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03-24张光位
张光位
(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曲靖 655001)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的人才,是新时代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较为薄弱,社会创新性、实用性和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的现状,政府先后颁布了多份文件进行部署和安排,提出了相关的工作意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着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并将其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应该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为根本目标,围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 以目标体系构建为导向,探索全方位融合的创新创业育人新举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为全体大学生,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和归纳,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1.1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新创业者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行为及精神状态[1]。创新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需求等,是创业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问题转化为需求,以此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1.2 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很多素质,如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需要把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精神、敬业精神、良好的合作与竞争精神等。
1.3 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
创业知识涉及的内容包含在专业教育中,专业课程中也包含创新创业知识,诸如企业管理、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创业理论、法律知识等[2]。只有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有助于日后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才能够把创新创业知识整合在一起。因此,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丰富创新创业知识。
1.4 突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整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创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习惯等综合素质[3]。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抉择的良好习惯,显著提升他们的沟通、交流、合作等能力。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百折不屈、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提升心理承受力。
1.5 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要,应重视大学生创业者的责任意识教育,使其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4]。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担当精神,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这些关系中的责任担当。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责任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2 以过程体系构建为引领,搭建全过程参与的创新创业育人新模式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各项内容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体系主要包含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实践教育过程以及创业教育的过程这三个要素。
2.1 把握知识学习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与传递主要通过创业课程的讲授以及创业实践教育活动来开展。地方高校可根据地区资源以及产业结构发展构建出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的特色课程,并且尝试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建设好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技能课程以及特色创业课程,从而形成适应地方特色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2 突出技能训练过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地方高校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特色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创业人员进校,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同时,要充分借助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要结合区域发展的优势,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创业实践体验活动,邀请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商务部门等,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进行分析,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2.3 注重实践教育过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赋能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实践育人[5]。地方高校要构建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实施“创业种子”或“创业苗圃”,开展项目的培育与前端孵化。对有强烈创业愿望学生,引导他们携项目入驻创业园区开展孵化实践。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和孵化团队,要引入工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银行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政策宣讲、创业咨询、注册办理、财务代账、融资服务、商标注册等服务,为学生创业“扶上马、送一程”。
3 以保障体系构建为支撑,形成全要素集成的创新创业育人新格局
建立健全和完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对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3.1 完善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创新创业机构主要负责对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的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协助完成项目招商、初筛、企业咨询服务,提供工商、税务、法律、会计、政策咨询等服务,负责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对接合作事宜、园区规划方案制定与管理、完善各功能区功能布局、合理安排物理空间,负责配套设置规划安排[6]。地方高校构建创新创业管理服务机构能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整合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管理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学生们搭建各种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设施,来辅助学生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后续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以及其他配套服务。
3.2 创设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地方高校需要积极联合政府、社会等各类资源,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协调以及引导作用,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应的绿色创业通道以及创业资金。其次,社会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可以尝试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联合,通过以强带弱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最后,高校需要借助各项资源,为学生们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尝试将创新创业活动列入学分的部分内容,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资金扶持以及各种服务。
3.3 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教师在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起到了指导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地方高校可以邀请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并且鼓励这些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一方面,与地方其他高校进行联合,组织在创新创业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地区研讨,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以及企业家担任创业实践方面的兼职教师。或者是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之中,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创新模式以及经营理念,进而将学习到、总结到的经验传授给学生[7]。
3.4 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能力
在校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学习,参加创新创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在头脑中萌生了创业想法,从而生成一个创业项目,通过积极付诸行动,把头脑中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初创公司的原型。一个完全依靠在校大学生推进运营的创业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推进项目逐步走向成熟。
为此,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应主动为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整合政府、社会、行业等各方资源,为学生创业项目配备导师,全过程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创业提供指导和帮扶,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校肩负着培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并且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培养具有创新性特征的青年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当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地方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等各方资源,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推进区域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