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测绘专业”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探索
2022-03-24王东东孟亚鸽邓仕雄张智靓陈桂珍
王东东,孟亚鸽,邓仕雄,张智靓,陈桂珍
(1.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2.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1400)
1 绪论
产教融合经过多年发展,为企业输送了许多高水平的行业工作者,验证了该方法是符合学生成才规律的[1,2],但校企产教融合过程中“两张皮”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育人的效果。《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院校的产教融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当前,大数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面对经济发展转向“中国智造2035”的态势,院校的产教融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3]。互联网具有多元化和移动化等特质。互联网和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相结合,对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破局,可以与行业融合形成新的发展业态,打破校企育人孤岛,实现软硬件资源、智力优势等要素深度融合,打造企业、院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较早地引入了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引进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输送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 但是育人过程中校企需求衔接不畅、 信息交流不对称等情况时有发生,使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匹配的精准度出现错位。 基于此,采用互联网技术对测绘行业的用人数据进行抓取、分析,提供测绘人才培养发展的数据支撑,使育人模式从依托经验转变为基于数据,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精准和科学。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测绘专业育人面临的困境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受校企发展定位、需求等影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2.1 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匹配脱节
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2+1”或“2.5+0.5”模式,即由学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部分组成。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普适性为导向,全面讲授专业知识,学生精力有限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育人环节也没能对专业细分领域进行拔高,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深度不够,进入企业不能快速上手工作,面临二次回炉培养的境地。企业要花费精力、时间对学生进行再次培养,影响了企业的用人满意度。
学生发展定位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足。 当前测绘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对基础测绘的人员需求量大,对中高端的测绘从业者更加急需。 基础测绘工作往往比较辛苦,一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会改变就业方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单位用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对接中高端企业,减轻学生从事测绘行业的工作压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身测绘领域。
2.2 校企融合培养人才模式单一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单一,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院校、企业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充分。以往多采用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委派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的学生进行对口输送。规模大的企业可以接收较多毕业生,比较适合该模式,但是大企业对毕业生定位多偏向未来管理者,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要有一定的广度,订单班模式走的是生产流程的某一细分领域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定位相悖,学生也面临就业面变窄的窘境。中小企业在就业市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分布在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容纳了大多数毕业生,但每个企业所属细分行业各有不同,对毕业生数量的需求也十分有限,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 高职测绘学生就业涉及的行业细分领域较多,比如变形监测领域、古建筑修复领域、工程建设领域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测量知识的前提下,对该细分领域的相关知识有较好掌握,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满足当下需求。
2.3 校企资源要素融合深度不足
院校师资能力固化,企业导师效能发挥受限。院校师资队伍以招聘和引进企业工程师的方式进行补充,两者可以弥补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随着产业迭代发展,教师常年在教学一线,对企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度降低,其掌握的前沿技术、理念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讲授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失衡[4]。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企业派业务骨干参与院校的授课环节。他们深耕行业一线,给学生带来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给学生树立扎根行业发展的信心。但是参与学校育人环节的企业人员也存在选派标准不一、激励保障不完善、考核机制不明确等情况,制约了企业导师在育人方面的效能[5-7]。
校企产教融合“壁炉现象”存在,阻碍协同育人效果。 产教融合进行人才培养,效果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在互联网大潮中,企业愿意,为院校提供更多的资源要素,但操作起来难以持续,根源是企业和院校在参与过程中,难以明晰两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对企业也缺乏相应激励措施,导致企业参与深度不够,院校、企业的资源整合未能形成有效合力[8]。
3 “互联网+”视域下测绘专业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基于传统校企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不足,互联网以多元化、大数据化和移动化等特质,为校企产教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9],降低了两者合作的成本,也使校企对行业趋势发展的预判更加科学,打通了企业和院校合作的新通道,使双方合作精准化。
3.1 大数据挖掘行业需求,促使人才供需均衡
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多元化等特质,对测绘行业长期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研判企业需要的人才层次和核心工作能力等,以此为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安排提供相应依据,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匹配行业的发展需求。 依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测绘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比如汇集学院多年测绘办学数据,相关合作企业对人才层次、必备技能等的需求,对获取的行业数据进行处理,挖掘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以便学院提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对测绘人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前布局来应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第三方公司将收集的数据汇集成测绘行业信息库,确保数据库信息的完备性,学院和企业要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
3.2 对接行业需求,按细分领域对学生分群培养
以人为本,合理分群。学生入学后要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对所学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该阶段需要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对专业必备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学习。 以大数据挖掘的行业细分需求为导向,打破学生群体的班级限制,对班级群体进行基于专业细分领域的分群培养。学院要做好顶层设计,对学生按照行业细分领域分群后,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不受影响。学生分群要以人为本,教师要讲明各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教师团体也要分专业领域进行业务能力深化,比如通过到相关企业进行短期挂职、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使用互联网、专业案例等资源,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参加专业前沿讲座,提升对专业发展的敏锐度等。通过多种举措,使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便于为学生提供指导。
打造团队,培养综合素养。 学生跨班级分群后,可以组成学习团队。 指导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对团队进行指导,发布工作任务单,提供学习素材,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学生团队完成任务后,进行成果汇报,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团队意识。
跨学科指导,培养多元人才。 对学生的指导,必要的时候可以跨学科联合指导,实行校内双导师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交叉学科的学生,打造复合型人才。比如测绘和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联合培养,使学生既有测绘专业的背景,又掌握一定的编程能力,使其就业面从传统测量行业拓展到与新技术交汇的新型测绘行业,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互联网助力校企协同育人。 以院校职教集团为依托,与在行业细分领域中处于优势的公司进行对接,请他们派业务骨干参与学校教学。 学院对企业导师颁发聘书,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 在实践环节,可以安排学生到对方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企业和学院在育人方面可以实现联动。 依托“互联网+”技术,企业导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给学生发布教学材料。学生依托网络就可以获取相关材料,完成企业导师安排的任务。导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及时给予一定指导。 企业导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实现快速反馈的机制,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以院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元制”,对分群后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细分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可以满足企业用人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3 汇聚校企资源,构建共享平台
院校间打造共享平台。 当前部分院校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上级拨款。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化,院校可用资源不足会制约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实训场地空间不够、软硬件升级不及时等。院校间的学科发展特色各不相同,实训条件也各有侧重。 基于此,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差异化共享”的发展方向,构建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将各个院校拔尖专业师资、教学资源和硬件、软件等,汇集到共享平台上,在满足本校需求的同时,依托平台将资源向相关院校开放,使院校间的资源可以互补,避免重复性的建设,可以使更多的资源应用在专业建设上。
院校与企业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的产教融合从初期的安排学生实习,到订单班的开设,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新路径。依托平台思维,深挖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双方合作得更深入。 依托平台,企业输出岗位需求和必备岗位技能,为专业建设提供导向,为教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场所;联合开设课程,参与课程标准的修订等。院校为企业输出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员工,为企业员工理论知识的提升提供帮助。院校依托智力集群高地,对企业技术难点进行科研攻关,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更愿意对平台进行资源投入。
4 结语
“互联网+测绘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以平台作为校企纽带,以大数据挖掘双方需求,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群培养。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后,可投入细分领域的学习,对就业方向有更明晰的认识,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在就业市场中会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