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双创”实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索
2022-03-24施娓
施娓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引领投入了大量精力,也收获了丰厚的经验和成果。 但由于我国的“双创”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晚,和“双创”相匹配的教育体制还需要转型磨合。 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想让大学生们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教育中提升综合能力。 而国家十分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还能激发青年一代的正能量,这两者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但一般覆盖的思政课程课时有限,内容相对固定,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新需求,如果能使思政课程灵活兼容为课程思政,并在“双创”实践教育中自然渗透,将更能发挥两种课程的育人合力,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
1 “双创”实践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在国民素质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软实力的共识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学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教育需要肩负起来的责任。而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作用是殊途同归的,如果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通往未来的强国之路,那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政教育就是路上的方向标。 只有把“双创”和思政相融合,才能回答大学“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何种人才”的原则性问题,也为大学改革和完善“双创”教育提供新思路[1]。 所以,“双创”与思政两种教育在实践中能否有效融合,对于大学贯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职院校“双创”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中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首先,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没有能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性的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使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缺乏具体专业内容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不仅无法产生教育的同频共振,削弱了教育效果,更会因长期“隔靴搔痒”式的空泛理论,无法精准定位学生需求,从而导致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双向疲劳感和无力感,使“双创”再次沦为形式主义教育。 学生无法完成“大创”本应该有的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闭环,无法把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和自身在实践中得到的价值感受相结合。 没有内化于心的思政教育,无法成为学生实践学习乃至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引领。
其次,有些高职院校仅凭自身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未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学校在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上,存在契合度不高的现实困境,没有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2]。 在这样的情形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出不连贯、不统一、不同步的断点、断面、断层现象,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优势。
3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双创”实践中的思政教育现状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双创”,同样面对“思政融合度低”这样的问题。 相较高职其他的文理科专业,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往往由于专业特点,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完成统一课业任务之外,还承担一些文艺演出、艺术传播等活动。 所以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可采取的“双创”实践模式比较清晰和多元化,大部分的“双创”项目都会围绕艺术专业方向开展,例如音乐改编、音乐创作、高雅音乐欣赏、音乐剧推广等。由于其专业导向比较突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双创”导师基本都以艺术课程教师为主,在“双创”指导上往往更注重艺术性和专业性的把控。想要突破这种现状,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双创”实践教育,需要从管理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更高质量的升级构建。
3.1 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虽然普遍成立了专门负责学生“双创” 工作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但实际指导就业工作的是招生就业处,“大创”计划项目的实施又是由教务处牵头。 各部门没有形成永继性、联动性、循环性、开放性的管理机制,导致“双创”教育责任主体分散[3]。 只有由校党委牵头,充分发挥高职音乐表演学生“双创中心”的主体地位,教务、学工各部门协同合作,并在学院层面成立“双创”领导小组,结合学院的“双创”项目特点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才能从上至下把“双创”工作的脉络打通。
再次,“双创”教育缺少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没有形成项目化管理,授课教师常由辅导员、班主任担任,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双创”导师,常直接由专业教师兼任。 师资队伍随意性大、授课教材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双创”课程的深度开发,不利于形成集中的教育力量。 在对积极承担“双创”指导的教师和团队的考核制度上,也没有明确的过程性激励机制,“以赛促教”变成了“为赛而教”,背离了“双创”的育人初衷,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应该转变理念,注重过程导向,阶段性地给予关注和奖励,把比赛争名次变成常态性的教育研究管理模式。
3.2 加强“双创”课程设计创新是重要突破点
我国的“双创”教育整体还处在初级阶段。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目前多作为一般的公共课程开设一学期,以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进行。 教学内容属于比较泛化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性、专业性、专门性的创业课程体系,“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也还在初步探索。 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也缺乏主动介入“双创”课程中的研究意识,导致教育契合度不高。
教育需要有心人,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只要多做思考和探索,想要达到教育融合有很多途径。较为简单的是在通识层面,“双创”中的诚信、合作、沟通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组织、纪律等内容都是有交叠的,可以适当地结合,引导学生“三观”;较为复杂的是不同专业的“双创”方向上,如何见缝插针地对各专业的“双创”实践进行个性化的思政设计,既要打造出个性鲜明的课程思政亮点,又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思政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高屋建瓴,要在比较接地气的“双创”教育中发挥思政教育的指导性,还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需要教育者有很高的教育智慧和思政意识。 生搬硬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无法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还会使他们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只有把思政课程“软化、细化、灵活化”后下沉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合理分解、动态包容,使其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滋养各专业领域的教育土地,促使各专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以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双创”课程为例,可以结合传统优秀艺术家德艺双馨的高洁情操,引导学生树立以艺载德、以艺促智、以艺求真、以艺向美的人生理想; 可以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课程环节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的音乐创作背景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建立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还可以在“双创”实践中,从教育者的视角体会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奉献,感受教育者的光荣和责任,多一份赤子之心;可以通过社会文艺演出服务等形式,为弱势群体、残障人群进行公益演出,用音乐艺术传播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等。
当然,不仅是高职音乐表演“双创”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渗透,“双创”导师也可以作为特邀嘉宾,在思政课堂上介绍“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知识,目前学校的“双创”项目及开展情况,思政教师再用案例教学法、研讨法等,结合国家发展形势、社会最新资讯、大众创业信息等,引导学生对自己参与的创业问题做一些合理的评述[4],并在“双创”实践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创”和思政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
3.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基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深思的问题。 在此之前,教师应该明白:要培养什么人,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人;想知道怎么培养人,自己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要为谁培养人,自己先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因此,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双创”中进行思政教育,教师是关键[5]。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中外音乐理论的学习、演奏训练、文化传播中时刻树立文化自信,用客观、 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外音乐艺术文化差异,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同时鼓励学生多了解国乐,学习国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4 以星湖小学国乐社团实践为例的思政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的顺利融合还需要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意识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如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6]。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师生以星湖小学国乐社团为基地,做了一次“双创”和思政结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作为专业小教师后,身份的转变,带来思维的转型,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和小学生建立师生关系,和小学生家长建立日常沟通的联系群,并在群里和家长互动,共同关注小学生的练习情况,进一步确立教师职业身份的责任意识;高职音乐表演的“双创”学生,通过自身的国乐专业教学实践,反思“教和学”的过程。 在请教专业教师的同时,也促进指导教师逐渐摸索出科学、适宜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下,专业教师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的感恩意识也日渐加强。同时,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双创”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把课程思政与国乐的传承教育结合,高职专业教师、“双创”学生、小学生甚至作为社会群体的学生家长,都一起感受着民族音乐的品质和文化精神,这样的融合教育效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5 结语
进行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双创”实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索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从“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的创新性转化,进而实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统一[7]。 “双创”和思政教育,虽然育人目标十分一致,都是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优秀品质、有能力、有魄力、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但讲授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依旧有所区别,我们能预想到教育融合后的“双创”和思政课程,都将更加具有生气和活力,但融合过程的打破、重建也必将是困难重重。 只有充分认识到“双创”和思政这两种教育相辅相成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实践育人和思政育人的融合途径,将值得我们做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