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视角下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

2022-03-24文萍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林双创院校

文萍芳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内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双创”,同时对人才提出了“双创”素养方面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农林类行业,故院校作为农林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及行业人才输送途径,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调整,在培养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人才“双创”素养,这样才能满足行业需求,保障人才就业质量,同时院校也可以就业质量评估结果为依据,完善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 但因为“双创”理念的提出时间比较短,所以很多院校还不知如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故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1 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上已达成了共识,“双创” 人才培养成了农林类专业教育改革、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向[2]。然而,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时期,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双创”意识薄弱

目前,部分农林类专业学生“双创”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将投身于农林类行业中,从事专业技能类或专业研究类相关工作,并没有将自己视为一个创新创业者。因此对“双创”概念模糊,“双创”意识薄弱,较少思考创新创业的相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双创”意识有一定影响,而部分学校所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故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缺乏主动思考。这就导致学生的“双创”意识并不活跃,因此要强化“双创”意识,就要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3]。

1.2 “双创”思维不足

学校培养的人才无论开展创新还是创业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都需要先找到创新创业点,否则活动就没有明确方向。 因此,在活动之前需进行大量的思考,找到创新创业点,例如农林类专业中某项技术存在缺陷,可以通过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创新技术又能支持人才创业。在这一基础上,创新创业点成了“双创”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但学生能否找到创新创业点,就取决于“双创”思维。而现实中,部分学生存在“双创”思维不足的问题。例如某学生“双创”意识良好,因此进行了长期的创新创业思考,希望找到创新创业点,但因为其思维能力不足,经常在思考中陷入困境,也就是“钻牛角尖”,所以其经过长期的思考并没有找到可行的创新创业点,“双创”活动难以开展。

1.3 追求安稳

“双创”活动意味着学生需要为此奋力拼搏,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双创”活动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才能正面应对问题,在“双创”活动中一直坚持下去。但现实中部分院校并未对学生的内在素养进行全面培养,导致一些学生过于追求安稳的生活,认为自身所学专业足够自己找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工作所得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自己只要做好相关工作,过好当下生活即可,没有必要去承受“双创”活动的压力与风险。这种现象说明部分学生“双创”素养不足,也说明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缺乏内在素养培养功能或该项功能薄弱,因此院校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2 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培养效果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院校都在加强培育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拔尖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以及人才战略的重要策略[4-5]。学校应以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所需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创新创业为契机,充分发挥这一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根据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人才培养策略及效果做如下阐释。

2.1 基本模式

着眼于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大问题,建议学校采用“混合式+引导式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该模式的特点为:第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学生拥有充足的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双创”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养成良好“双创”素养、形成先进价值观。第二,让教师成为引导者,教师可以通过对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有效建立了教与学的关系,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第三,为了兼顾人才培养的理论、实践课时需求,使用了线上教学来增加课时。教师可以在线上进行理论教育,腾出线下课时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践内容能让学生发现更多的创新创业点,促使学生“双创”思维增强,且思考内容也更加具体、全面。因此采用该模式,能够解决当前三大问题,但要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策略。

2.2 人才培养策略

以“混合式+引导式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三大策略:

第一,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问、 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双创”思考,强化学生的“双创”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诸如教师可以在讲授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时,围绕当前普遍使用的某一项技术提出问题,类似于“该项技术目前存在二次污染的缺陷,请问这个缺陷是否能被消除,请你说出个人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当学生提出答案后,无论对错,教师还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即教师继续提出“当该项技术的缺陷被解决,提出解决方法的人是否可以利用该项技术创立一个农林类行业的技术服务企业? 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该问题就引导学生向创业方向进行思考,学生的“双创”意识会得到增强。值得注意的是,这对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首先使教师掌握系统的“双创”教育理论,提升教师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使其从主观上愿意提升自身的“双创”指导能力[6]。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线上进行理论教学,并对接下来要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预告,以便学生预习。随后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每个小组提出任务要求,相关任务要具备一定的难度,旨在激发学生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生会相互交流,提出个人看法与视角,对任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学生陷入思维困境,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思考视角,使学生增强“双创”思维。例如某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景观设计工作,某小组在景观设计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一人认为应当采用现代化设计理念的方案,而另一人认为应当选择符合乡村特色的方案。 双方各执一词,通过比较与交流,双方知道自身选择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故如何避免缺陷影响,更好地完成任务,成了小组共同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成功让学生进行了“双创”思考,懂得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并思考是否有改进方法。

第三,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资深人员来校内举办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对行业的人才要求有一定了解。 同时教师也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不仅限于学习,也可以涉及生活、理想及未来规划。 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潜移默化地传递先进价值观理念,强化学生“双创”内在素养。另外,在学校要求企业人员来校内举办讲座的同时,还可以秉持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的理念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板块进行强化。 校企合作使企业内部的资源向学校开放,学校在育人工作中可以获取这些资源,例如通过企业实际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改变实践教育方法,同步对学生的“双创”意识进行培养。具体方法为:其一,学校可以要求企业在内部设立挂职岗位,这样教师就能够与学生一同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教师将作为“上司”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也同步进行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信息激发学生“双创”意识,例如教师通过工作发现企业采用的农业种植技术并不先进,可以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企业当前所使用的农业种植技术是否还有待改进,要如何改进”等类似的问题。问题可激发学生思考,而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当前技术的缺陷,指出其中的不足,得出当前技术有待改进的结论。针对如何改进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双创”意识得到强化。 其二,在挂职岗位基础上,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进入企业参与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可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及行业认知,发挥挂职岗位的育人作用。

2.3 培养效果

某职业院校采用以上策略对本届农林类专业人才进行了“双创”教育,经过为期3 个月的观察,发现本届学生的“双创”意识、思维、内在素养有明显提升。 例如在策略实施前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多为“游戏”或者是某个工作岗位的就业问题,但在策略实施后学生的交流话题多为“创业”,并且会主动向教师请教创业方面的问题,会参考教师建议进行思考。这些表现说明学生已经做好了开展“双创”活动的准备,说明策略应用有效、效果显著。

3 结语

综上所述,“双创”视角下,高等职业院校迫切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农林类专业也同样需要对这一工作进行及时调整,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提升就业质量。学校要认真分析当下人才培养要求,着眼于学生“双创”素养,采用相关模式与策略开展培养工作。通过相关模式与策略,能够提升学生“双创”素养,解决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不足的问题,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农林双创院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双新双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