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

2022-03-24

重庆行政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王 春

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奋力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篇章。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已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点和增长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肩负“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战略使命,域内现代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双城引领空间格局的打造为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要立足全域、放远视野、借势造势,系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

一、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和机制,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机遇,又面临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新挑战,如食品药品卫生安全升级、健康保健品质量规范体系化、大健康产业结构功能优化等诸多变革性和体系性风险并存。因此,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大健康产业发展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健康行动纲领为引领,逐步探索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机制,完善大健康产业政策体系,优化大健康产业市场环境,提升大健康产业区域集群集聚效应,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度转化。

(二)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优先战略定位、优质产业依托

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在新发展理念中融入健康元素,以优质健康产业为依托,引导健康生活模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动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化发展,体现健康产业社会保障的价值,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系统化的健康生态共同体。大健康产业契合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社会文明发展、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命基石,也是新时代我国提升人口素质、打破资源瓶颈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战略应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旨在顺应新时代赋予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历史新定位,实现全民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尚未实现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在全球健康产业链条上的价值链不明显,需要以健康市场培育和建设为依托,以健康消费理念为导向,协同创新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在推动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大健康产业进入潜力释放、增长迅猛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 达到8000 美元后将进入健康服务业消费全面升级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人均GDP 突破1 万美元大关,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向3 亿大关迈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近20%,新时代人们对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健康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 万亿。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进入潜力释放、增长迅猛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新增就业能力突出、提升新增消费需求明显,帮助广大公民健康长寿等特点将更加明显。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影响下,我国进入进一步释放国内发展潜力和空间、有力应对国际贸易保护和全球疫情冲击的新发展阶段。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可切实抓住疫情后时代带来的国际国内健康价值观提升、产业链重构、市场循环机制调整的机遇期,将大健康产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注重“点线面”结合推动大健康产业带动式、集群式高质量发展。

(四)双城经济圈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新平台、新机遇

历史上从先秦以来,巴蜀就是一对并称的地缘概念,巴山蜀水地缘相依、人文相近、情感相通、资源互补,具有打造全域大健康产业的资源和人文根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为推动域内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性平台。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关键是创新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深化产业结构改革,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的重点要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做到聚合资源、结合优势、整合体系、组合政策,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增长极”。因此,在成渝两地因地制宜配置优势健康关联资源,积极促进医疗医药、卫生保健、有机食品、健康养老、旅游养生、绿色地产、健康金融等新业态的集聚和融合,以健康优先发展为战略定位、以健康优质发展为产业依托、以健康优势发展为市场牵引,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具有新时代战略导向、历史传统优势和现实可行性。

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三新一高”背景下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既面临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机遇,又面临国内外大健康产业新布局的新挑战。从大健康产业体系来看,基础保障层的医疗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迅速向满足群众医药服务消费需求靠拢,但仍然存在着消费与供给的不协调、不一致;中间支撑层正在凝聚力量,健康管理业与健康产业联盟正在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引导趋向标准化与规范化并存,但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标准和法律法规尚未建立,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偏低;融合扩展层正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旅游、体育、文化等关联行业的大格局逐渐显现,但健康疗养、健康保险、健康保健等高端健康产业明显供给不足。新时代下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既要与国际行业标准规范接轨,又要凸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民生价值;既要注重大健康产业本身的价值链形成和提升,又要加强大健康产业在多个领域和地域的“跨界融合”。建议进一步弱化“行政”界限、强化“全域”联动,立足基础、挖掘优势、统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联动机制,吸引要素集聚,培育大健康产业新高地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明显。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上要高起点、高规格。借鉴荷兰建立多层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经验,探索研究共同组建跨区域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协调实体组织或机构,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两地相关部门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产业对口协调专门体系。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发挥域内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大平台引力效应,带动大健康产业人才、资金、科技等核心要素集聚。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产业发展“1+N”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系统性地支持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配套用地落实等,并依托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远景建设全国大健康产业高地,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二)立足区位差异,探求梯次发展,完善大健康产业供应链

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端化,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区位性差异较大,不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不一,可结合不同区位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统筹推动城区、城镇、乡村大健康产业的协调发展,系统健全“医、药、养、健、管”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以重庆、成都中心城区为集聚核,联动永川、大足、潼南、资阳、遂宁、内江等成渝主轴节点城市共同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打造大健康产业链的高端供给,为其他市(区)县、乡镇和乡村大健康产业提供新兴产品导向和管理服务模式,发挥引领作用。在其他市(区)县则充分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组建大健康产业共同体,强化大健康产业链中端供给,延展中心城市大健康产业链,承接乡村健康产业需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村地区则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和乡村振兴进程,搭建大健康产业资源、市场和服务平台以及健康医疗、康养等远程协作服务平台,强化健康食品、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的源头资源供给,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三)打造发展平台,探索示范试点,下好大健康产业先行棋

产业的集聚和规模发展,需要借助平台作为载体。可立足四川省6 市17 县(市、区)与重庆13 个区(县)毗邻基础,借助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区域合作平台载体,进一步探索全面融合、一体发展体制机制。如可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区域平台探索以“绿色生态”为主基调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业态方向,进行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合作示范区的前期论证。同时坚持“一盘棋”“下跳棋”思维,注重打破物理空间隔阂,高水平探索非毗邻地区在大健康产业方面的合作,积极支持非毗邻地区探索共建大健康产业园区、组建数字化大健康产业园区、探索跨区域资源共享模式等,形成一批“大健康飞地”示范试点。鉴于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健康养老产业化进程步入成熟阶段,妇幼健康市场热度升温,现代健康理念逐渐普及等,可找准老、幼、妇、青等不同重点群体的现代健康需求,结合双城经济圈资源禀赋、特色健康小镇(村)的打造,创建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婴幼儿健康服务示范试点,做亮现代健康服务金字招牌。

(四)结合发展优势,补短板做长板,点睛大健康产业新亮点

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看,良好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和医学、医疗、医药等健康资源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双城经济圈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生态资源、拥有陆军军医大及三大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及华西附属医院等西部地区领先的医疗资源,具备资源聚合发展前提。大健康产业已成为重庆、成都的支柱产业,在两地支柱产业的强强联盟下,势必为现代健康产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据清华城镇化智库统计,目前双城经济圈最具备优势的行业中包括香料作物种植、竹材采运、中药材种养殖及深加工等与健康产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重庆都市圈在农业相关小类、成都都市圈在服务业相关小类各有优势并具备互补空间。可结合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优势“补短板”“做长板”,重点加强在大健康产业设计和运营、资源开发和营销、健康产品生产和设计等方面的产业运作互补和产业大数据资源共享。重庆都市圈进一步丰富绿色、地理认证等农产品门类和总量,做强柑橘、中药材等山地高效生态农业上游产业链;成都都市圈进一步做强批发、零售、加工等下游产业链,打好产业链“组合拳”。同时探索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集群的特色健康产业园区、小镇(村)等,实现“串点成面”。

(五)健全产业体系,强化多方联动,坚固大健康产业大后方

当前,大健康产业体系内部,传统医疗医药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较健全,而新兴的保健产品、医疗美容、康体养生、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规范相对缺失。可进一步加强对域内健康管理业、健康服务业等行业分类标准的研究,根据各行业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行业标准,共同搭建集“标准-指标-评估-监测”等于一体、集“传统业态+新兴业态”等于一体、集“科技+人才+园区”等于一体的互联互通大健康产业体系,并注重革新数据统计、调查方法。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互联网+智慧健康”,构建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健康企业、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健康产业建言献智平台、众创平台、监管平台,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冷眼看首都经济圈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