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对策探讨

2022-03-24余莉黄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生产教应用型

余莉,黄倩

(茅台学院,贵州仁怀 564500)

现阶段,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时,已将产教融合作为重要内容。从过去的校企合作到现在的产教深度融合,可以看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始终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而区域内的相关企业也起到了支持和保障的作用[1]。为进一步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各高校与企业也逐步建立了更多样化的互动渠道,两者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院校端和产业端的深入融合,这种融合促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形态。 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相关企业共同组建了一个产教共同体,两者共生发展并且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提供了重要指引。

1 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介绍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关系中的三大构成要素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2]。 其中共生模式所发挥的作用较为重要,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学校本身就是产教融合的三大主体,共生模式则能够将这三大主体之间的数据、 成本和技术的生成和交换情况准确反映出来,也能够体现出能量之间的互换关系。

1.1 共生组织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基于共生理论开展产教融合时,所形成的共生组织模式又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一体化共生、连续共生、点共生和间歇式共生等形式。 其中,一体化共生是指在任何时间段,产教融合共生关系中的三大主体都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并且数据、技术、资源等可以在三者之间无限循环流动;连续共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政府、企业和高校可以保持着长期、持续的合作;点共生模式表现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与高校之间进行的一次性合作;而间歇式共生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三大主体之间发生多次合作关系,但每一次合作后又会间隔一段时间才开始下一次合作。一般来说,在各个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初期阶段经常体现出的是点共生的组织模式,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共生组织的形式也会逐步向间歇式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的方式转变。

1.2 共生行为模式

共生行为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寄生共生模式和偏利共生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共生行为模式,因为不同的共生行为模式作用在产教融合中会产生不同的趋向性、 稳定性和效果。其中稳定性最高的方式是对称互惠共生,其能够保证地方政府、 地方企业以及高校这三大共生单元始终具备良好的共生状态,并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2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本科院校的教育结构无法与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匹配

第一,由于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构建更为灵活的管理制度,部分学校所能够提供的人才质量和智力资源还无法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真正需求相适应,地方政府又通常无法直接管理该地区的本科院校,院校所开展的各项业务和教学活动都是由上一级的相关政府部门来监管。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的都是统一的管理机制,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也没有与本地区的属地政府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很难真正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真正需求。第二,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未形成完善的专业结构,无法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 区域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所颁布的方针政策,不能随意调整、变更自身的专业设置,而一些地区在某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本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及时、 持续地提供该行业和领域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无法起到更大的推动性作用[3]。

2.2 政府、企业和院校本身所建立的产教融合体系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下,在一些专业领域中很难培养出更高层次的拔尖人才。 而没有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作为保障,院校的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持续提升,院校的专业特色越来越少,连同本地区企业所构建的产学研平台也就难以达到国家重点院校的水平,这也就进一步影响到了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出现“本来创新成果就少,其又无法直接转化成先进的生产力和产品,院校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更为困难[4]”的局面。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根据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构建相应的产教融合模式,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多地是与区域内的中小规模企业合作,而大规模企业和知名企业则更愿意与国家重点高校进行合作,而这些国家重点高校往往又都在外省市,它们并不具备本地区的一些特色和优势。 另外,地方政府、企业和院校目前合作的大多是一些浅层次的项目,所构建的产教融合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3 所构建的产教融合组织体系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力

第一,我国各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所构建的产教融合模式仍是较为单一的。 高校领导者在设计产教融合组织体系的整体架构时没有从战略角度出发,当地区经济和环境出现变化时无法及时应对,进而就会导致企业与本科院校之间无法顺畅交流,企业会认为本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能力较差。 遇到突发问题时,地方政府、企业和院校也多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的产教融合组织体系太过分散和碎片化,其在区域内也不具备强有力的引导力,这种组织体系很难持久运行,因此,政府、企业和院校三方无法形成合力去做好产教融合工作。

3 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对策

3.1 构建更为健全的动力机制,发挥政府、企业、院校三大共生单元主体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应勇于承担自身在构建产教融合体系中的责任与义务,所出台的政策和方针要更好地为本地区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服务。 在制定本地区的各项经济发展计划时也应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事业纳入进来,以保障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能够及时做到与区域经济产业的优化转型相匹配[5]。

其次,地方企业要将自身在产教融合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体系的构建工作,与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共同优化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高校可与本地区特色产业和行业中的拔尖人才共建产教融合联合体,企业也应通过各种途径参与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更好地提升本科院校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校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并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生产力。

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进而推动院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应大力创新现有的考核评价模式,丰富考核评价内容,将服务地方的实际效果、人才培养的实际质量以及产教融合体系的实践运作情况等都纳入评价内容中,推行严格的赏罚制度。

3.2 改进现有的共生组织模式,充分保证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

对于区域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形成的产教融合方式主要有四大类,分别为人才培养与交流、产教融合体系构建、产教融合研发和项目牵引。 而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的组织模式也主要有四种,两者一一匹配便出现了十六种产教融合共生组织形式,应依据不同的主体合作形式来选择差异化的共生模式。

一般来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中主要采用的是项目牵引和产教融合研发这两种方式,两者有着良好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匹配性。 融合初期主要采用的是点共生和间歇式共生的模式,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共生组织模式转化成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的形式,此时项目牵引和产教融合研发将具备更为稳定的共生关系,其互惠程度不断提高,产教融合便可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随着政府、企业和院校所构建的产教融合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产教融合研发和人才培养与交流的作用会充分得到体现。显然,这两种产教融合合作方式将付出更多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政府、 企业和高校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6]。因此,在地方政府分布政策的支持下,企业与本科院校共同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3.3 改进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实现三方主体的同步发展

要想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体系中三方主体的同步发展,高校就必须坚决贯彻“五个对接”的具体内容,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对接、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终身学习与职业教育对接等,将地方政府、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五个对接” 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发挥出自身的核心作用,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结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 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等,丰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序推进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此外,各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与政府、企业等共同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将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生产力。

4 结语

本文对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企业和院校首先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共生关系,努力整合三方资源并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出三大共生单元的主体作用,才能如期实现三方的协调、同步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共生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共生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