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背景下产教融合实施的研究
——以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为例
2022-03-24米志鹃王良
米志鹃,王良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是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五大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要求:“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随着产业升级发展,对作物生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亟须为黑龙江省实现“三农”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涵盖了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几个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主要“面向现代农业、面向食品工业”,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指导,积极改革创新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系列成果。
1 作物生产类专业群产教融合的价值取向
1.1 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推动
为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底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明确规定:“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 该文件还明确要求: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因此,职业院校作物生产专业群贯彻落实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进而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标。
1.2 满足省域经济发展需要
现代学徒制旨在强化校企合作,增进推动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即实现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学生(学徒)能够得到精准度高的工作岗位[2]。学校和企业在试点运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分析和研讨相关工作岗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学徒)教学管理制度、招生政策、双导师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合作协议、考核标准、现代学徒制企业准入标准等。而且,双方还要共同开发与现代学徒制相契合、 行业特色鲜明的培训手册和专门教材。
针对管理型、销售型、科研型、技术型等不同岗位的学生(学徒)等人才,应设计和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法、内容和教学活动。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重点掌握目标企业生产经营中必需的各种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他们进入企业后,在企业师傅的传授下重点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学徒)在岗位训练的过程中,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的业务技能需要,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内成功建设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现代学徒制实践的优秀案例。 它可以有效化解黑龙江省“三农”产业缺乏技术型、复合型的专业技能人才,人力资源供血不足等诸多问题。“招工即招生” 是顺利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意味着职业院校招生和企业招工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因而,它也有利于化解黑龙江省涉农专业招生面临的困境。
2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难点
2.1 产教合作关系较为松散
有机融合、 密切协作的产教合作关系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强化产教融合的有效保障。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能力[3],在更大程度上处于主导地位。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部分企业参与和开展产教融合的动机不够强烈,双方的协作关系较为松散,处于较低层次的“契约关系”,共享教学资源操作通常止于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变成了订单式培养,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学徒技能的提升。 企业未能深层次参与高职院校作物生产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和考核范围的制定,进而造成了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实践领域的浅表化合作状况。 其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在教学、师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领域的“脱轨”,导致校企之间合作关系松散。
2.2 双导师团队建设不规范
校企双方共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的重中之重。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建设,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它重点表现在遴选企业师傅、培养校内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管理与过程激励等方面。 此处以遴选企业带教师傅的标准为例,大部分试点院校均要求企业师傅具有复合型资质,然而此类要求表述却非常笼统。同一专业大类中,带教师傅遴选标准、岗位资格认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标准。而且,虽然企业一线师傅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技能水平高超,然而“懂技术”与“教技术”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
再加上不少带教师傅没有接受过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培训,通常缺乏必要的带教、传帮带技能,在带徒时易出现表达不规范、不准确、不清楚等现象,对现代学徒制和产教融合效果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企业师傅通常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正式团体,不能准确认识自身的教育身份。再加上双导师队伍的激励政策不够细化、不够具体,无法保证校企双导师队伍的权益,可操作的激励政策不足,难以真正激发校企双导师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内在动机。
2.3 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不足
科学高效的现代学徒制,能够帮助学生从学校阶段顺利走向就业阶段。 它的办学流程和活动过程非常灵活,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与独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学徒)培养质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完全学分制、弹性办学制、双证书衔接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都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不能有效落实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相关企业的人才特性对工学交替、学徒培养的要求不完全相同。 市场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的自主性、流动性,决定了其对短期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对已掌握关键技术技能的广大学徒和企业而言,适当缩短他们的学习培训时间,能持续提升产出效率。
3 高职作物生产类专业群现代学徒制的路径
3.1 打造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机制
首先,注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通过组建、优化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机制,持续充实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内涵。 它旨在将其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引领力强、辐射面广的高水平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
其次,重视吸收相关企业、行业参与进来,多方重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整个过程,提升涉农专业学生招生、学徒招工的一体化管理能力。
再次,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制定研究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等领域的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等纳入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和考核范围,不断提升学生(学徒)的实训实习能力,进而推动校企“双元”育人。
最后,建设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团队。 要不断加大企业以及学校间双向挂职锻炼、人员共用互聘、双向挂职锻炼的力度,加大横向联合,推动专业建设,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
3.2 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我国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试点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几乎全部院校都将外引和内培当作打造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的主要方式,以切实增强导师团队的业务技能和专业实力。然而它们普遍缺乏可操作性、能够具体量化的要求和标准不足。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例如美国对现代学徒制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 继续教育提出了严格详细的规定和标准,多个州政府把进修培训、企业实习当作遴选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的主要依据之一。日本组建了专门的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在职研修中心,组建了从文部省到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系统化师资培养网络。
其次,应切实提高企业师傅准入门槛。国外学者早就指出,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聘请最有实力的工匠任教,唯有如此学生方可掌握最实用、最先进的职业技术,进而弥补职业教育的缺陷[4]。与从“学校到学校”的科任教师相比,企业技术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清楚实际的教学目标。 因而,他们能够把握教学过程的正确方向。
在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师傅的技能专业性、资质适切性对学员技能培养质量、员工未来职业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在试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过程中,要认真考核企业遴选的学徒导师,制定可操作性强、详细可靠的双导师遴选、师资团队建设标准,进而持续提升双导师团队建设水平。
事前控制有利于提升质量意识,科学控制质量管理。现代学徒制与产教融合的发展,要求将人才培养活动的技术性和高度专业性相结合[5]。双元导师机制能够使他们承担实践操作技能以及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培训和传授,也影响着学生(学徒)的企业实训成效。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现代学徒制双元导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传输培训技能。而且他们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参与实训活动,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健全科学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要健全和实施弹性学分制。应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为基础,全面改革导师制、学分计量制、选课制、弹性学制、学分互换互认制等,为深入促进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提供可靠的组织管理机制[6]。在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要与合作企业科学制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优化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改进学分换算机制。确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这些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应密切结合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资格要求,确保学生修得学分、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 它也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企业掌握系统化、专业化的岗位技术技能。
其次,要优化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学徒出师评价标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相关考试),要注重多样化的反馈方式、考核结果匹配动态化、灵活的教育培训过程。 例如借鉴英国学徒制度的优点[7],注重在工作场所考核学徒的技能操作水平、 知识运用能力和工作日常表现,以经常性考评结果取代“终结性”“一次性”考证,把过程控制作为重中之重。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包容学徒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共性成长要求,动态化调整考核标准、运行流程、实施方式、结果反馈等内容[8],以有效适应学徒职业生涯的各种变化和发展,满足企业对优质人力资源的需要。
4 结语
国内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的运作模式如今依旧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以及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优势[9],培育出拥有先进技术、全面本领的“大国工匠”。 现代学徒制运转的顺畅、有效,需要相关企业和学校加大试点力度,优化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机制,持续总结、完善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