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国贸专业多课程融合教学的研究
2022-03-24梁远芳何小娟张卫秀
梁远芳 欧 雅 何小娟 张卫秀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国贸专业多课程融合教学的研究
梁远芳欧 雅何小娟张卫秀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 南宁 530001)
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创新不足、任课教师之间沟通较少、关联课程之间知识点零散、课程设置缺乏对就业能力提高的关注等问题,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不能很好融合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低等问题。文章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三门专业课程为例,以关联课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理念,通过借鉴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如何设计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案,同时将方案通过第二课堂任务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以培养更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课程融合;就业能力;项目管理模式;第二课堂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一带一路”的推进,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广西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多通过开设大量的主干课程,来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技术、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仍然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知识体系分散,所学内容不成体系,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无法融通、就业能力提升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通过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之间的课程共享和融合,探讨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的跨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案,通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1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置创新不足
2020年第一季度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数据显示,我国跨境进出口数据增长34.7%,而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整体水平下降6.4%。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外贸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的首选。国际贸易的转型发展,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懂电商、精外贸、会英语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紧缺的。数据显示,外贸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超过56%的企业需要既精通国际贸易,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当前一些高校主要通过调整现有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相关课程,构建“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来培养能满足职场需求的人才。然而仅仅通过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增设几门跨境电商课程,这一举措并不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前部分高校普遍存在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其它专业课程融合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混乱等问题[1]。
1.2 不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合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囊括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营销等不同专业方向,负责课程授课的教师既有来自同一个教研室的,也有来自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之间关于整个课程体系内部相关联课程的沟通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互通、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子商务》三门课程内容中有许多共通的章节,但部分教师仅按照自己负责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几乎没有关于课程设计和准备的交流,由此导致在教学设计源头就把相关知识割裂,使三门课程无法融合成一个完整体系,学生在学习时接受的是单个课程的“点”和“面”的内容,没能把知识揉碎和再构建,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系和系统性。
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需要的是“面”,甚至比“面”还要庞大的融合知识体系,例如“公司即将进入某个海外市场,需要选择产品品类“,此时学生需要熟识外贸商品、了解目标国际市场营销特点,分析跨境电商选品优劣,并且把这些来自不同课程的知识点搭建成有机融合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完成该任务。
1.3 对“就业能力”的塑造不足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代表其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指向的是具体的职位任务。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通过开设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等形式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指向的是个体的综合能力,即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是一种通用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外能力,专业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在进入职业岗位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体现,是企业选择录取大学生的关键标准;而专业外能力的提高,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是大学生获得职位的敲门砖。只有同时关注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降低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2 高校国际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没有真正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在目前高校中,由于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学习知识,不仅缺乏将不同知识点融合的能力,对不同课程的知识面进行重构,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更是缺乏,导致无法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来解决综合问题。同时,由于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进入职场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学生进入企业后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困惑和茫然状态,并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当中。
2.2 学生对职业规划存在盲目性
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不深入,没有很好起到引导学生尽早开始个人职业规划的作用,导致学生对职业规划不重视,进而不能理解大学时期诸多课程开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校期间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也没有培养起主动学习的能力。
2.3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课程知识融合能力低,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
高校专业所开设的众多课程之间紧密性不足,导致学生没有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形成知识融合,在需要综合所学各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案往往存在片面性和缺乏创新性。相关数据显示,企业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81.9%),专业知识不扎实(53.0%),知识面窄(51.3%),视野不够宽(49.7%)等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知识体系及知识运用技能的匮乏。
2.4 学生成绩突出,但就业能力较弱
目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时也主要考核理论课程表现,考核方式也较片面导致高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实践能力偏低,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工作时,缺乏一定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2]。
3 就业能力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在课程广度积累的同时,目前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将所学课程有机融合,将连续、系统、整体的知识,而不是散乱、独立的知识传导给学生。同时应该以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导向,在设置多课程融合时,可考虑讲融合的知识点以第二课题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就业能力”理论
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早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初提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的员工多来自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因而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包括专业能力,是指有助于个人有效地、成功地开展工作的能力,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在就业能力构成方面,美国教育科学部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提出了“就业能力框架”,认为可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规划与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8个维度来定义和衡量就业能力。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提出就业能力包含16项技能,可分为基本胜任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共5个类别[3]。
3.2 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
通过就业能力相关理论发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必须兼顾理论知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体现为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第一课堂主要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的方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而通过将第一课堂的知识点用第二课堂任务形式展现,则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以及自我管理的技巧[4]。
4 项目式教学在多课程中的应用思路
目前常见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主要把项目管理应用于一门课程或者课程中某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综合性项目任务(或跨学科的项目任务)来培养具备多个领域知识的人才。
在我国,项目式教学应用于教学领域已经近四十年时间,但普遍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来展开实施。而通常所说跨学科项目更多的是指在某一门课程中通过设置跨学科项目任务来培养既具有深且专的专业学课知识,又具有宽泛知识面的人才,即T型人才。本文所研究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模式旨在以项目为体系,搭建不同教学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组建项目群,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共同设置多个课程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各年级学生各司其职,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同步开展。通过跨课程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培养能够掌握综合知识、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跨学科的项目式教学设计与传统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式教学设计不同,跨学科项目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复杂性和层次性必然需要将不同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只有将所学不同课程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构建起自己的综合知识体系,才能完成项目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方案相比较,这种教学方案通过开设更多门课程来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将更有利于培养掌握综合知识、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5]。
5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课程合作项目式教学方案设计
以《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三门课程为例设计多课程融合的合作项目式教学方案。方案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5.1 第一阶段:组建教师群设计项目任务
相关任课教师组建项目教师群,共享课程资源,根据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充分把握课程教学重难点,同时系统分析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融通性,共同设计各阶段的项目任务。以项目任务“公司即将进入新加坡市场,需要选择外贸产品进行营销”为例。该项目在三门课程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外贸产品基础知识,了解外贸产品特征,进行市场分析并寻找客户;在《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跨境电商平台选品原则和方法来选择在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的外贸产品品类;在《国际市场营销策划》中,学生需要了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需求状况、销售情况、竞争状况等,进行目标市场细分和选择。“外贸产品”这一知识点在三门课程中都作为一个知识点,但侧重点又各不相同。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三门课程相对独立,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方案及备课的过程中不进行沟通,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一方面重复接触同一个知识点而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不能系统性的把控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点融合,无法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完善和全面的知识体系[6]。
5.2 第二阶段:将多课程融合项目落地为第二课堂任务
以项目任务“公司即将进入新加坡市场,需要选择外贸产品进行营销”为例。项目任务可以细分为多个子任务,如“新加坡市场分析”“外贸产品分析”“跨境电商平台选择”。在子任务中《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学生在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产品在新加坡市场的网络销售情况,通过收集数据和分析,力求找到便于跨境物流运输,同时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的同学在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关注点则不同,因为课程后续章节中将学习进出口商品的定价及汇率风险、商品品质、包装等与关税、合同制定之间的关联等,所以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选品”这一模块任务的时候更关注产品的属性和细节,更多考虑后续合同签订时候的各种风险规避。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其关注点在于怎样选品和定位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其关联知识点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如何进行营销,因此在完成这个项目任务时,学生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定位、品质、包装以及相关的市场信息;教师群可将子任务发布到第二课堂相关平台(如到梦空间),同时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给出创意方案,并最终结合方案计划书及路演情况进行评分。
5.3 第三个阶段:以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融合多课程知识
学生在完成第二课堂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协商如何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完成策划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路演也考验了学生表达能力以及对工作成果的呈现效果。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个角色并发挥所长,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7]。
在实际工作中,当企业面临开拓市场需要选品时,其需要考虑的因素应是综合和全面的,而不是分裂开来的三门课程单个的知识点,组建跨课程项目组的意义就在于此。同时,企业希望招聘的是既具备一定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善于沟通协调,同时又能不断在工作中自我发展的人才,通过实践活动融合课程知识的意义就在于此。
5.4 第四阶段:收集学生反馈、完善项目内容和第二课堂任务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团队的形式提交最终策划书以及进行路演展示,任课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同时对前三各阶段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修正和调整项目任务,完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提高跨课程合作对学生知识运用及技能成长的价值。
6 总结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跨课程项目式教学,目的在于改变原来独立课程项目存在的学生知识体系分散、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片面、就业能力提升不明显等问题,通过跨课程项目任务将关联课程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并落地为第二课堂活动,让跨课程的学生组成团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通过具体实践和合作,形成跨课程知识融合,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同时提升其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等就业能力,为其步入社会工作岗位搭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供良好渠道。
[1]谢海燕. “互联网+外贸”背景下本科国贸专业转型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J]. 对外经贸,2017(11): 4.
[2]周静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跨境电商方向为例[J]. 辽东学院学报,2020,22(4): 125-130.
[3]程玮.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4所高校的有效样本分析[J]. 高教探索,2017(7): 98-105.
[4]彭巧胤,谢相勋. 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45-46.
[5]赵丹丹,姜楠楠,王晶秋. 基于跨界课堂理论的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 6.
[6]殷贵林,项桂娥. “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20,21(2): 141-144.
[7]王召斌,尚尚,邓小乔,等.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专业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初探[J]. 广东化工,2020,47(10): 192,217.
Research on Multi-Course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Oriented by Employability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scattered knowledge points among related courses, and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mploy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different courses can not be well integrated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o they can not form a complete knowledge system, low ability to obtai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aking the thre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andas examples, with related course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employment for the idea, through the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design multi-course integrated teaching programs which will be completed by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the second class to cultivate compound and appli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professionals wh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ociety with higher composite and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multi-course integration; employability;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second class
G642
A
1008-1151(2022)03-0153-03
2021-11-19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JGB217);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本科高校经管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育模式探索与实践”(2021B35);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教育基本建设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集聚区跨境电商专业产教融合实证研究——以南宁市为例”(2021ZJY1983)。
梁远芳(1985-),女,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电商、善因营销、购买决策。
欧雅,(1980-),女,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
黄胜(1985-),男,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