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22-04-19周春丽霍楷
周春丽,霍楷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1 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手段云端化逐渐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更是推进教育前瞻性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云端双创”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内高校的主要潮流,肩负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云端双创”生态系统的成功构建将成为国内高校“双创”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并且,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双创”项目大量就业岗位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疫情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实验实践等也受到严重阻碍,而催生的“云端双创”教育模式在基础构建层面不够稳固,疫情为“云端双创”空间发展带来了冲击,导致其发展与现有资源无法完整衔接,与未来发展理念无法完美过渡。因此,对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内高校“云端双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合理分析是构建“云端双创”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如表1所示。
表1 疫情防控背景下“云端双创”SWOT 分析示意表
综上,SO、WO 两种发展战略最为合适。以SO 战略为主,引导国内高校“云端双创”发展方向并进行合理规划。以WO 战略为辅,解决目前国内高校“云端双创”发展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云端双创”从在疫情背景下应运而生到适应疫情稳步发展再到紧随科技未来发展的完美过渡。 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最大限度抵御疫情的同时抓住机遇,为构建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保驾护航。
2 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构建规划
2.1 立足国家政策,抓住“云端双创”机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指出:“虽然大家在线上见面,但创业热情若在咫尺,创新活力触屏可及。 ”[2]这从侧面体现出虽然疫情成为创新创业进程中的一大阻碍,但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人民依然有很高的创新创业热情。 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3]。 立足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现状,从高校与企业视角进行评估,高校较之企业更容易避免实质性的资金周转等问题,可依托本身教学属性、教学对象与社会影响力,建设以高校为主、以企业合作共赢为辅的“云端双创”系统,缩短“云端双创”建设时间,为高校学子提供“云端双创”实践平台的同时催生出更多工作岗位,从教学层面引导经济快速复苏,并建设具有前瞻性的云端未来系统。
2.2 依托学科特色,建设“云端双创”联盟
随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高,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新创业成为政府、高校、社会群体等组织的关注重点[4]。高校必须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5]。 依托学科特色,建设“云端双创”联盟是抵抗疫情、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更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的体现。因此,高校式“云端双创”联盟主要针对同类学科、互补学科、邻近学科分别设定强强、强弱、弱弱三种主要合作方式。 强强组合利用同类学科同一区域特色进行特色侧重点补充,形成特色扩大且同体共生的局面,在进行“云端双创”生态系统学科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是稳定“云端双创”建设的基石,具备自我扩充与带动其他组合扩充及校企合作的三重职责。强弱组合则主要利用互补学科各自特色,进行综合预估,并依据各自特色设定组合最佳点,以组合最佳点为突破点设置最佳组合合作方式,在“云端双创”生态系统学科建设中处于中心位置。综合分析各学科特色聚焦点,进行合理组合,以合作并进的方式增加学科发展潜力,具备稳定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与自身特色发展双重职责。 弱弱组合则在“云端双创”生态系统大环境中利用自身优势结合邻近学科,采取邻近协同发展的同时争取与其他特色学科进行合作的方式,并在“云端双创”背景下同时发展非特色学科优势,在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具备组成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与促进自身发展双重职责。
2.3 创新“双创”模式,拓展“云端双创”格局
运用多元化技术,持续挖掘云端模式的“宝矿”,实现教学—实践—孵化全过程信息化,推进课程—大赛—实践基地管理的一体化,并在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将“双创”模式的创新分为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三种形式进行。分别针对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设置对应的云端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对新科技产品的应用,采用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对已有项目进行可行性预估,探寻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仿真实践模拟。从学科建设、技术运用、资源分配、未来展望等方面对“云端双创”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跟踪运行。 拓宽“云端双创”格局,以高校师生“双创”热情及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为基础,以高校学科建设与体系构建为媒介,全面化、创新化构建具有智能时代典型特征的“云端双创”生态系统。
3 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实施举措
3.1 构建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特色课程体系
“云端双创”特色课程体系分为“云端双创”心理培育体系、“云端双创”学科课程体系两个部分。 其中,心理体系的培育是进行课程体系及“云端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的内在动力与基石,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的构建应以构成系统的主要对象为受众群体。高校教师、高校学子、 系统管理者是云端高校生态系统构建的主要组成人员。 教师心理培育体系应根据教师固有工作学科及个人特长进行分类培育,以“工作+”“特长+”两种形式进行,对现有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云端操作系统培训的同时,立足“云端双创”系统发展条件、教师个人诉求进行心理培育机制建设。 “云端双创”学科课程体系则以“云端双创”理念培养、“双创”学科素质养成、云端实践能力提升等为目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学生个人爱好及其所学专业内容为依据,为学生安排个性化课程内容,同时依据国际形势、疫情发展、“双创”发展趋势等设置云端通识课,从项目实战、项目成果接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形成对学生“云端双创”项目的全程追踪系统,使学生项目进程智能化、可视化。
3.2 搭建国内高校“云端双创”仿真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它应该是一个创新、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6]。 “云端双创”实践仿生平台分为项目流程控制区、项目内容考查区、项目实践交流区、项目成果预估验收区四个部分。其中,项目流程控制区以既有线下“双创”建构体系为参考设定“云端双创”流程。 项目流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进行“云端双创”账号注册,建立学生“云端双创”导向性数据库。 数据库内容以学生个人特长、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及学习成果统计等为主,以其所提出项目近年进展趋势为辅,便于在学生进行项目申报时根据数据库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标衡量,最大限度针对性培育学生“云端双创”基本素质的同时保证项目的可行性。 项目内容考查区在学生项目流程进行过程中对学生项目阶段性成果内容进行导向分析,并根据“双创” 项目内容及当下发展趋势为学生项目提供修改建议,该区域主要由高校专家及“云端双创”智能助手组成。 项目实践交流区则包含项目进程中同项目组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团队成员与指导专家间的交流、指导专家内部交流几个部分,以学生项目为背景为其提供虚拟实践平台,学生可通过“双创”账号进行项目实践与交流,保障项目进程合理性,促进项目进程稳定发展。项目成果预估区则在学生项目提出、 阶段性成果出现时对其成果进行预估与验收,保证项目进程完整性。
图1 “云端双创”项目仿真流程示意图
图2 高校“云端双创”生物圈模型示意图
3.3 形成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生物圈
在“云端双创”仿真实践平台及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背景下,融合各高校学科特色,形成高校特有的“双创”微系统。再以多个“双创”微系统为基本单元,特色互补式形成高校“云端双创”协同体,创建协同体间“云端双创”资源共享库,最大化模糊高校差异性裂缝,同心圆式向外拓展。 同时,以国内高校协同体为基本单元,实现协同体间的互补融合,组建微型“云端双创”生物圈,再通过微型“云端双创”生物圈间的交叉组合形成高校“云端双创”生物圈。 以学生项目提出、资源整合等为出发点,以“云端双创”生物圈构建为基本媒介,以形成完整的“云端双创”未来性系统为主要目的,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不但不局限于疫情视角进行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构建,而且争取在科技发展、 学科建设方面以“云端双创”建设为参考,进行云端学科门类体系构建,甚至云端学堂构建,以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将会成倍提升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构建效率及实际意义。
4 结语
创建“云端双创”特色课程体系、搭建“云端双创”实践平台,使其以高校为基本单元进行扩张,逐渐形成高校“云端双创”生物圈,并进一步形成“双创+云端双创”巨型工作室,促进人才培育与输出,从侧面提升市场应激性与原生创造力,对国内高校及市场间进行“双创”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完成国内高校“云端双创”生态系统构建是立足当下“双创”发展,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信在各高校学子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以最快速度建设“云端双创”生态系统,在危难中抓住机遇,促进“双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