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只有依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好市场、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作用,通过完善分配机制和构建帮扶机制来有效实现。一方面,要构建帮扶机制,推动先富地区对后富地区的帮扶和带动作用。要完善先富地区与后富地区之间的帮扶和协作长效机制,强化对先富地区帮扶责任的“硬考核”和被帮扶地区效果的“硬评价”,落实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路线图”和“任务表”,通过实施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配置,实现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扶持、就业对接和发展能力带动,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直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欠发达地区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理顺分配机制,逐步实现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收入分配公平。在二次分配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税收和社保两大杠杆实现分配相对公平。例如,在税收方面,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和探索征收房地产税等,有效调节财富分布不均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在社保方面,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构筑社会安全网。在三次分配中,发挥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推动先富群体的慈善捐赠。通过完善慈善基金会的监管制度,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通过加大慈善意识宣传,使先富群体树立慈善意识;通过建立慈善捐赠激励制度和相关政策,推动慈善捐赠事业发展,缩小分配差距。此外,还要加强对国家战略实施过程的协调,促进经济带、中心城市发育,推动后富地区与先富地区规划共绘、设施共建、市场同构;整合社会资源,实施不同富裕程度区域之间发展援助、对口支援等政策,构建以城市群、发展轴、经济区等为支撑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不同程度富裕区域共同发展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地区发展差异问题。
(四)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内在动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路径与升级思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充分彰显了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思维中的首要位置,标识了创新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并完善了创新发展理念,指出要把创新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核心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科技的进步可以拓宽和加快我国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流动渠道和速度,例如: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成为可能,进而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技术可以拉近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距离,加速人口的合理流动。因此,提升创新能力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指向“富裕”,即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指向“共同”,即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的均衡型发展。简而言之,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使“蛋糕”做大,还能将“蛋糕”分好,所以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为此,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道‘安全阀’的认识,切实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保障科技安全、产业安全、经济安全,避免科技霸权、军事霸权影响国家的发展,真正筑牢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根基”〔12〕;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和发展动力变革,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经济的“蛋糕”,让科技创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共同富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要继续扩大新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广泛运用,让科技赋能全体人民享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要借助协同创新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技术扩散和转移加速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效应,带动后发地区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2021 年8 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人民就是党最广泛、最深厚的执政基础。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纵观党的奋斗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阶级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下,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总结以往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