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探究

2022-03-24林丽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教育

林丽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在世界科技竞争激烈、 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创新人才活力,是各大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是创新创业开展的有生力量,是国家创新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具有较强创造力的大学生应抓住时代脉搏,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能量,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贡献力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已不可抵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更应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 “双创”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意义

1.1 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然成为各大高等院校重要的发展目标。当前,高校要通过各种灵活的措施引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共同体,目的是塑造既具有创业综合能力又具有企业家精神、开拓精神的人才,使学生具有高层次、高素质、高创造力的特点,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创新建设和国民经济创新发展中。 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进行培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1.2 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育,加强其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和相关基础素质的养成,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供求角度优化社会就业结构,缓解高校人才培养供需失衡的局面。对于学生创业,各高等院校及其各相关部门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目的是减轻当前就业压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促进创业就业成功率。 各大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采取激励措施,来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此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众所周知,创新和创业之间具有微妙的关联,因为只有当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并具备创新理念进行创业,最终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1]。 整个落实过程中,高校和相关部门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充分的支持,并通过搭建创业平台、拓展实训基地等举措,带动更多的学生大胆创业。

1.3 有利于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界为响应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出的重要举措,加速经济内涵式前进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提供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创业已逐步成为一种在经济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经济形态,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推进动力。 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无疑是响应国家号召、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稳进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创业青年学生瞄准高科技领域,努力用自身智力资源换取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研究现状

20 世纪50年代初,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的教授迈尔斯梅斯开设了全世界第一门创业课程,创业学的先行者美国学者蒂蒙斯在创业教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把创业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也曾提出要让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并且这些国家也相应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 近年来,我国不断从国外的“双创”教育经验中汲取养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投资100 多万元,建成580 平的“蒲公英创库”,近三年来聘请创业导师191 人,首批共立项19 项。

教育部也在不断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 近年来,我国把创新创业作为应对强大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形成了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局面。 2020年毕业大学生创业者人数高达82 万,相比2019年增长11%。 安徽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梁亚放弃大城市高薪资高待遇工作,毅然选择回到老家进行创业,带领村民种植蘑菇。湖南衡阳火爆的“梦想家”咖啡厅的创始人是毕业不久的理工科男生。 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努力下卓有成效,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处于创业冒险意愿低、创业失败率较高的阶段,距离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有差距,仍存在一些难点亟待解决。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3.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上的困境

从高校角度来看, 部分人群还对创新创业教育了解较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理念也未能实现正确、 全面的解读[2]。首先,少数高校没有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将其片面理解为教学生创业。其次,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

3.2 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专业融合度低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相关论坛,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进步,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相互分离的尴尬境地,专业融合度方面存在不足,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形成多学科结合、跨专业的新型教学体系,不能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有效衔接,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来看,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在课程开设上缺乏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3]。 有些高校以就业指导教材或经济、管理类教材作为课程教材,难以保证创新创业课程的针对性与合理性。由于未能实现高水平全方位的覆盖,现行课程内容覆盖面不足,重点不够突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整体性大打折扣。 有些高校虽开设有关课程,但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所设置的专业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性不强。在教学方面,未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出独特的创新思维及方法,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使得“双创”教育在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联动性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4]。

3.3 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相对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广泛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对教师的基础素养要求很高。但当前部分创新创业师资仍不够专业化,在如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当前一些高校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创业知识,包括财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要求较高。二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团队。 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理论经验丰富,但不了解企业管理、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更多的是讲解一些创新创业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5]。

3.4 部分高校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定的扶持政策,部分高校也相应开展了多方面的理论教育,但实践教育相对不足。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局限于创新创业讲座,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关联较少,无法让学生了解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问题。 另外,没有结合企业应用和实践,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当前教育课程的实践意义相对有限,降低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一些高校建有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但受资金、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开放度不够、准入要求高的问题,没有真正形成产教融合,难以满足大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客观需求。

4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路径

4.1 树立正确、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为了适应“十四五”规划的现代化培养目标,高校应坚持创新创业的核心地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双创”教育要使“双创”精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解,还要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让‘我敢闯、我会创’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素质教育”。

4.2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从课程设计上都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塑造。 应结合OBE 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始终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准对学生进行培养。 从过程效果中反向设计“专创融合”的“金课”,加强创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性。

(1)打造创新创业课程的全面性。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内涵的必修课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就业导论课中突出国家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意识;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增强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知识;在专业课程中贯穿创新创业品质、精神、优良传统,突出其社会意义。

(2)拓宽专业教育课程的前沿性。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引领学生感受国际国内专业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前沿,让学生的思维和时代的发展相符,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好地把握创业机遇。

4.3 重视建设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薄弱的问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依旧存在,同时还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师资队伍不合理等问题。第一,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对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重培养,更新教师的知识和观念,既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完善,又要丰富教师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提高“双创”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第二,优化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结构。由专职创新创业教授提供理论培训,由职业规划师和创业顾问提供个性化咨询,由校外各行业杰出人才和专家组成创业导师团队,鼓励实践。加强校内教师多元化培养,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训、挂职锻炼,增强教师创新创业实训能力,建设高标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4 构建“双创”实践平台载体

“双创”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因此,打造优质创业孵化基地、“双创” 示范基地等多元实践平台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是有效地与企业、政府、创业园等进行合作,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帮助创业成果高效转化。高校要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前景和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例如,通过参观企业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各方面的情况,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促进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二是通过整合校内外和社会资源打造微创业培育平台,创建专业研究工作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学习平台,全方位打造符合学生需求的众创空间[6]。

5 总结与展望

后疫情时代,我国面对经济受疫情影响和毕业生就业难度大双重压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应提升校企联合机制,推动产教融合,让学生由所学转变为所用。各地高校应充分结合高校的特色,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