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因、内容和路径
2022-03-24张帆,刘丹
张 帆,刘 丹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家训是对家族成员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以齐家教子、修身处世为核心内容,蕴含了丰富的处世理念和道德素养,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对社会作出的道德承诺。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凝结了我国最鲜明、最突出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理念是追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而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在思政教育方面,以课程“有”就行,课程缺乏实效性和创新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优秀的家训文化是由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组建而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为青年学生成长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人格基础。
一、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动因
家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对家训文化未来的创新发展,还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以及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只有紧跟新时代,在不断创新中传承,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和持久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与家庭模式和社会形态密切相关的传统家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所蕴藏的道德精华和文化内涵,依然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养分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2]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传统家训文化,就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3],不仅是对家训文化的创新发展,更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来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根据当代的伦理道德,在区分古今家训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解读传统家训中家国情怀和道德伦理等深刻内涵。使用现代先进技术来创新家训文化的表达方式,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同时激发传统家训文化的活力,以保证家训文化在未来时代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需要
要让大学生认可和真正接受传统家训,就必须将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困境是课堂教学偏重灌输,不仅会造成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僵硬化,而且影响其教育效果。家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中国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持,是最好的心灵港湾。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可以为后世子孙立业立家及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教诲与指导,它是中国的独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与基础,这些思想精华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而且还适用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家训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连通的。爱国主义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就源于传统家训文化,甚至部分内容还是从家训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它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的指导可以为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文化养料。二是传统的家训文化来自家庭,内容脱胎于生活和现实,便于理解记忆。因此,对传统家训的介入方式更新优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渗入优秀的传统家训理念,不仅大学生容易接受,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亲和力,而且优良的传统文化也能得到继承和弘扬。
(三)文化自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为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在此次典礼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4]。培育和弘扬优良的家庭风气,教育具有人文和文化背景的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财富之一,家训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传统家训中的爱国主义、修身、诚信等精神内核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转型和升华的重要力量。传承优秀传统家训,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塑造青年的价值理念给予了高度关注,明确提出“社会的整体价值走向高度依赖于青年的价值走向”,多次指出“注重在青年阶段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具备着不可忽视的价值”[5]。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使其承载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任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效的思想观念,领略其中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民本理念、诚信要义、正义和睦、大同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智慧”[6]。
任何时代的家训文化都与它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理想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它源于具有深厚土壤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优秀传统家训提出了仁爱孝悌的家庭伦理观念,并提出了社会普适道德原则。另一方面,脱胎于儒家思想的传统家训,通过格言、书信、警句等方式,将儒家思想具体到个人行为和观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如此,它的每个条目都可以在传统家训中找到根目。如颜之推《颜氏家训》、王阳明家训、陆游家训、郑义门家训等,其核心内容大都倡导“爱国、修身、廉洁、宽厚、勤俭、耕读传家”等,这些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基本契合,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生动教材。
二、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7]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风尚可以通过优秀家训文化养成,反过来也促进社会发展。它与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本质是相通的,具体表现为立志求学与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守规正直的品格和道德模范教育、浓厚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宽厚和睦的处世之道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契合。
(一)宏大高远的立志教育
人无志不立,古语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9]。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10]才能与志向相辅相成,正确的志向能够使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反过来,优秀的才能能实现立下的志向。回顾历史长河,凡在历史上留下一座座丰碑的人物,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敢立志、立长志、志向远大。古人认为,为学先要立志。诸葛亮《诫子书》中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1],阐明了立志和治学的关系。一代廉吏于成龙在《治家规范》指出:“读书明理者,以养志为先。”[1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13],为青年人指明了做人立志的方向。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恰恰是因为它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等教育必须培育的是理想高远、能够肩负国家民族富强使命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渗入传统家训文化,有利于实现传统立志治学与当代人民的远大追求的统一发展。
(二)真挚浓厚的家国情怀
作为江南世家,陆游著有家训专著《放翁家训》,另外还写了180多首“示儿”诗词,在文学史上也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14],从这些诗词作品中,陆游的浓浓爱国之情、为国家可以舍弃自身的形象跃然纸上。“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15]梁启超家训首先点明的就是爱国。梁启超是坚定的爱国者,他的爱国思想对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膝下子女众多,其中有留学经历的有七位,但是面对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一切,选择建设祖国,正是其优秀爱国家风的真实写照。有“南宋四名臣”之称的胡铨,亦是忠贞爱国的代表。这些家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情怀,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家国情怀的传承,使爱国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与行动自觉。
(三)守正规直的精神品格
对于一代名士纪晓岚,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是他急智解难、巧对文联等,但深入了解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家风家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家训核心思想是:守正规直、书香传家、廉洁自律。他指出:“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修身、勤学、清廉、劝善”[16]。有清代“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由千余封家书汇编整理成的《曾国藩家书》,是其治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家书中,他写到:“凡人多望子孙成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17]曾国藩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谨记进德修身,先教人做人再教人做事。这符合我们当前的育才理念。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以站得住脚,才可以站稳脚跟,才能把自己的才智带到正道上,造福群众。
(四)宽厚和睦的处世之法
传统家训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内核,强调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在传统家训中“大家族之道,在亲爱和善,在助教正德,在齐心同力”,“成大人之道,在齐家尽孝,在诚忠义勇,在施才报国”,“成大爱之道,在忘己无私,在彰德好施,在力行善教”[18]。这样的劝诫无所不在。黄宗羲弟子、浙东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郑梁,其家训为:尊祖敬宗,和家睦族[19]。受其家训风气的影响,郑氏家族所在的慈东地区百姓世代彼此和睦相处、敬老爱幼、勤俭持家成风。所以,优秀家风家训不能丢弃,反而要重拾家风家训,对其继承发展,这样既可以保证文化传承不中断,其包含的公序良俗还能提高世人的道德水平,是对法律的补充。传统家训中厚德睦邻、诚信谦让的品德,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
三、传统家训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要想使家训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直面思政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不能违背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则。应重视传统家训文化的分类挖掘以及时代转化,探寻二者融合的科学途径和有效对策。
(一)强化中华优秀家训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
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指的是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使用、传播承递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总和,这有助于实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目的[20]。
1.加强传统家训的挖掘、整理、研究
要以家训文化为依托开展思政教育,就要注重家训的整理挖掘,同时要加强核心引导,把握其时代转化的方向。我们对传统家训文化的目的是弘扬和传承,发掘时代精神,是重其“神”轻其“形”。我们需要明确区分复古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忽略现实,主张过去,这是“复古”,在现实基础上发掘优良成分是“继承”。要做到既能深入经典,又能够从经典中走出来,并根据时代的需要来诠释经典,努力促进传统家训文化的发掘和转化,赋予其时代新的内涵。
注重历史资料的收集,夯实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基础。史料资源是深入研究传统家训文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史料支撑,发掘和倡导传统家训就是一纸空文。从家训史料的类型来看,有家训文本文献、对联楹联、家谱族谱、石刻碑文等,皆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从家训史料的主体来看,既有帝王家训,也有官宦家训、商贾家训等。在家训的传承方式方面,既有口头家训,也有文字家训。同时,少数民族的家训也是家训史料的独特组成部分。这些家训史料不仅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的精神追求,并且凝聚了谦逊尚礼、勤劳仁爱的民族价值观念,更凝聚了民族文化特色。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珍藏了800余种家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学术传承传统明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很多家训史料在历史的荡涤中散佚,这是民族文化财富的极大损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失去了很多营养来源。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抢救挖掘并保护家训文化史料,做好收集和整理家训史料的工作。同时,建立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家训文化数据库,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供满足时代需求的传统家训解释,从而使传统家训既能显示出自己的那份历史厚重感,又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2.研发中华优秀家训课程与活动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阵地,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家训文化,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综合价值。
为打造出高质量的中华优秀家训课程,高职院校必须在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传统家训文化,打造出高质量的传统家训课程,从中华优秀家训中汲取正确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精神,综合把握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建设需求,帮助大学生主动形成学习传统家训的思想动机,让传统家训文化成为大学生的思想依据及行动指南,进而实现中华优秀家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保持连贯性,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发挥出不同的价值,大学生在校学习课程需要关注学习阶段以及学年的差异性,年级、专业、阶段等要素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知识有所不同,不可出现“一刀切”现象,避免大学生产生厌烦疲惫心理。
设计课程内容必须与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相符,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注重打造出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课程,加强不同课程间的关联,建设综合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应保证更新与优化。对课程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同时注重调整教学模式。提升教材编写团队的综合素质,设计出具备时代特色和教学价值的优秀教材,注重保持同类教材间的连贯性。
(二)发挥中华优秀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
中华优秀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担当主导责任,高校内部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工勤人员等等,都是工作的主体。
1.提高任课教师的融入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1]目前,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其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我们需要充分抓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最佳受教育时间和课堂传授教育这个主阵地,创新课堂教学,持续融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涵养需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源同出、相生相伴,以达到“共同促进”的协同效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传统家训“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节”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精忠报国”的典型案例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孝老爱幼、和睦相邻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结合。
2.提高管理及服务人员的融入意识
注重将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团队的综合作用充分彰显,发挥辅导员老师与班主任老师等主体的育人价值,这些主体与大学生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与大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团队的全体教师必须发挥榜样作用,运用自身的真实行动教育大学生,保持自身知行一致,如此才能带动大学生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
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具备总体规划、协调组织、管理引领的重要职责,是将中华优秀家训文化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经过高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科学安排,高校内部的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由学生工作部门、党团组织、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学生组织等共同打造出系统的综合育人系统。
中华优秀家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动的前提在于打造出强劲的师资团队,其中贯穿了教师选聘、素质培训以及日常管理等环节,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团队整体的理论素养,打造出具备优秀思想政治素质的专业化教学团队。严格把握教师选聘环节,以综合素质为标准选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确保具备优秀服务能力的后期保障团队。
高度关注优秀师资团队建设,首先要做到的是强化教师的优良品德,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同时也需要对政治保持高超的敏锐力以及优秀的工作能力。高校教职员工自上到下必须具备责任意识,清晰把握自身的教学使命。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家训文化有机串联,必须具有强劲的师资保障,确保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贯彻执行以上任务,如此才能引领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华优秀家训的真实含义,并将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
(三)优化中华优秀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环境
家训是乡愁的记忆载体,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世代相传,深入人心,逐渐沉淀和巩固为文化心理。家庭是塑造价值观的起点,父母的行为对子女的行为具有强大的价值规范和约束作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强调,必须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来培养道德行为,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引导家庭观念向现代的、文明的转变,使人民形成爱党敬业、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乐观生活、努力奋斗的理念,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22]。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通,并且重视家庭环境在家训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家庙和祠堂等建筑遗迹作为家庭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家训中的价值理念和典型事例作为素材。还可以进行家训文化的沉浸式阅读实践教育,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同时,我们可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来讲述家训文化当中的人物故事,借此来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认同。
但是,优秀传统家训的价值塑造功能不应仅仅停留在家庭教育上,还应扩展到学校教育,而优秀传统家训的价值塑造功能应该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传统家训内容,用校风校训承接家风家训。在环境布置和氛围营造上,可因地制宜布置校园内的宣传栏墙、石刻牌匾,把古代圣人的智慧思想用具体的方式重现于校园。在学习场所,可布置志向高远、潜心治学的家训格言,以优化学习风气;在生活场所,布置勤俭节约、友善和睦的家训格言,以优化生活习气;在校园中,可布置爱国明礼、尊师重教的家训,以优化精神文明风气。
(四)中华优秀家训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行为引导
华夏大地素来注重礼仪文化,炎黄子孙始终有着遵循行为规范的思想动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进,社会大众的思想理念发生深刻转变,部分传统礼仪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始终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因子,所发挥的历史价值毋庸置疑。司马光要求家中晚辈将所有事宜全部上报给家长,不能自我肆意决策。朱熹将家规的精髓视作为家长权威,为此专门在《朱子家礼》中编写了相关内容。
《郑氏家范》强调家长的引领作用,认为家长肩负着引导和规范子孙行为的重要作用。需要引导子孙后代进行日常的饮食作息,如果子孙行为与家法相悖,做出了与道德准则严重不符的事情,如赌博等,家长需要组织召开家族代表大会,对违反家法的子孙进行严惩。通过对子孙行为的正确引导,作奸犯科的行为极少出现于郑氏家族,也因此在世家大族中具有较高威望。
傅雷严格要求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将认真的态度贯彻于子孙教育,他帮助子孙设计学习规划,并且自主编写教材,带动孩子认真学习,并对子孙的行为言谈进行严格规范,包括说话、行动、用餐等,严格约束子孙的日常生活。
2.利用新媒体手段增强教育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流人群,要遵循“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在哪里”的思路,利用网络途径(易班、微信、微博等)的海量关注量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以制作接地气的图文和视频作品的方式,缩短大学生与优秀传统家训的心理距离,提高优秀家训文化的影响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自2015年推出了一档名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的栏目,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制作发布了100余个名人家训故事,大大扩大了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