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22-03-24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张 丹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旨在全力解决好“三农”问题。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关注度位居第八位,[1]由此可见,我国各阶层对乡村发展的重视程度。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2]肩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重任的高校青年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走进乡村、走入基层,到人民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汗水,赓续红色血脉。

1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

乡村振兴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够实现乡村与高校青年双向受益。青年在乡村中获得社会实践经历促进个人成才发展,乡村在青年助力和服务下加快自身社会建设步伐,志愿服务作为高校青年推进乡村振兴的途径得以普及发展。

1.1 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是青年在乡村的历练。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青年的殷殷嘱托,也是高校青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现在高校青年大多缺乏乡村生活经验,对乡村生产生活模式知之甚少。过于优渥闲暇的城市生活导致了高校青年的惰怠心理,催生了现如今的“躺平”“摆烂”“摸鱼”等放弃奋斗的不良心理状态。部分高校青年沉迷游戏、过度网购、熬夜看小说等,荒废学业,致使专业知识欠缺,难以就业生存。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旨在通过鼓励高校青年合理利用规划时间,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之余,投身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促使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乡村工作实践中,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反馈的成果又能使他们获得新的认识,新的认识能形成良好的三观。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高校青年深入乡村生活工作,对于乡村人民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有深入地了解,切身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能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高校青年也可以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激发青春活力,提升处事思辨能力,为自身成长积累人生经验。

1.2 有利于乡村社会建设

乡村社会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乡村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组织、社区、文化等形式将农民联结起来,培育农民的乡村公共意识。高校青年作为新生代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有效下沉到乡村社区,用知识技能和科学管理方式促进乡村社区的治理,推动乡村组织的完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传播。例如:一些农村老年协会、妇女组织、广场舞队、地方戏团体等可以吸收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中肯建议,从而丰富组织形式,变换活动内容。涉及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能够为当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言献策,通过协助当地村干部普及金融知识,促进建立健全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农民致富及社会合作能力。涉农专业的青年,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广农业技术,在数字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奉献自己的智慧,并根据乡村发展特点,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其他如土木专业、设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等方向的青年也可以依靠自身专业特长,全方位地服务乡村建筑设计、电商旅游等。高校青年作为新鲜血液涌入农村,不仅带去了知识和能力,还能通过扎根农村、帮助农民,唤起或增强农民们的乡村公共精神,推动乡村社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1.3 有利于志愿服务普及

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号召两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自1993年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 000万人,[4]随着我国青年志愿者人数的直线上升,志愿服务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火车站点到居民社区,从应急救援到防疫服务,他们走进社区、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因为高校是培育青年成长成才的基地,是号召在校青年进行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校青年是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是志愿服务范围的拓展,使志愿服务得以走进乡村落在细处实处。

青年志愿者践行志愿服务职责,用自己所学、自身的能力勤恳付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能促使更多人关注志愿服务本身,促使大家了解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服务方式等。志愿服务反馈的良好成果又可吸引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这不但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普及和大家奉献意识的增强,还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

2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高校青年以“三下乡”和“返家乡”社会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这类社会活动的开展获得良好成效,极大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和高校青年的成长进步。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信息闭塞、帮扶平台少、专业性不强、帮扶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青年在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挫伤了青年的参与热情,致使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2.1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2.1.1 “三下乡”社会实践卓有成效

自2011 年《关于开展 2011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下发以来,高校青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逐渐成为高校学生思政第二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近年来,高校青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全国高校青年积极踊跃参加,他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社会调研、考察报告等形式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向普及化发展。在2021年度社会实践活动中,共青团中央遴选出289个“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388个“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189名“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以及63个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5]可看出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达到思政育人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高校青年切身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新面貌。

2.1.2 “返家乡”社会活动陆续展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指引下,2019年共青团中央策划启动了高校青年“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全国各地党委政府给予高度关注。高校青年在寒暑假期间回到乡村老家,参与公益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等,积极响应“返家乡”社会活动。自2019年至2020年已有48万余名高校青年参与此活动,[6]他们重返家乡农村,出现在田间地头,深刻感受乡村生活变化,服务乡亲邻里,增强了其社会实践能力。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号召,2021年已有320个左右的县区通过主动与高校对接,[6]自觉自愿带动学校青年走进基层、服务乡村建设,为“返家乡”社会活动提供良好平台。高校青年借助平台施展自身才华,以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活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返家乡”社会活动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互为补充,以高校青年为主力军,以乡村振兴为重点,致力于加快推动乡村宜居宜业发展。

2.2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2.1 信息闭塞,缺乏帮扶平台

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尤为重要,对于有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热情的高校青年来说,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获取此类消息只能通过各自学校的公众号、班级班委成员信息转发,以及个人搜寻官方媒体信息等途径,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错过许多关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信息。学校部门传递消息不够及时,造成错失申请服务的机会,或因其他因素致使信息获取滞后,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受到影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乡村,现阶段,部分乡村愿意接纳高校青年进入,但仍有一部分乡村因高校青年年龄较小或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拒绝接受他们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平台是青年展示青春活力与奋斗实践的地方,对口帮扶平台少使得大量高校青年无法参加志愿服务乡村建设。

2.2.2 高校青年自身专业性不强

深入乡村进行志愿服务,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高校在选拔考核青年时,往往通过成绩、社会劳动、获奖经历等选出可能适合的人选下沉到乡村。但是,筛选出来的人员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在志愿服务上可能难以达成统一的共识。加之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有关志愿服务的培训辅导,这使高校青年在乡村志愿服务时,很难明确知道需要怎么做或如何和当地负责部门沟通,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部分高校青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难以在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而乡村生活变动性较大,突发状况多,这就要求志愿服务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处理事务能力,能够灵活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纷争与困扰。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进行帮扶服务,提高实践水平。

2.2.3 高校青年帮扶动力不足

部分高校青年面对志愿服务时,存在抵触心理,认为不计回报的付出不足以支撑其参加志愿服务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尽全力帮助他人。而不健全的激励机制忽略了高校青年的“利己性”动机,一味地强调无偿奉献使得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滋生惰怠、拖沓、浑水摸鱼的心理,呈现出志愿服务帮扶动力不足。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要求其深入乡村进行帮扶,而乡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都难以与其在城市中的生活相比,出现了大量高校青年未被吸纳志愿服务范围内,由于帮扶动力不足致使他们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大大削弱。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反馈的效果又会使高校青年对以后的志愿服务活动失去积极性和热情,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将不利于高校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佳作用。

3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针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促进其在我国广袤大地上释放青春活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1 信息推广与拓宽平台并重

高校青年对于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来自学校,因此,学校应当主动承担有关志愿服务信息的收发工作。可以设立有关志愿服务信息的专属部门,精准把握信息,做到及时准确传达信息。相关信息发布部门应多与高校进行协调对接,方便学校尽快获取消息,除此之外,还应该多加利用各自的官方媒体平台发布消息,运用视频、文字稿、推送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应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扩大信息传播。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除信息推广外,平台搭建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高校青年通过平台得以施展自身才能,乡村通过平台供给能够得到新鲜血液与先进的理念,在双向互利情况下,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凭借自身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协助拓展平台。政府工作人员与乡村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引导乡村自觉自愿迎接高校青年走进基层、走入乡村,为高校青年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和社会实践平台。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响应号召,通过提供资金赞助、物质帮扶、推广宣传等方式辅助高校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志愿服务工作。

3.2 加强高校青年专业性学习

引导高校青年在校期间努力刻苦学习专业课知识,将课本知识入心入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考试。高校应多加锻炼青年的实践能力,为其提供实践课程指导及实践场所,提升其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加强高校青年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志愿服务能力。高校青年有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一腔热血,但不懂得技能方法,势必影响服务效果。因此,应引导青年学习掌握针对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和方法,通过组织开设专业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课程,推动志愿服务基础教育。还可以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中安排有丰厚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辅导,以及时纠正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所必需的能力,既有利于青年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和质量提升。

3.3 思想引导与激励机制并存

乡村振兴战略不但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还为高校青年的成长成才及服务社会基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通过课程讲授、谈心谈话等方式对高校青年进行思想引领,使得他们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了解自身肩负的使命,激发他们的志愿服务热情。教育引导高校青年培养无私奉献意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7]。除此之外,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激发高校青年参加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开表扬、奖励证书的方式激发高校青年服务意识,使其获得满足感,获取积极精神利益。另一方面,高校应与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对接,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经历作为其升学、就业、升职的考核依据或者加分项,并对优秀志愿者或志愿团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正确的思想导向与多样化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激发高校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潜能。

3.4 建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多在某一闲暇时间报名参加,服务时间有限,周期短,容易出现刚熟悉志愿服务流程和乡村环境就要离开的现象。基于此情况,学校应自主设立专门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由教师直接管理,及时准确统计并落实高校青年的志愿服务时长。根据统计实况,合理安排人员进入乡村,对于能够长期参与服务的青年重点培养并做出详细规划。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低年级辅助服务并向高年级学习的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助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还要根据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志愿服务内容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科学高效地助力乡村振兴。高校之间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可以共同举办经验交流分享会,将各自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到的经验,以及吸取的教训进行交流,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彼此都能获得成长和收获。团队与团队之间还可以根据志愿的经历组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比赛,通过比赛角逐出优秀的志愿项目和团队,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可以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展现当代高校青年的精神风貌、青春正能量,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还可以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我志愿……
小行动 大志愿
小行动 大志愿
志愿中国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