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
——以地铁“订单班”为例

2022-03-24张敏高嘉宁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订单班轨道交通实训

张敏,高嘉宁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到“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交通强国”的建设,均提出了要加快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数字支付、人脸识别、5G 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运营管理中。 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岗位和工作技能被替换的速度愈发加快,新的工作场景需要的新技能,将难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中快速学习和掌握。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其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 高专业的综合性运营管理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面向地铁、有轨电车、城际铁路等轨道运输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一线需求人才[1]。对口的岗位为客运基础性岗位(站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安检员等),主要负责车站的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以及应急事务处理工作。 工作中除了需要熟练运用各类运营设备,更需要直接服务广大乘客,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专业实用性很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在为该专业成长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较大的教学挑战。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设计存在不足

目前专业课授课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岗位需求,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科目很多版本的教材都详细介绍了各类设备的构造原理,而少有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应急处置流程。而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向的岗位主要是站务员、值班员等车站的一线生产岗,他们在工作中主要负责电扶梯、 屏蔽门以及消防设备等运营设备的运用操作与运营组织管理,而设备维护维修保养层面的工作则交由专业的设备部门人员进行。 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系统性思维,往往只关注单个知识点,而忽略真实工作场景中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突发大客流组织项目仅仅针对站务员处理这个知识点的应用,而忽略应急处理期间与其他岗位之间的互控”。 此外,由于教材定制的特殊性,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上企业发展步伐,没有及时把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

1.2 思政教育缺乏重视

无论是从教材、专业课授课还是第二课堂的延伸,思政教育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专业课课程内容鲜有结合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突出思政教育,部分专业课任课教师未能有效结合专业知识开发思政教育,目前仍处于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想象。此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无法接纳在校生在车站进行短期实习体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难真正了解并感受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如一线生产岗位需长期熬夜上夜班,要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站务工作岗位员工常年无正常的节假日(倒班制),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安全意识与服务意识,爱岗敬业以及吃苦耐劳精神也较欠缺,过度看重个人短期发展“成就”[2]。

1.3 实践教学融合深度不足

教学体系在学校、 学生与企业三者之间融合程度不足。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对于技术性课程缺少相应的设备设施,从而导致对于实操类课程,教师只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学生缺少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实际应用,不能灵活运用相关技术熟练操作相关设备。 当前实践教学缺少先进技术的引入,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脱节,使学生不能有效融入课堂,无法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 此外,学校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践,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落后于企业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应对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缺乏创新思维和钻研精神。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度较低。校企合作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最大短板,不只是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程度不够,同样体现在企业规章制度、 上岗证标准与实践教学融合程度不足。 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任务无法有效转化为校内技能竞赛、整周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其适应与上岗周期也相对较长[3]。

1.4 考核考评机制不完善

在企业内部的一线生产岗,无论是上岗前的上岗证考试,还是后期的晋升考试,都必须经过两轮测试——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操作能力检测,最终将两部分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而目前学校的成绩评判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理论卷面成绩为主,较少加入实际操作能力测验成绩。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地铁公司招聘的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亦无法缩短企业培养周期,最终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二次加工”,不能有效地形成课岗对接。

2 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2.1 明确校企培养目的,构建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关系

“订单班”培养模式,即学校与“订单”企业在该班级成立之前已经达成深度合作协议,从该班级建立起,双方共同进行学员筛选,并由学校依据“订单”企业员工岗位架构及岗位职责,制定培养体系,完成相关教学内容,毕业后或实习期进入“订单”企业参加工作。

第一,为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学校需进行企业用人需求与意见调研,结合“订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照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管理。 企业则需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及时参与到“订单班”的教学与实训中,充分发挥联合培养作用,突出育人作用[4]。例如,学校应经常安排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跟岗学习,以便了解最新动态。针对“订单”企业的“订单班”,授课时采用活页式校本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必须确保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和当前企业发展相契合。 企业则需在岗位要求与技能要求发生变化时,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将“订单班”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反馈给学校。 如此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订单班”培养模式将不再停留在字面上的含义。

第二,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资源,将核心课程融入企业培训,借助企业全真实训场景开展现场教学,如,在运营结束后,分批组织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培训学习,进行车站屏蔽门实操演练、 火灾应急演练。 其他的学生,可在企业现场培训时,进行远程连线,实景观察与学习。 从而构建从线下到线上、从校内到校外、从现场到云端的全景教学体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及职业胜任能力[5]。

第三,优化教学场景,融入新兴科技。 提升教学智能软硬件条件,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科技,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在运营管理专业实操性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联合企业研发虚拟教学内容,构建虚拟现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场景,给予学生身临其受的真实感受,增强沉浸感。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主体思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采用模拟的场景,弥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与实际不符合的问题。

2.2 注重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材还没有关于思政课程的内容,可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加入相关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部分增加一些实际的案例,真实的案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习知识的同时,亦能得到思政教育。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从长期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公共课教师的事,专业课教师应挖掘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授课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结合思政内容进行教育,做到互相促进[6]。 例如,可以让学生关注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公众号(轨道交通网、轨道世界、地铁从业者等)在每节课正式上课前由学生自愿进行信息分享,分享的信息可以是轨道交通行业前沿技术、建设动态,也可以是地铁从业者的心声。由此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职业兴趣以及专业认同感。 最后,将企业文化带入校园,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亲身感知企业氛围,培养职业道德;邀请地铁一线先进员工到学校进行分享,把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精神带入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的熏陶。例如,组织学生到地铁站内进行志愿者活动,进行候车引导、接受爱心预约服务、参加应急演练等,通过亲身体验缩小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员工的距离,减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形成学有所用的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心得报告的形式,总结自己在实践服务环节中运用的服务技巧以及参加应急演练的感受,进行分享。

2.3 落实“理实一体,课岗对接,角色塑造”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车站客运岗位日常工作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需要跟乘客打交道,需要监控、操作各类运营设备,且存在许多不可抗因素。这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心里抗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结合“订单”企业的应急预案、各类真实案例视频以及事件3D 还原动画,为学生提供逼真、合理的情境环境,通过分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演练。 使学生沉浸式感受真实的职业体验,切实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 技能要求与岗位职责,从而进一步加强职业自豪感、认同感与成就感。 与此同时,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行项目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由各小组互评,以赛促学[7]。

此外,基于职业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依据行业特性、职业资格认定需求,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不仅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更注重技能操作,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行业发展所需。 因此,按照复合型人才成长的现实逻辑有针对性地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尤其是要通过建立“1+X”证书的学分转换机制,促进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相关证书建设的融合[8]。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任职技能要求,在校期间提前组织学生学习消火栓、 灭火器及消防控制系统的使用及操作方法等消防知识;学习止血术、包扎术、搬运术和心肺复苏等基础急救知识;城市轨道交通内部设备繁杂,系统多样,电工知识也是必备的。 培养学生毕业进入企业之前取得消防员、急救员、电工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职业竞争力。并将站务员上岗证培训项目,安排至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真正做到“课岗对接”,实现毕业即上岗,缩短企业培训周期,节约企业培训费用。

2.4 实行“双考核”制度

采用企业与校内共同监督下的“双考核”制度。 学校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实训室并依据企业工作流程与标准组织相应实训。 例如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学生在此可以完成行车值班员实训,如信号系统HMI 机实训、火灾联动实训、综合后备盘IBP 盘实训等。客运值班员实训,如票务投诉案例实训、 票务设备操作实训、AFC 系统中ISCS 各设备的操作实训等。站务员实训(站台岗、客服中心岗、厅巡岗),如安全门实训、手摇道岔实训、手信号实训以及消防设备实训等。在实训期间,学校同时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导师,依照企业标准共同参与指导与考核,课程占比可为1:4(即校内教师负责4 次实训课程后,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共同负责1 次课程),在实训中对学生灌输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标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与工匠精神。改变以学校为主导的方式,让企业参与培养全程,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状况与企业文化,提前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思想转变。 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 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对接、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相对接、毕业证书与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进一步保证学校教育输出人才的质量。企业提前了解员工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以便做好后续管理及人员规划,进一步缩短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磨合周期。

3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年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建立并发展的新型专业,跟任何新事物发展一样,都必须经历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人才培养需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学校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协调育人,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提升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订单班轨道交通实训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独立学院“订单班”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由校企合作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实现路径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