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在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
2022-03-24袁爱媛
袁爱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既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发展,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最好确证,既有精神的感召力,又有实践的穿透力,其蕴含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正是医学院校思政育人的活力源泉。
一、充分认识伟大抗疫精神对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重要结合点,是培养卫生健康事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参与医疗救治,医学科技工作者争分夺秒开展医疗应急攻关,用实际行动书写初心,诠释使命,形成了一部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
(一)这是一次对初心使命的现实写照
面对疫情来势汹汹,特别是对具有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的德尔塔变异株,我们实施“早、快、广”的严格管控,及时遏制疫情肆意蔓延。这场疫情防控是坚持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是对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次现实再教育,成为这堂思政大课最重要的知识点和核心内容。
(二)这是一次对业务素质的深入考验
这场重大疫情从国家、政府和公民等多层面,医疗卫生、科技攻关、基层治理等多维度,多措并举、筑牢防线,极大检验并考验了全社会各种动员力、执行力和凝聚力。通过这场考验,医学生能在其中检验业务能力和水平,勿忘警醒不足之处,用“本领恐慌”自觉不断淬炼提升医学技能。
(三)这是一次对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
在这场疫情防控中,涌现出一大批逆行而上的医务人员,他们生动诠释了崇高的职业操守,彰显了可贵的责任担当。这些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事例,正是一面面医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镜子,能照一照是否已经具备救死扶伤的医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也是这堂大课最宝贵的思政资源。
总之,充分发挥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政育人功能,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丰富医学生思政教育内涵,提高思政育人质量,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二、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赋予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疫精神集中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人民立场、“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的开拓创新和“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这与医学生思政教育之间具有高度的价值融合性,决定了伟大抗疫精神能够承载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功能,并赋予其丰富的时代价值。
(一)用人民立场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
人民立场是医学生学医从医的根本理想。从很多方面看,我们现在了解掌握的医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但几千年来人类的医疗从未中断。从希波克拉底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哲学,到罗马人设计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对公共卫生的巨大贡献,再到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医学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再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换轨式转变,始终围绕人的健康为基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医学生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坚定崇高的医学理想,始终把人民立场放在首位,自觉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去,勇担卫生健康发展重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二)用爱国主义涵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阶段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再到德尔塔变异株来势汹汹的百折不挠、勇敢坚毅,无一不在生动诠释民族精神之魂。这种民族精神承载着广大医护人员“医者仁心、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承载着人民群众的“对党忠诚、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承载着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勇敢行动,成为新时期凝聚党心和民心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支柱。医学生只有涵养爱国之心、激活自信源泉,自觉把个人奋斗目标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凝聚爱国力量。只有坚定强国之志、树立报国志向,提升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民族大义,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
(三)用忠诚担当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阶段,380 多支医疗队、4.26 万名医护人员、965 名公共卫生人员逆行驰援湖北。数百万医务人员战斗在全国抗疫一线,及早实施医疗干预,对新冠肺炎患者实行定点集中治疗。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他们忠诚担当的伟岸身影,哪里就在展现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医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医学科学,增强医学本领,从医学角度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敬佑生命,才有忠诚可靠的信念和担当。只有秉承优良医德、忠于职业操守,用忠诚担当塑造和提升“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
(四)用开拓创新增强医学生的实践品格
科技自立自强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疫情防控的痛点、难点、关键点,迅速展开科研攻坚,并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大战略意义。医学生只有增强创新意识,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才能尊崇和弘扬科学精神,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只有坚持投身创新实践,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为战胜疑难杂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三、积极探索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实践再次证明,伟大抗疫精神孕育着深厚而强大的力量。作为教育者理应抓住时机,遵循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伟大抗疫精神涵养和发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重视理论研究,深入挖掘本质内涵
理论的说服力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力量来源于理论的说服力,要高度重视理论建构是做好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将伟大抗疫精神深度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说服力。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认知,从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系统阐释其理论基础和来源,将伟大抗疫精神所呈现的理论内核和现实意义传达出去、表达出来,不断增强对医学生的理论说服力。
(二)注重多层耦合,凝聚“三全育人”共识
要强化统筹设计,健全完善常态机制,夯实分工协作责任体系,推动“十大育人体系”落地落细,深入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着力打通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孤岛、盲区和断点。要通过挖掘医学院校抗疫先进故事、树立榜样人物,把加强爱国荣校作为“十四五”期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融入“三全育人”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中,不仅要遴选二级学院作为试点单位,还要吸纳在抗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临床、教学、科研单位,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与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综合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三)利用宝贵资源,开展爱国荣校活动
要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实践作为爱国荣校教育的宝贵资源,组织开展爱国荣校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医学生坚定爱国荣校的使命责任。结合先进抗疫事迹,邀请抗疫英雄人物讲授抗疫故事,举办抗疫文化展览,打造抗疫文化广场。通过特色抗疫思政微课、主题报告、媒体宣传、人物访谈、座谈交流等方式,以青年视角、青年话语宣传伟大抗疫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事”,鼓励学生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投身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助力科技抗疫,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四)打造特色品牌,整合抗疫教育资源
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索构建“智能+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线上教学、活动教学等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明确课程思政基本标准、建设要求、实施路径和考核办法。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二级学院考核指标体系,开展专题培训、教学展示、教学竞赛、集体备课等,着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持续开发抗疫特色教学案例,设立抗疫资料库,把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等,转化为爱国荣校教育的素材。培育特色育人品牌,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加强抗疫成果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抗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对在疫情大考中的优异表现和奉献答卷,培育一批“传承弘扬、引领示范”的特色人文项目,形成生动鲜活的育人课堂。加大对抗疫精神思政教育的支持力度,设立特色研究项目申报,在经费支持上做倾斜,促进抗疫精神思政课规范化和常态化。
(五)深化协同育人,突出全方位全过程
校园和临床教学区域都是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伟大抗疫精神体现出广大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教学医院的重要作用。要深化协同教育管理改革,着力打造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合、全方位发展的教学模式,营造“校园+教学医院”的思政育人环境,构建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要推动思政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研究生导师、党政干部、医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等加入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包含教学管理、实践管理、在线学习、学生管理、素质拓展在内的教育教学体系,采取“校园思政+临床思政”育人模式,为医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全面拓展育人维度。
(六)创新育人方式,融入“网络+思政”教学
医学院校可搭建网络思政学习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利用资源优势,把抗疫相关的人物事迹上传教学平台,如抗疫英雄人物、抗疫小故事以及预防抗疫知识等,传播抗疫精神正能量。营造良好网络学习环境,随时能接受抗疫精神和红色文化熏陶,为医学生形成医者仁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为其培养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提供智力支撑。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医学生学习能动性,促进形成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七)推动引育并举,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要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识别和吸纳师德高尚、医德高尚的素质良好的人才进入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组织实施多层次、个性化的引才方案,切实解决因医学专业背景导致思政教师发展受限的问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功能,巩固其在医学背景下的思想育人地位,优化队伍发展环境,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改进思政教师考核评价,坚持分类别指导与分层次评价相结合,不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简单挂钩,着重强调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运用情况等。要充分保障思政教师队伍薪资和待遇,设立专项经费,鼓励高水平思政工作研究,充分发挥思政教师队伍创新创造活力。
四、结语
立足新发展阶段,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健康中国建设所需,适合深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基于两者之间的内在价值融通性,用人民立场坚定理想信念、用爱国主义涵养家国情怀、用忠诚担当塑造职业素养、用开拓创新增强实践品格,深度挖掘伟大抗疫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理论研究、顶层设计、教学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协同育人、育人方式、创新活力等方面着力,不断强化医学人文意识和素养,促使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起来,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最大化实现精神力量对医学生的化育,从而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医学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