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22-03-24郭亚玲宋杨孟娇张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专创院校融合

郭亚玲,宋杨,孟娇,张勇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也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渠道,进一步创新教学思路和模式,深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1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创新素质和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等创业素质;而专业课程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密切,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施展的基础,深度融合二者发展,使专业教育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助推力量和载体条件,这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专业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是前提条件,创新创业教育只有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层次、更具体化的教育形式[1],可以有效改进传统的专业教育形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为更好地培育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计划,通过实践教学检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程度,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校企合作的成功率[2]。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人才的培养方向,要始终与区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适时推动教育改革,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工作模式和在线教学成为新常态,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均开设了创新创业中心,专门为学生发展开设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课程,效果显著。但也出现一些院校仅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组织相关竞赛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存在与专业教育脱节等情况。

以河北省本科院校学生为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象,调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以在校生为主体,调查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看法以及在校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满意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现象,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普遍面向大一、大二学生,且以通识课程形式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未形成融合型课程体系。虽然有些地方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但是在具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课时量设置偏低。第二,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存在不合理性,课程教学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未能与校团委等组织机构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效融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此外,从实际教学成果来看,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较少,一些学生的创新创业作品反映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多、创新创业思路较少,缺少实操性,且与专业内容的融合度不高。第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结构比较单一,以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为主,且这类教师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知识;而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弱,专业教师参与度低,一些专业教师缺乏实际创新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其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相关专业的创业政策方针、企业与市场实情、区域环境等信息了解较少。如何实践创新型人才教育,强化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是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第四,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评价考核单一等现象。

3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模式和实践环境的显著变化也凸显教育的多元化、动态化、独特性以及交互性。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创新创业,为更好地突破后疫情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地方本科院校两方面教育融合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发展趋势,要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内容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合力。

3.1 更新“专创”教学理念,让“专创”教育融合发展成为常态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让“专创”教育融合发展成为常态。具体来说,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应将“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考核要求等顶层设计,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专创”教育总纲,指导全校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协调有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3]。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要注重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专业教育中充分挖掘优质的创新创业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变被动的教学融合变主动的融合探索,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专创”能力的提高。再者,地方本科院校要借助各专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间协作创新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多元化,使教学与各科目实践锻炼相结合,使“专创”教育融合成为常态化的教育工作[4]。

3.2 构建“专创”课程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的深度融合,因此构建“专创”课程体系是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专创”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是深化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专创融合”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应以专业课程建设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途径,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其次,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需符合专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传授专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作用,做细、做实、做精第一课堂,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再次,依托第二课堂增设创新创业实践等选修实践课程,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和特点,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并予以专业指导,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带动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悟”,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与实践能力。

3.3 加强“专创融合”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打造优质“双师”人才队伍

在“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具备专业教学的能力,也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5]。加强“专创”融合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兼具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及丰富的创业经验的教师团队。首先,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面对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其次,搭建“专创融合”教育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和教师展开交流探讨,围绕“专创融合”教育推出优质品牌课程,积极开发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材。再次,地方本科院校应大力组织各级各类教学活动、竞赛活动、校企合作活动,通过竞赛和企业专家指导,丰富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指导经验,从而有利于培养专家型教师。最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后疫情时代,“专创融合”教育线下教学模式受到影响。但同时,在线教学模式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常态化。教师应该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直播、慕课、讲座等方式教学,突破空间限制,做到多校共享,实现多方交流互动。

3.4 丰富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提高“专创融合”教育实效

实践锻炼,是检验“专创融合”教育的关键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内容与形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热情,提高“专创融合”教育实效。第一,地方本科院校应大力提倡实践教学,建立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借助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基于此全面构建学生的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通过项目报告、发表论文等社会转化成果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建立多学科交融的综合实验室和创新创业训练实训中心,通过各专业教师指导,组成团队进行社会调研、市场行情分析、收集地方区域信息数据,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丰富学生创新创业体验。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共享合作,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教育理念,引进企业人才,给予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见习和就业等机会。

在后疫情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需要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6]。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更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构建融合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打造优质“双师”队伍,加强实践环节,创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专创院校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