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2022-03-24刘亚欣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河南红色村民

刘亚欣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多次强调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且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多分布在乡村和山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河南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大批红色遗址、遗迹。据统计,河南省共有2407处红色革命遗址,其中:有3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革命遗址,104个省级,87个市级,477个县级。[1]82河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呈现“南北两片、中间一线”的格局,几乎遍及全省各地。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包括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器物、红色精神、红色文献等。河南文化底蕴深厚: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期间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二七纪念塔、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等;土地革命时期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何家冲纪念园等;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常平狙击战遗址、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宋学义故居等;解放战争时期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永城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马氏庄园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旗渠、焦裕禄烈士陵园等。

近年来,河南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重要要求,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首先,加强红色基地建设,创立了“三学院三基地”,搭建了集研究、保护、开发、传承为一体的党性教育系统和红色资源利用平台。其次,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如: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理论研讨会、红旗渠精神理论研讨会,开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打造《历史不会忘记——安阳解放》红色纪录片,开展乡村红色故事会活动等。同时,在传播手段上,结合豫剧、情景剧或舞台剧的形式编排红色节目,并运用互联网来提升传播效果。再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不断开辟精品旅游路线,打造红色旅游发展格局,推动红色游与乡村游的有机融合。这些举措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了鲜活的河南形象。

2 乡村振兴中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挖掘红色资源,推出了一批红色文化产品,开展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河南省的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做好做大做强红色文旅产业仍然任重道远。

2.1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学术界自2004年开始关注,但有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理论文章少之又少。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缺乏自主保护意识,在参观旅游途中游客随意刻画,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破坏。同时,文物保护部门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河南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甚至尚未开发。对已经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进行追踪保护,任其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并且大量文物散落人间,无人管理,致使很多红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开发性破坏。迄今为止,河南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仍面临很多问题,保护开发工作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2.2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创新

河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囊括多种类型,虽然每种红色资源表达的内涵,孕育的精神不一样,但展现形式几乎差不多,多为图片、实物、文字资料展示和讲解员的陈述,数字化技术的展现只有在极个别的红色景区出现。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承方式和技术含量总体偏低,科学技术的运用也没有普及,存在碎片化传播的现象。同时,各个景区内设置的餐馆、便利店、纪念品店等大同小异,民宿、餐饮没有凸显出本地特色。时代在发展进步,但景区的建设并未随之发生创新改变。游客来红色景区参观,体验感差别不大,不能引起游客主动了解历史的兴趣,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效果大打折扣。总体上,河南红色景区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

2.3 红色文化资源不合理开发

河南省的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逐渐商业化。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年代的关系,建筑破损,景区为了旅游业的发展,不是采取修旧如旧的措施,而是将古建筑拆掉重建,几乎抹掉了所有历史痕迹,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损害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底蕴。有些景区为了经济利益将特色建筑变成了售卖各种产品的商店,景区内充斥着浓郁的商业化气息。例如:郑州的二七塔,位于郑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周围百货林立,二七塔成了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二七塔背后的故事及所蕴含的精神。目前,河南省共有2407处红色革命遗址,其中:只有212处保护完好,有334处保存最差,且有570处红色革命遗址已经完全损毁,占据总数的23.68%,已经完全失去了保护利用的价值。[1]83不合理的开发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面临着严峻考验。

2.4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村民参与度较低

很多红色革命老区位于偏僻的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与乡村资源共同开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办法。红色游和乡村游相结合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形式。但红色游和乡村游开发建设大都是外商投资,承包商建设,承包商根据图纸设计进行建筑,建设农庄、娱乐设施、商铺等,村民虽然以劳动力的形式参与家乡开发建设,但缺乏自主性,缺少主人翁意识。在后续的旅游发展中,村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无法提高。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却没有保障村民致富增收。村民没有成为自己乡村开发建设的主人,极大消减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3 乡村振兴中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文化内生力和持久的现代传承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将从开发技术、红色乡村游、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红色文化产业等方面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3.1 加强红色资源开发技术创新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事关重要。首先,采用新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减少开发过程中的破坏,并通过新技术对乡村红色故居、遗址、遗物等进行修缮和维护,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物进行信息处理还原面貌。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技术复原是为了留住更多的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再现河南文化形象。其次,建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库,搭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对河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厘清分类,登记管理红色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状况等信息,详细记录每一处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介绍、文化背景、历史故事、本地特色等,辅以视频、图片、音频等进行补充说明,使游客多方位、全方面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通过利用大数据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追踪保护,定期检查修护,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系统了解河南红色文化,领略河南文化魅力。再次,加快红色景区升级改造,不断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载体。将传统展示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有效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联合文物、雕塑、演出、声光电等形式不断创新革命场景、红色故事的再现模式,将红色文化内蕴的人、物、事、魂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传统的图片、语音讲解等静态展示转变为以AR技术、三维全景等动态展示,使人们在情境中触摸历史,在红色文化的场域中涤荡心灵,进而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展示河南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3.2 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游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其基本原则之一。[3]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偏僻山区或者农村,而这些地区往往拥有自然生态优势和革命历史文化优势,需将红色资源和乡村资源统筹起来,融合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产业。在红色游和乡村游途中,开展“穿红军衣、住农家乐”等实践体验活动,有效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辐射带动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形成将参观、学习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模式,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助力红色文旅产业,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同时,在发展乡村红色旅游时,探索“党支部+农民合作社+旅游公司+农民”的管理模式,将红色文化资源邻近乡村闲置房屋、土地、资金等资源进行整合,由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共同经营管理,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林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民便有了生活保障。河南省焦作市太行山深处的革命老区十二会村便是通过此模式带领村民致富增收,十二会村利用村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立十二会村红色文化传播公司,由十二会村的村民组成董事会,开设的山货超市、“十二烩”饭店和杂果园等收入全部归为集体,年底村民享受分红。除此之外,乡村发展特色民宿,引导村民开展农耕体验、民俗体验、食材采摘体验等活动,并加强村民在红色文化、绿色旅游、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实现可持续性稳固脱贫。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红色乡村游,实现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帮助村民致富增收,进而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3.3 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5]红色文化滋养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村内道路、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基础服务设施,结合地区特点建设极具文化特色的建筑,并将红色因素融入乡村日常生活中,设置村规民约,修建文化广场、特色雕塑,设立公共图书馆等,各地基层组织定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红色故事汇,以村民为主角,讲述红色故事,人民干部焦裕禄、红旗渠、大别山等都是经典题材,同时,也可以以豫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村民切身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情感,共同打造乡村文明新风。其次,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调查梳理,分类收集整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以连环画、漫画等形式编印成书,发给乡村民众,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通过广播、微信、广告栏等传播方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设立老年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锻炼和娱乐的场所,在乡村建筑墙壁上进行英雄人物事迹的绘画,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以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对革命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为广大村民群众确立标杆,树立榜样。再次,大力创作以农村为主角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在乡村文化广场进行播放,并设立固定的播放时间,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拉进村民与红色文化的距离,增进村民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培养村民正确的价值观,使村民深刻感受到优秀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各地基层组织在红色节日组织村民就近去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红色历史,接受红色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融入式”党性教育发挥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全面推进乡村的红色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心、文明乡风,淳化民风,激活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3.4 创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6]在发展过程中,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制定并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找到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依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必须要打好“特色牌”,结合时代特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红色文化产业不是单个产业的单打独斗,而是红色文化产业之间的联合发展,合作共赢。大别山有茶叶、水稻、中药材、食用菌等特产资源,竹沟有“绿色三宝”之称的红薯、烟叶和中药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开发运营、包装销售等产业一体化,打造特产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为其注入红色因素,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并对红色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变。开发红色创意冰激凌、棒棒糖等产业,设计红色文化盲盒,设计有河南红色韵味的拥军鞋、遗址模型、文化衫、纪念徽章等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时,以红色旅游主题为主线,带动周边多个旅游景区共同发力,结合红色文化产业,将其串成一条完整的产业结构链条,形成巨大的发展合力,达到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的目的。对景区内民宿、餐饮进行升级优化,打造吃、穿、住、行等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设计一些涉及红色文化的游戏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促进消费。在建筑方面添加河南特色文化元素,使游客感受河南独特的文化魅力,体验河南优秀的民俗传统,品味厚重的文化底蕴。发展特色红色文化产业,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实现红色品牌的经济效益,增加河南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助力河南乡村全面振兴。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源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从物质、生态、精神、政治等方面推动乡村振兴,对乡村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借助乡村生态资源,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培育乡村文明乡风,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帮助村民实现精神和物质双重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挖掘其内涵价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河南红色村民
红色是什么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红色在哪里?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追忆红色浪漫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