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研究
2022-03-24柴巧莲
●柴巧莲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其利用心理学中教育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手段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重点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使人们主动发现人性的美德和优点,与当前“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心理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从关注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为关爱全体学生,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从以往的“灭火消防”转化为“未雨绸缪”,在这一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特点
传统的心理学有着消极性和软弱性的特点,为了能够把握人类心理,很多心理学家创设了心理学理论,从各个角度来试图解答人类心理现象的发生原因。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上,心理学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普遍认为:人的心理会受到本能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简单且被动的,这种理念就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与动物相提并论,其研究也变得悲观和消极。为了增强心理学的可信度,心理学家们采用了实验研究、行为调查等方法,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一直未能达到物理、化学等学科同样的高度,人的心理问题无法从量化、科学的角度来衡量。
与传统的心理学方法不同,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更多是关注负面影响,忽视了人类积极力量的挖掘,而积极心理学理论则认为:过多地关注负面因素会阻碍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应当挖掘个体的潜能,找出积极力量,这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同时,积极心理学理论非常重视预防,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勇敢、乐观、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人们去对抗一些负面心理,如果主动训练自身的积极品格,那么后续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也会明显降低。另外,传统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模式主要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个体,其关注的重点是个体不健康的情感和认知,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不能将有心理问题的个体看作病人,而是要充分挖掘他们内在的积极能力,让个体能够具备健全的心理功能,如此,积极心理学不仅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渴望和期待,比之传统的心理学是一个明显进步。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一)科学设定培养目标
当今的中国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这种多元化环境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着眼于负面问题,而是要挖掘学生潜力,使之具备积极的品格,从而达成塑造积极人格的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传统做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为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着眼于全体学生,让学生具备积极的思维,充分展现出自身优势。在这一理论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解决心理问题,而是让学生得到快乐的有效途径。
另外,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不再将少数心理问题的学生看做重点,即便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也要为其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育全体学生的积极品格,使学生能够对当前的学习、后续的就业以及整个人生充满希望,让学生不再陷入悲观情绪,真正地能够在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受益。在这一方面,学校需做好宣传教育,让全体教师、学生都能够改变思想观念,在各个部门之间达成合作关系,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全校教育,从而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二)探寻健康教育内容
1.塑造积极品格。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在内部、外部生活之间协调形成的。当前,评估个体具备良好情绪的标准包括“幸福感”“愉悦感”“满足感”“创造将来美好人生的快乐姿态”。对待过去,应当具备满足感;对待当前,要有愉悦的体验;对待未来,要用积极的态度。[2]在高校的扩招下,高职大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毕业生人数呈现递增趋势,由此也引发了“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诱因。因此,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将塑造积极品质作为首要目标。具体来看,就是要让学生可以主动适应学校生活,正确认识自我,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实践教育中,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为学生讲述,将学生放在不同的情境中,让他们思考:“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主角,你会采用他人的建议吗?”通过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积极品格。
2.培育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对过去、当下与未来美好生活产生向往的心理活动,积极的情绪体验可消除矛盾冲突与消极情绪,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育积极的情绪体验不可或缺,这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还能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有良好的适应力和心理素质。教师需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情感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看书、听音乐、看电影、体育运动等方式来纾解不良情绪,从而形成自信、乐观的心态。
3.挖掘潜在力量。挖掘学生的潜在力量,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潜在力量的挖掘可从心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层面来入手,以此丰富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让学生在面对生活、工作、学习时具备坚强的意志、永不言败的信心,这既可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够为社会锻造更多的优质人才。
4.开展挫折教育。大学校园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模拟环境,高职校园就是一个半开放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也是学生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期,学习的趣味、朋友的情谊等美好事物的背后,也潜伏着人际交往不畅、友谊破裂等消极因素,由此给学生造成的挫折也必不可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针对各项消极因素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树立不畏挫折的心态,开展针对性的受压训练、受挫训练,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采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手法
1.推行积极的心理测量方法。针对高职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应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应用量化形式来描述学生的心理现象、表现行为,比之以往的客观测量手段,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更易科学评估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其中,又以幸福感的测量为主要内容。关于幸福感的测量,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生活满意修订表”,除了该种方式外,还要配合使用生理测量、经验取样法等测评方式,以此来得出精准结论。
2.应用积极的心理干预方式。心理干预就是采用专业的心理学手法来解决被干预对象的各项心理问题,在传统的心理学干预中,一般是被动干预,即在发生心理问题后进行的干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求改变传统的干预理念和方法,其中,最适合大学生的就是五阶段疗法。根据N·Peseschkian的研究显示,人类具备爱的能力与认识能力,在两种能力的结合下,可衍生为其他能力,之所以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其这两种能力在分化时出现了冲突。因此,在心理干预中,要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爱的能力与认识能力,让学生可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具体的应用包括几个阶段。一是观察阶段:通过观察,明白影响大学生情绪的因素,引导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来描述,带领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二是调查阶段:分析学生的自身冲突或者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寻找学生的积极品质和消极品质;三是孤立阶段: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优势,用积极态度来改变冲突,重新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改变错误的交往方式;四是语言表达阶段:很多的冲突都是由于沟通不畅所导致,因此,让学生能够以诚实、礼貌来沟通十分重要;五是扩大目标阶段:引导学生改变自我,不要让冲突进入其他的领域,能够为自己设置目标,使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希望。[3]
另外,还可采用叙事辅助方法,将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或者具有暗示意义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这类内容有积极的元素,让学生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为学生提供解决冲突的补充观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
3.推行自助式心理健康辅导。自助式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关注自我,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一是心理探究。引导学生研究感兴趣的知识点与话题,不断丰富自我。二是开展自助心理训练。利用拓展训练法、集体演讲法等加深学生与同伴之间的情感,使之掌握人际关系的建立方法。三是自助心理辅导。尽管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训练,且涉世未深,但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默契。因此,自助式心理辅导非常适合大学生,可以班级作为单位,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的问题匿名写在纸条上,在每个学生写下问题后,放在纸箱中,全体学生随机抽取,在纸条上写下问题的解决方式。最后,由教师统一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纸条在班级中展示,予以表扬,由其他学生来补充。四是自助心理社团。在学校的组织下成立自助心理社团,由社团负责编辑心理健康方面的报纸,排演小品,学生也可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产生积极体验。
(四)提升家庭教育影响力
家庭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作用发挥得如何,将会对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需将家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方面,引导家长与子女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能够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打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由于各类因素的差异,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都各有不同,因此,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亲子观。父母应当以平等的姿态与子女和谐相处,放手引导孩子独立交往,培育其行动能力。家长要关注子女的兴趣意愿、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亲子沟通,尊重子女的建议和意见,建立互信关系。父母可尝试将自己放在与子女同辈的角色上,与子女一起成长,在该种模式下,父母、子女是精神上的伙伴,孩子才能更愿意向父母倾诉,形成双向互动的亲子关系。[4]另一方面,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民主的家庭氛围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父母既要担任好孩子成长阶段的引路人,也要成为朋友、知己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倡导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坚持平等、民主,为子女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将孩子看做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尊重他们,对于孩子的错误和缺点,要就事论事的指导他们改进,而不能挖苦打击。帮助子女掌握正确的情绪表达方法,多予以支持和鼓励,增强信心。在家庭教育中,还要科学融入情感教育内容,做到“寓情于爱”,让家庭教育具备情感张力,有意识培育孩子的积极情绪和健康情感。父母要主动了解子女的兴趣、需要和理想,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倡导自我关怀、人文关怀的学科,能够让个体以主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从而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是否拥有积极的心理,直接关乎国家的前途。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着手,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方法,将家庭教育纳入其中,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