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2-03-24陈丽娜
陈丽娜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随着打造医学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全民健康增长级新医科、医工交叉等新要求的提出,医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难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无法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对生命健康全周期的需求。近年来,医学类教育紧锣密鼓地筹划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改革,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执行能力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与医学教育脱节、人才培养观念滞后、课程体系不完善、育人资源整合不到位、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协同发展。为此,如何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适应现代医疗背景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医学教育在科研、未来就业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驱动着医工交叉,“健康中国”战略、医学综合改革示范区战略等为医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具有专业性、规范性、创新创业壁垒高且难以被其他专业学科复制、“众创空间”充裕、校友资源丰富等优势。不仅如此,医学专业人才未来进入医疗市场就业创业并面对广大群众,因此医学人才就业创业面广、在就业创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1]。由此可见,医学教育自身特色、国家政策驱动、发展良好的医疗市场为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可助力达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医疗科研成果转化,以此促进医学人才终身发展。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并结合外部环境、专业内部条件等改革创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最大化发挥医学教育优势,切实避免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两张皮”,并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对于提升医学教育水平、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医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进程持续推进,制定了配套制度及实施措施,虽然理论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在实践层面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2.1 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专创融合”缺乏动力
目前,医学专业依然是具有广阔就业前景、深受学生及家长青睐的专业学科之一。在大好的就业形势下,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呈现出滞后与局限的问题,即以培育专业技术型人才为核心。诚然,医学生未来职业定位较为固定,专业知识及技能与职业对口,可供医学生灵活选择的职业空间较为狭窄,在毕业后一般成为医务人员或医疗科研工作者。但在医工交叉、全民健康的背景下,AI 辅助影像识别与诊断、AI 医疗健康管家与云服务、3D 打印个性化且可吸收植介入体、多维信息融合检测软体腔镜机器人等智慧型、智能化医疗卫生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业务拓展、面向广大群众生命健康的全周期,加之人们对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学专业如果沿用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方式,侧重于对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育,忽视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实践力的提升,将会导致医学生思维固化,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医疗卫生市场[2]。
2.2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课程育人价值薄弱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所依托的载体。在“培育专业技术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引领下,医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训课程为主,课程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实习以获得各项岗位技能与素养。从现行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存在三方面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大部分医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参加实习,此前虽然接受过实训课程,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在实习中可能因理论水平较低难以提升自身实践技能。二是课程资源单一,缺乏对先进、前沿医疗领域科技成果、现代医疗及诊断技术、医疗案例等的广泛整合,导致课程资源难以与当前医疗市场对接,容易弱化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及实践力。三是创新创业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两张皮”,部分高校的医学专业照搬其他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对创新创业模块与医学专业模块的整合,导致现行课程体系无法发挥培育医学生工匠精神、职业信念、坚定的理想、社会责任感。
2.3 资源整合程度不足,“专创融合”教育体系缺失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驱动力,也是重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源泉。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存在校内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师资力量匮乏、校企资源关联性较低的问题。其一,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医学生难以将自身所学的知识、技能切实转化为项目成果,容易弱化医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其二,学术型及实践型教师资源匮乏,尚未将校内医学专业教师与行业领军人物、资深专家、企业骨干等联合形成“双师型”教育团队,无法为医学生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加专业、多元的指导,极有可能降低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的能力。其三,校企联合不够深入,仅有少部分医疗企业为医学生提供实践与积累经验的平台,再加上扶持力度不足、经费投入较少,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困难[3]。
2.4 教育评价实效性低,“专创融合”流于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医疗领域发展、政策变化、环境改变等不断调整。若想使“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刻处于动态化变化中并跟紧时代潮流,便需要以教育评价为支撑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循环机制。但当前“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目标模糊、评价标准不完善、评价结果缺乏应用价值,无法对教师、学生形成约束规范与激励提升作用。不仅如此,“专创融合”人才培养尚未构建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对医学生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比赛及项目参与、创新创业成果产出、实训成绩等多方面的考查,且未能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赛、以评促创,在没有教育评价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无法及时发现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收效甚微。
3 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重要意义、现实困境的分析,建议立足实际、顾全大局、以问题为导向,并采取以下措施构建“专创融合”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1 突破传统育人观念,深入认知“专创融合”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育一专多能人才的教育,医学教育则以向社会输送医学专业人才为己任,基于二者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摒弃单纯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固有观念,深入认知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确医学教育一手连着国家繁荣富强,一手连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社会定位,逐步树立起以产业革命及科技革命为新背景,以发展医工理文相互融通交叉、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等新专业为目标,以面向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市场人才需求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观念,在新观念的引领下积极借助校园媒介、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专创融合”思想、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等,从而在校园内激荡起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蓬勃文化能量,逐渐转变医学专业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固有思想,使其主动配合“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4]。
3.2 逐步完善实训模块,改进“专创融合”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面临的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局面,建议逐步完善实训模块,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有机交互、相互促进且交相呼应的课程体系。首先,细化创新创业与医学知识、技能,按照创新创业与医学的关联性、内在逻辑关系等将细化后的知识与技能组建成“理论+实践”课程模块,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对各种模块进行自由组合,在课堂上有机嵌入案例、资料等,可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均衡。其次,将医疗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按照项目任务制定教育计划与教学目标,使学生提前适应现代医疗市场与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学生后续学习、创业实践等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构建分层式、可自由选择的“专创融合”课程内容,针对全体学生在教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普及化创新创业意识教育。针对有意愿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及比赛的学生开展专业化创新创业渗透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激发其潜能。针对有意愿且潜力大的学生开展精英化“专创融合”实训教育,组织学生进入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创业平台,以此培育出高层次医学人才。
3.3 建立联动保障机制,广泛整合优质的育人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广泛整合社会育人资源。为此,建议医学专业挖掘校内育人优势,通过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教学经验等夯实专业教育基础。同时,邀请行业领军人物、资深专家、企业骨干来校任教,一方面为医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实践指导,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另一方面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创造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等,以此塑造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牢记使命、认清责任、坚定理想、脚踏实地。此外,构建“全链条”式“专创融合”教育体系,与产业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建立新型交互关系,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上实现“全员导师”,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实现“协同评价与指导”,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一体化,进而整合医学专业、产业及企业、政府的育人资源,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并切实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5]。
3.4 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为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议医学专业创设兼顾专业成绩与创新创业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比赛参与程度、医学专业课程成绩、实训表现以及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等纳入评价体系,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丰富评价主体,请教师、学生、企业、院系领导等共同参与教育评价,从多维度、多层面考查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成效、人才培养模式实效性,以此及时发现潜在性、隐蔽性问题并予以改进[6]。此外,围绕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新方向、改进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划分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突出人才培养重点、找准人才培养方向,并以评价结果约束师生行为、激励医学专业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医疗科研。
4 结语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充分发挥医学教育专业性、规范性、创新创业壁垒高、“众创空间”充裕等优势,保证医学专业教育与时俱进、向社会输送复合型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面临着人才培养观念滞后、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资源整合程度不足、教育评价实效性低的现实困境。医学专业需要树立与时俱进且契合医学专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观念,构建模块化“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与产业界、企业及政府形成新型交互关系,并建立多主体、多维度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此促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