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忠县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

2022-03-24张晓蓉

重庆行政 2022年5期
关键词:忠县发展

张晓蓉 李 浩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乡村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是必然选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加强引导和扶持。”如何解决乡村产业存在的问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乡村产业振兴为例,探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希冀从个性问题切入,为解决共性问题提供参考。

一、忠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幅员2187 平方公里,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东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连丰都县,西接垫江县,北靠万州区、梁平区,辖4 个街道、19 个镇、6 个乡,常住人口72.1 万人,是全国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区县,其忠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过多年发展,尤其在脱贫攻坚助力下,忠县成功摘掉“市级贫困县”的帽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快进步,乡村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一)粮食生产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一是粮油生产稳中向好,“米袋子”供应充足。2021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实现113.18 万亩,增长0.47%;粮食产量40.98 万吨,增长0.9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5.31 万亩,增长0.18%;油料产量3.93 万吨,增长0.97%。二是蔬菜产能持续提升,“菜篮子”货源充足。2021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2.98 万亩,增长4.3%;产量37.23 万吨,增长6.3%。蔬菜平均单产达1620 公斤/亩,每亩较上年增长31 公斤。三是水果供给量增质优,“果盘子”品种丰盛。围绕水果“产能、质量、价格、品种”下足绣花功夫,推动水果产业朝着供应更充足、质量更优质、价格更合理、品种更丰富的目标迈进。全年水果收获面积达43.21 万亩,增长1.2%;实现产量48.33 万吨,增长6.7%。四是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肉盘子”保障有力。2021 年以来,忠县积极培育畜禽养殖新型农业主体,畜牧生产展现品种丰富、结构优良、增长强劲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年生猪出栏69.95 万头,增长24.67%;家禽出栏507.1 万只,增长3.5%;牛出栏2.44 万头,增长3.4%;羊出栏11.5 万只,下降0.6%;禽蛋产量2.36 万吨,增长4%。

(二)“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2021 年,忠县围绕产销融合、农旅融合、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等路径,推动“接二连三”再谱新篇章。一是融合载体提档升级。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农文旅”示范基地三峡橘乡于2019 年开园,成功举办油菜花节、桑葚节、丰收节等农村节庆活动,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注入强大动力。二是融合成效不断显现。融合发展涉及粮油、水果、笋竹、大米、茶叶、花椒等多个领域,产品有橙汁、有机肥、竹纤维、茶叶等30 余个品种,培育出派森百、鲜果集等有影响力企业30 余家,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提质增效成果不断显现。三是融合活力不断增强。围绕“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收获体验、冬季民俗年节”思路,依托三峡橘海、天子山、烽烟三国、花田溪谷等乡村旅游点打造乡村寻趣游、古城古韵游、采摘品鲜游、网红打卡游等多条乡村旅游线路,让更多乡村念起“旅游经”。

(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凸显

实施“103050”工程,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9 个,发展柑橘、笋竹、茶叶、特色水果、调味品等特色产业87.49 万亩,农业产值达90.05 亿元。追赶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从事农产品加工主体1836 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6.76 亿元。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35 个,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4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4 家、家庭农场621 家。累计创建重庆名牌、“两品一标”等农业品牌127 个,持续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柑橘网”累计交易额突破40 亿元,忠县获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二、忠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虽然忠县乡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在带动农民增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堵点和痛点。

(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公路方面,虽然目前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因道路窄、缺护栏导致的会车难、会车险问题。铁路方面,忠县目前仍是重庆市为数不多没有铁路运输的区县之一,这严重制约了忠县的物流运输发展,农产品上行流通不畅。二是水利设施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多个地方反映村里水渠、山坪塘等基础水利设施缺乏保护,农业灌溉水源不足,部分农田灌溉存在困难。三是缺乏专门的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和大型的物流集散场所,导致物流成本高、农产品的运输和储存风险高。四是缺乏专业、系统的社会化服务设施设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三产业发展进展缓慢。五是电商渠道和互联网推广基础薄弱。忠县部分村还没有建立电商服务中心或者电商站点,农村网络销售总量偏小,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一是产业发展受到地形制约。受丘陵地形地貌影响,忠县耕地零碎分散,且坡度较大,农业机械设备和现代化农业技术运用程度较低,制约着特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不足,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不强,与农户联动链接不充分,部分农户仍坚持单打独斗发展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乡村产业链条不完整。忠县产业生产环节、供应环节与销售环节略有脱钩,产业的产供销未能形成良性的闭环产业链,产业链条协同效应未得到很好发挥。四是农业保险滞后。除水稻、生猪养殖、柑橘外,当前大部分农产品还没有保险,且水稻、生猪保险额度低,理赔时间过长,风险保障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要。

(三)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一是不重视品牌创建。忠县大多数经营者只注重产品销售,不重视品牌创建。目前县域内商标注册较少,品牌效应不够,产品辐射能力有限,严重影响市场份额占有率。如柑橘、笋竹品牌运营不理想,仍以县域内自销为主,品牌知名度还局限在二三线城市,销售多依赖“走门路、拉关系”的熟人买卖模式,常会因为销售渠道单一而滞销。二是缺乏品牌宣传氛围。目前忠县产品的宣传大多通过朋友圈、抖音直播等方式进行,受众范围有限。没有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媒介,较少使用户外宣传广告牌。三是忠县大部分农业产业还停留在生产和初加工阶段,产品创造的附加值不高。

(四)产业发展人才缺乏

忠县是人口流出大县,本地有文化、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带头人、技术人才、电商运营和品牌运营策划、乡村旅游规划等各类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

三、忠县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探索

对于一个处于丘陵地带的区县来说,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探索把产业、生态、人文、旅游变为发展优势的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坚持创新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引领力

第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实际,科学编制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地理区位、产业布局、资源优势等特点,将自然生态、风土人情、乡村特色、传统文化融入规划、设计、建设中。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做文章,促使农、文、旅结合,推动各产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投入,政府部门须发挥好调控作用,突出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出台一系列乡村金融补贴政策,扶持乡村普惠金融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和组织入驻乡村,合理引导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资金流入乡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第三,推进农村用地改革。在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激励机制和流转规范制度,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保障力

第一,完善乡村交通设施。积极对县乡干线公路进行提档升级,着力解决乡村公路过窄问题。在打造互联互通公路网络的同时,围绕全县产业布局、重点景区和民生需求,加快推进一批产业路建设,持续增强乡村路网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第二,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积极摸排废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做到科学利用。探索多主体投资建设机制,充分调动村集体和农户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第三,加大冷链物流设施、货物集散中心建设力度。加强交通、商务、农业、供销、邮政等多部门协作,加快全县物流集散中心和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鼓励和支持资源共享,不断优化冷链物流发展环境,改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第四,加大公用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完善旅游线路的基础设施,建好乡村旅游咨询集散中心、停车场,设置乡村道路及景区指示牌、交通标识等。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禀赋,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推出一系列有特色的民宿和乡村客栈,完善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让农民的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载体、农民增收的重要资源。

(三)打造旅游品牌,增强农文旅融合发展活力

第一,擦亮旅游名片。多措并举,加强“石宝寨”“白公祠”“烽烟三国”“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等旅游名片的建设和宣传,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第二,打造产品线。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结构,创新开发低成本、见效快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完整产业链。可尝试打造以农产品采摘、花卉观赏、家禽捕捉、休闲垂钓、山地赛车等农村游玩项目,通过开发民宿、露营基地、土家餐饮等吸引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同时体验农村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在离开的时候还能购买到最新鲜的农产品以及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特色商品。第三,打造营销活动线。加大对县域类各类节庆活动的宣传和农产品的营销力度,开展“打一场电竞、看一场演出、听一场音乐会、跑一次马拉松、采一篮柑橘、观一次三峡鸟、体验一次忠文化”等系列活动,让外来游客走进来、产品走出去。

(四)整合多方资源,凝聚乡村产业发展合力

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强化干部激励机制,拓宽基层干部晋升渠道,引导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使其凝心聚力投入乡村产业建设,形成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第二,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和培育,统一品牌和营销,走合作共赢产业发展之路,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间建立产品集中供应链,利用现有的发展资源,倾力打造“忠橙”“忠州橙汁”两大区域性公共品牌,做大做强做精柑橘产业。第三,引育并重激发人才活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充分利用农村独特优势,有效吸引人才。一是打好“乡情乡愁牌”,吸引乡贤、成功人士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返乡创业兴业。二是打好“良好生态牌”,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开民宿、办客栈、搞农家乐,吸引更多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养生、体验康养。三是打好“营商环境牌”,使到农村投资兴业更加便利,让农村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四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进行分类精准培训。挖掘培养潜力网络带货人员开展旅游、电商带货等培训,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广大乡村劳动者接受教育与再教育,更新生产观念,提高自身技能,实现内生脱贫,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人才力量。

猜你喜欢

忠县发展
重庆忠县 人才培育助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忠县召开生猪产业协会成立大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基于忠县农户调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