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混合式病理学教学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2022-03-24牛保华皇甫超申席艳杨争艳谢龙祥滕铁山吴素霞张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病理学思政课程

牛保华,皇甫超申,席艳,杨争艳,谢龙祥,滕铁山,吴素霞,张艳

(1.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河南开封 475004;2.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病理科,河南开封 475000)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该课程以病理形态学改变为切入口,系统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从病理学课程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达到传播知识、启迪心智的教学目的。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些突发状况下无法进行,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师生异地相隔,但停课不停教,通过钉钉直播等多个信息平台进行病理学线上教学。基于此,在2020-2021年第二学期,对2019 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1.1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本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72 学时,其中线上22 课时,线下50 课时;实验课36 学时,其中线上8 课时,线下28 课时。 目前课程已建成视频资源、文本资源、案例资源、数字切片资源等200 多个,虚拟实验项目16 个。

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未来教学的趋势和必然[1,2]。课前主要是线上预习。教师通过雨课堂上传慕课视频、PPT 课件、教学相关资讯和微课、练习题等。 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生预习情况,收集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调整上课流程。学生主要是线上自主学习,有问题记录下来通过雨课堂或微信反馈给教师。

课上主要是线下课堂教学。 教师要检查线上学习效果,课堂中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答疑解惑共性的难点问题,点评学习成果,翻转课堂等。

课后主要是线上拓展提升。教师要提供个性指导,反思教学效果,整理补充授课内容,发布拓展训练,比如病例分析。 学生要进行病例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同学生交流,学生提交病例分析结果。

2 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2.1 混合式教学中适时进行课程思政

比如讲到去神经萎缩时,介绍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事;白求恩因败血症病故,讲到炎症的结局时讲白求恩的故事;讲到胃炎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时,提到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过程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比如在讲组织的坏疽时,联系到战场伤口。推荐学生观看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引发学生对抗美援朝的讨论。

比如,著名的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研制“食管细胞采取器”的过程,他坚持深入食管癌高发区进行调研,几乎走遍了林县的大小村庄,研究时间长达40 多年。 为探讨器械的可行性,每当细胞采取器改动一次,他都会毫不犹豫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尽管他知道恶心和呕吐是难免的。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沈琼教授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上课时采用CBL 教学法,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 通过病例让他们知道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技术精湛,还要敬畏生命,树立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思想,从而培养医学生严谨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

2.2 讲述病理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因为教材篇幅限制,没有对知识点的原理进行论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我们尝试将每一章节知识点的问题提出、回答、问题再提出做系统化、原理化讲解,学生兴趣大增。 例如,肿瘤一章关于肿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谁最早提出“肿瘤”这个名词? 谁最早提到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出发点是什么?癌症这个概念咋来的? 癌又是什么? 等一系列大众关心、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找来了答案,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答案,系统总结了一下:距今3500 多年前,商代甲骨文就有“瘤”的描述。

最早提到肿瘤良恶性的是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 在希腊语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这样的一个词来命名这个病,是由于癌症的可扩散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螃蟹那钳子向四处张开时的样子。 后来人们用cancer 泛指癌症,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临床名称,既包括癌也包括肉瘤;用Carcinoma 代表癌,专指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一词则用sarcoma 表示。 这说明判断肿瘤良恶性是以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的区分[3]。

2.3.通过讲述病理学中的故事讲授病理学知识

病理学是前人对疾病病理方面的认识和对这些认识系统地总结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其中蕴含了大量有趣和耐人寻味的故事。深入挖掘这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授病理学知识是学生非常欢迎的教学形式,也是巩固和提高病理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比如1910年,洛克菲勒研究院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劳斯(Rous)发现,鸡肉瘤细胞裂解物在通过除菌滤器以后,注射到正常鸡体内,可以引起肉瘤,首次提出鸡肉瘤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4]。 1966年,85 岁的劳斯获得诺贝尔奖。这些故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由此引发的关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讨论更是出乎意料的激烈。

2.4 利用病理学知识去分析身边的医学问题

给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病例: 基础医学院教师颈部出现肿物,问题:有可能是什么病?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通过课堂讨论,结合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引出疾病有可能是:①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②淋巴结结核,③恶性淋巴瘤,④淋巴结转移癌。 鉴别诊断需要做病理检查。 然后给学生展示病理学检查的组织切片图和免疫组化结果。根据病理变化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得到提升。

2.5 开拓病理学网课新形式

在疫情期间利用雨课堂、QQ、微信、钉钉等多信息平台为教学保驾护航,同时鼓励学生做微课和思维导图,分享给大家实现资源共享,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微课效果看,学生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得很好。

3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3.1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通过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实施多种方法进行课程思政:①从专业课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②从失败的教训、警示性问题中反思分析;③就专业相关性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④从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中引领价值观的塑造;⑤结合本课程内容,推荐学生课外观看一些有意义的影视作品,读一些有意义的书和文章,在课外活动和考试题目中融入思政内容,实现课内、课外全程课程思政。

3.2 扩展教师的知识面

一方面,教师在讲述病理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时,需要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或相关文献,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如2020-2021年第二学期组织临床医学学生举办了CBL 临床病理分析竞赛,本次竞赛激发了学生结合病理学课程进行病例分析的热情,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微信等网络手段或课余时间找病理学教研室的教师,对各种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而临床病例分析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基础和临床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一些非医学背景的年轻教师来讲,极具挑战性,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是,这些活动恰恰又会成为他们努力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的动力之一,同时也能扩展教师的医学视野和医学知识。

3.3 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快乐地“享受”课堂,本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活动。 在教师备赛过程中,以混合式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我们授课时采用的通过讲述病理学中的故事讲授病理学知识的方法,大家对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细节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制作出精美的PPT 课件、幽默风趣又不失科学性的动画等,将整节课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合理的情景出现,面向学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本教研室参赛的教师在获得一等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专业化水平、教学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4 提升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方便的病理学实验线上资源,本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耗时一年完成了病理学虚拟实验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诸如软件的学习使用,学生和教师共同克服困难。最终我们不仅是收获了虚拟实验平台,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3.5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混合式教学开拓病理学网课新形式,要求教师必须准备优质的线上资源,比如微课视频,从书写微课文本到幻灯片的制作、视频的录制和剪辑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多媒体技术。

4 结语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医学生提供了从知识技能的接受者、实践者转变为传授者的实践机会,他们通过开展对亲友的科普教育,互联网等多媒体平台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

疫情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学相结合的成功应用,不仅助力抗击疫情,也为医学生在医学应用领域开拓了新视野,为“互联网+”医学提供了新思路[5,6]。

由此,我们认为未来医学模式是多学科的交叉和合作,而医学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素质教育,医学生应在本科阶段培养时代背景观,全方面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科学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在病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的变革、翻转课堂的应用、虚拟实验平台数据的采集、非标准答案试题库的建立、标本库和数字切片网的建立等,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模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不仅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 教研室很多教师都申请到了相关的教改项目,为进一步完善和继续建设混合式教学平台提供后续支持。

猜你喜欢

病理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