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年鉴发展路径与思考
——以“五连冠”中国精品年鉴《山西年鉴》为例

2022-03-24

史志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精品工程年鉴精品

沈 乔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是201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为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1]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5-8-25.推出的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之一,是全国年鉴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旨在狠抓质量建设,打造志鉴精品,进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5年12月,《山西年鉴》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打造精品年鉴成为山西方志事业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2017年5月,《山西年鉴(2016)》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名单,成为首批三部入选年鉴中的其中之一。继之,2017版至2020版《山西年鉴》一举实现中国精品年鉴“五连冠”,入列全国年鉴事业的第一方阵。同时,在其带动下,2019版《大同年鉴》、2020版《孝义年鉴》分别入列市级、县级中国精品年鉴,山西成为全国省市县级三级3部7种入选中国精品年鉴的省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年鉴发展路径,为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实践提供了成功案例。本文系统回顾《山西年鉴》打造中国精品年鉴的全过程,分析其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为其他年鉴发展提供借鉴。

一、《山西年鉴》入选中国精品年鉴

山西省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启动新方志编纂,同时也是最早由地方志机构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的省份之一。《山西年鉴》1985年创刊。后历经起步发展、完善前行、持续发力阶段,2006年逐步走上法治化道路,2009年达到持续公开出版,2012年开始实现当年编纂、当年出版。30年的积淀,为入围中国精品年鉴奠定坚实基础。

1.初创中国精品年鉴(2015—2017)。2015年12月,《山西年鉴》成为首批全国年鉴工作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单位之一。2016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指办)在北京召开全国精品年鉴指导培训启动会议。与会专家就《山西年鉴》等试点单位报送的年鉴基本框架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11月,中指办召开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专家指导会议,对《山西年鉴(2016)》等9部综合年鉴第一次送审稿进行评析和会议研讨。12月,中指办第二次专家评审会同意推荐《山西年鉴(2016)》为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同时再次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2017年5月,中指办印发《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从年鉴精品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申报范围、评选条件、评选程序、评选要求和管理、组织领导六方面提出详细要求,为中国精品年鉴的创建提供了科学遵循和依据。同月,中指办公布入选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名单,《山西年鉴(2016)》与《温州年鉴(2016)》《北京海淀年鉴(2016)》三部年鉴成为首批“中国精品年鉴”。

2.持续巩固精品年鉴(2017—2019)。2017年,原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按照《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以《山西年鉴(2016)》为蓝本,制定新版《〈山西年鉴〉编纂出版规范细则》。10月,《山西年鉴(2017)》完成送审稿后,送省内外年鉴专家通信审稿,结合专家回馈意见,进行大幅度修改。11月20日,方志出版社完成终审。2018年,中指办组织专家于1月、3月两次对《山西年鉴(2017)》提出评审意见,省方志办组织专人逐条逐字进行数轮修改,2018年5月,《山西年鉴(2017)》通过中指办终审,再次被评为全国唯一省级精品年鉴。

2018年10月,原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整合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新组建单位继续发力,高度重视年鉴编纂工作。《山西年鉴(2018)》《山西年鉴(2019)》再接再厉,又连续被评为中国精品年鉴。

3.实现“五连冠”(2020-2021)。2020年,《山西年鉴》继续以动力促进、以财力支持、以智力提质,在遵循出版规范、合乎年鉴规律、体现地域特色、彰显年度亮点等方面守正创新,持续发力。编辑人员重新整理框架,修订细则,并依据机构改革后各单位职能变化,尽可能提供编纂提纲及模版,使之有文可依。稿件收到后实行专人负责制,三审三校,严把质量关。9月完成初稿,10月提前进入评审阶段。经过18位省外年鉴专家、10位省内专家评审,历经多次修改完善,顺利通过中指办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专家第一轮、第二轮评审。2021年初,中指办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入选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的通知》,《山西年鉴(2020)》继续位列其中,《山西年鉴》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精品年鉴。

二、《山西年鉴》打造中国精品年鉴的实践

《山西年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制定到财政投入等,做足年鉴发展的顶层设计;得益于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的重点支持,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编纂和质量验收制度,形成完善的年鉴编纂质量保障体系;得益于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配置优的编纂队伍和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编纂思想。

1.领导重视,保障发展。《山西年鉴》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领导体制,编纂工作始终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历任省长和分管副省长经常过问地方志(年鉴)工作,及时调整解决年鉴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省政府及办公厅、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先后多次下发文件,对做好年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山西年鉴》历年编纂出版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解决编纂出版的后顾之忧。201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从完成“两全目标”出发,调整重建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省委书记任顾问、省长任主任。省政府将“做好修志编鉴工作,发挥资政育人作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开展《地方志工作条例》《山西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执法调研。2018年,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省市县方志年鉴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省人大、省政府多次督查、督导志鉴工作。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健康发展《山西年鉴》,是其创出佳绩的强劲动力。

2.建章立制,规范编纂。《山西年鉴》整个编纂过程,走的是一条上下结合、广征博采、开门撰写的路子。先由编辑部拟定方案、篇目,再由省直各厅局、各市县(市、区)指定专人,依据各部门年度特色撰写条目,然后由编辑人员按成书要求,删繁就简、去粗存精,强化条目内容深度。主编按原定方案,调整条目排列,贯通文风,进行总纂。初编、二编、三编“三审三校”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工作流程与格局,实现当年组稿、当年编纂、当年出版的目标。

经过30余年磨合发展,《山西年鉴》始终遵循中指办《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适时修订《山西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范》,逐年制订新版《〈山西年鉴〉编纂出版规范细则》,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保密关、体例关、文字关、图表关。从撰稿、编审、校稿到印制出版,形成完善的年鉴编纂质量保障体系。

3.多层评审,确保质量。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是关乎年鉴事业发展的根本,而评审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山西年鉴》在完成齐清定稿件后,进入多层次、多渠道评审环节,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严把质量关。多层次主要指反馈供稿单位、递交出版社审核以及国家级年鉴专家、省内省情专家、院内业务指导委员会的评审,多渠道指以通信、网络、评审会等不同方式的评审和质检。评审意见回来后,编辑部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一是统一思想,从严从实从细,在学习中领会专家意见。二是认真梳理,分类落实,既要尊重专家意见和建议,又要注重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三是倒排工期,按期完成。要求落实问题不过夜,处理问题有力度,以确保专家意见条条有回应,全方位提升年鉴质量。

4.队伍强质,能力保证。为提高《山西年鉴》编纂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采取多种办法加强队伍建设,保证编纂质量。

(1)撰稿人培训。编辑部为提高组稿质量,不定期深入撰稿单位,结合各单位实际对作者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重点单位、重点作者开展互动式培训,既提出组稿要求,也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同时,利用年鉴QQ、微信工作群等开展日常的网上培训和相关答疑,打造集组稿、交流和培训为一体的工作平台。

(2)编纂人员培训。2015年,山西省举办全省综合年鉴编纂工作高级研修班。2017年起,连续开设史志讲堂(原晋志讲堂),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对年鉴编纂人员培训指导。每年组织11市年鉴负责人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参加业务培训。2020年11月,组织全省年鉴工作者通过远程会议参加第六期全国年鉴主编培训班,达到全省11市和117个县培训全覆盖。

(3)人才引进。编辑部利用社会力量,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等院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研究生实习基地,利用暑假吸收一批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加入编辑队伍,参与《山西年鉴》的编辑校对等工作,一批一批硕士生取得实践经验,并为年鉴编纂作出积极贡献。编辑部还长期特约和聘请一些科研机构、期刊报社以及退休修志人员充实到年鉴编纂队伍,极大保证年鉴编纂效率和质量。

5.创新引领,常编常新。作为地方综合年鉴,能否在框架设计中做到存同求异,突出地方特色,是其是否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山西年鉴》在框架设计方面的主要思路就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既要参照《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做到覆盖面广、分类科学,又要结合社会实际领属关系和行政区域特点,做到层次明确,编排有序;既要框架、栏目相对稳定,又要体现逐年变化和创新。比如,山西属于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从2018版开始至2020版《山西年鉴》都专设“脱贫攻坚”类目,真实记录全国脱贫攻坚中的山西步伐。2020版以图表形式记录山西经济发展70年的各种数据,直观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山西的辉煌成就。

在装帧设计方面,《山西年鉴》从色调、布局、图文艺术、纸张、印刷等各个方面苦下功夫。编排形式上博采众长,封面设计按照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要求,采用精品装帧布烫金,特色鲜明、庄重大方;正文发展到双色套色,更加简洁大方。四色彩版突出反映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年度特色,并尽可能为读者呈现新颖性和美学性相结合的视觉效果。

三、《山西年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1.精品年鉴标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山西年鉴》虽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精品年鉴,但由于奖励激励机制始终未能落实,影响了其他单位的申报热情,进而在带动市县出更多精品年鉴方面,成效也不明显。到2021年9月,山西11个市只有大同市入选中国精品年鉴,117个县(市、区)只有孝义市入选,总占比仅仅1.6%。

发展方向:要充分发挥《山西年鉴》在质量建设上的标杆与辐射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可供市县参考的年鉴编纂质量保障体系和工作流程,推动全省年鉴向精品方向发展。适时修订《山西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范》,每年编制与之配套且更便于参照操作的《编纂细则》,在全省年鉴系统内推广。加大对全省市县综合年鉴的业务指导力度,市级以《大同年鉴》为参考,县级以《孝义年鉴》为模板,从框架结构、条目设置、文字编辑、版式设计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出版质量。

2.编纂力量有待加强。2021年初,《山西年鉴》编辑部成为独立处室,强化了专业特色,但编辑力量严重不足。除编纂出版一年一鉴《山西年鉴》外,还承担着市县年鉴编纂业务指导及中指办下达的各项工作。在稿源方面,由于近几年机构改革,许多单位合并或重组,撰稿人多有变动,给年鉴组稿工作和培训工作带来很多难题。

发展方向:要继续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千方百计引入一批思想素质好、具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优秀年轻人才到编辑队伍中;继续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源源不断地引入新鲜血液;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通讯手段,以编辑部为中心建立并加强与撰稿人的联系,收集意见、回复询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大范围的撰稿人培训。

3.信息化程度不高。2018年,《山西年鉴》编辑部曾开通《山西年鉴(2018)》手机版,又精选《山西年鉴(2018)》重要内容、关键资料、典型数据等,编纂发行《山西年鉴(2018)(简本)》,截至2021年9月,阅读量近54万。但此后,年鉴的信息化工作止步不前。

发展方向:年鉴时效强,内容新鲜活跃,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熟悉一地地情,了解各行各业新建设、新成就、新经验,借鉴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1]刘永强.当前地方综合年鉴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方向.中国年鉴研究,2020,(2).。《山西年鉴》作为精品年鉴,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年鉴资源社会共享,才能更好为现实服务。编辑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适时启动并实施“互联网+年鉴”工程,搭建《山西年鉴》工作和内容信息化平台。(1)年鉴信息可通过政府和其他网站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开放(涉密内容除外),促进年鉴从纸质化到网络化的转变。(2)利用跨媒体链接功能,以移动客户端为主要媒介,开启“掌上阅读”,丰富年鉴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拓展年鉴的延伸阅读。(3)建设智慧年鉴,实现年鉴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新时代数字出版要求,实现年鉴数据智能搜索和比对,形成丰富的年鉴大数据库[1]谌倩.关于智慧年鉴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年鉴研究,2019,(4).。

四、结 语

年鉴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年鉴事业的核心本质,这是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进入新时代的指路明灯[2]高生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纂中国精品年鉴.中国年鉴研究,2021,(1).。《山西年鉴》编辑人员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探索创新,以开展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年度评审活动为重要抓手,以新时代工匠精神继续打造精品年鉴。山西在稳步提升《山西年鉴》编纂质量的基础上,在全省选取年鉴编纂质量较高的市县,着力打造有代表性的年鉴精品,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辐射效应,创建年鉴精品品牌,汇入全国的全覆盖年鉴精品体系和精品建设网络,为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3]刘永强.关于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史志学刊,2021,(6).。

猜你喜欢

精品工程年鉴精品
纳张元、何永福作品获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精品工程
我们能为诗词精品工程做些什么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