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重庆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2-03-24缪为
缪 为
资源型地区是依托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区域,历史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基地。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地区分布较广,涉及全市22 个区县,大多因矿而兴、因矿设城,但也因矿受制、因矿而困,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是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薄弱短板、重点环节。重庆市必须兼顾长远发展和当前纾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以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为核心,加快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为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提供支撑。
一、资源型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资源型地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取得初步成效,但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冲击影响,其转型发展步履艰难。特别是綦江、万盛、南川等以煤为主、以煤为重的地区,随着煤矿全面关停,发展面临财税收入锐减、涉煤遗留问题积压、政府负担加重等诸多挑战。
(一)产业转型任务艰巨
产业发展能级不高,缺少百亿级产业集群,缺乏国家级产业和创新平台,发展动能明显支撑不足。如:綦江仅有铝铜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00 亿元,超20 亿元企业仅有4 家;綦江—万盛与涪陵、永川、合川同为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但前者规上工业总产值仅为后三者的31%、46%、83%。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战略新兴产业多处于全市中下游水平。如:綦江—万盛2021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仅28.9%。接续替代产业多处于培育初期,链条较短、规模效益不突出,缺乏前景好、链条长的重大项目。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用地、能耗等保障不充分。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部分资源型地区与中心城区和周边省市融合度不高,未形成高效便捷的路网体系,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大型骨干水源工程,工程性缺水严重。煤矿关停后,能源主要依赖外调,能源安全保障不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类型单一。部分区域特别是采煤沉陷区的水、电、通信等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布局混乱、设施滞后。
(三)社会民生欠账较多
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较薄弱,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且任务较重。高中、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相当部分资源型地区缺乏高等院校和三甲医院等优质教育卫生资源。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内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住房安全问题突出。以綦江、万盛为例,经调查,两地采煤沉陷区内共有771 处饮水设施受损,1.8 万户5.2 万人饮水困难,2200 余户C、D 级危房尚未实施排危搬迁且不断有新危房发生。关停后的矿井内地下水上升溢出,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涉煤遗留问题复杂
涉煤地区产业空心化极为严重,人员大量流失,资产急剧贬值。涉煤人员受制于年龄、技能、学历等影响,再就业再创业难度很大。煤矿关停、涉煤问题移交也造成地方财政运行困难。以涉煤遗留问题突出的綦江、万盛为例,煤矿关闭直接造成煤炭开采、洗选及关联产业税收减少,2021 年两区财政自给率仅34.5%,低于全市12.8 个百分点;涉煤遗留问题移交地方后骤然加剧地方财政压力,两区每年为此将新增“三类人员”和“三供一业”管理运行等刚需支出约3.18 亿元(占2021 年两区地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22.4%),新增未来10 年涉农赔偿、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支出20 亿元以上。
二、推动重庆市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资源型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农业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建立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设立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采煤沉陷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资源型地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并加快布局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资源型地区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二)加快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培育蓄积资源型地区发展新动能
积极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组建重庆实验室。支持资源型地区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或“以认促建”市级高新区。支持资源型地区围绕产业转型所需,打造应用研究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着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支持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和团队,完善“塔尖”“塔基”人才队伍,补齐转型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短板。
(三)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基础
以提升内外联通水平为导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资源型地区对外大通道建设,支持建设安张铁路、渝贵高铁、万盛机场等重点项目,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强化资源能源开发地干线通道规划建设,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有序推进煤炭、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输送管线建设。支持建设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板辽水库、平邑水库和农村供水保障设施等重点水利项目。完善千兆光纤、物联网等基础网络,加快推进5G 规模组网,实现公共区域、重点产业园区5G 网络全覆盖。
(四)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加大生态领域资金投入,系统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支持地质环境影响严重的采煤沉陷区创建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区,实施矿井废水、植被复绿、边坡整治、地灾治理等生态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支持开展煤矸石综合整治,推进重点流域面源污染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开展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抚育、国家储备林、重要水源地生态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工程。
(五)持续推进社会民生保障,推动资源型地区共享发展
着力补齐资源型地区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硬件设施短板。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和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提档升级。更新改造老旧小区供水、供气设施,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推动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推广“重庆渝快保”等普惠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有效防范因资源枯竭、产业波动导致的规模性失业风险,重点加强下岗矿工、停产企业员工、富余林业职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
(六)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助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推动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鼓励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资源型地区转型的信贷支持。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建设修复用地,可作为城镇建设用地使用。对具备复垦条件的建设用地,可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政策实施复垦。将资源型地区转型重大项目用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市级统筹。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和利益分配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