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22-03-24赵妮娜
赵妮娜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宁波 315500)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专业知识水平高、视野相对开阔、思路相对清晰等特点,在创新创业领域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并不长,对于国内各高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当前及未来的工作重点。
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1991年举行的东京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中,创新创业教育定义被明确,即培养开创性、个性化的人才,针对“双创”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首创精神、创业能力、社交能力、冒险精神等方面的培养。高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教育角度来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大学生角度来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奋进的创业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大学生的思政水平也将得到提升;从高校发展角度看,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1]。
高校积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体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持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综合型实践人才。我国对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深刻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价值的基础上,全力营造良好的高校创业环境,积极提供创新创业条件,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2]。
1.2 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大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化发展,都需要得到成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持。高校大学生不仅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冒险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在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创新精神的支持下,大胆创新思路,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将得到提升,人生价值将得以实现[3]。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正处于人生道路迷茫期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帮助大学生指明就业方向,鼓励大学生为了理想与目标而努力奋斗,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创业的方法,帮助并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迎难而上的信心等。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差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结合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完善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大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指导教育学生更好地对市场环境进行适应,全面了解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形势,支持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及理念不科学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获得了广泛关注,无论是高校的管理层、教职工群体,还是高校大学生,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密切联系,同时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但是,高校中仍有一部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政策及形势不符。国内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成熟,只是简单地设置了几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不具备科学性、系统性[4]。与此同时,有些高校存在领导层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他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概率画等号,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样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狭隘与片面的。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普及性。
2.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单一,校企融合度不理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来支持,可以说,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经验等。国内大部分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各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等组成,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创业、管理、经营等方面都缺乏经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也相对滞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部分高校会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在高校内部通过讲座、竞赛、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推进,他们虽然具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他们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5]。总之,高校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且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单一,校企之间的融合度相对较低,高校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高校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确保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突出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2.3 高校要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得到实践教育平台的支持,高校大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借助实践教育平台来补充与完善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形式非常多,如创业孵化器、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客)中心等。现今,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创建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来积极开展培训、讲座、竞赛等活动,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在高校管理体制及教育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与企业共同创建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少之又少,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度较低,由于缺乏校企联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难以实现。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3.1 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在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中,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高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思想,在高校内部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热情,树立高度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高校要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对一些创新创业典型案例进行积极转发,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了解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及活动,这将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产生积极作用。相关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创业实际,制定更合理、更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制定详细、具体的创业教学目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创新创业教育计划进行调整,有效贯彻落实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育人思想,从素质教育改革、工匠精神培养、创新型社会建设等角度不断拓宽教育思路。高校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实践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这将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创业成功率的提升产生重要意义。
3.2 创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实施者,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国内各高校都要高度重视优秀教师的聘用及培养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高校要成立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机构,培训期间,定期组织安排教师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及创业实践活动,为教师创造更多进修的机会,保证教师拥有最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这也是高校开展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看,要及时更新创新创业理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定期更新知识储备,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对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要懂得争取与把握,在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思想及动态进行学习掌握,为高校有序、优质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奠定基础[6]。
3.3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构建与大学生特点相符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要依托相关的课程,为了构建与大学生特点相符的课程体系,同时对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进行优化,高校要积极邀请企业导师及相关的专家学者来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工作,不断探索更优质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两个不同的课程层次,即基础课与进阶课。基础课的内容主要围绕通识教育来进行,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而进阶课主要围绕专业教育及学生的自主发展,进阶课程主要适用于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校企导师借助优势资源及条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开展更具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效性。
3.4 高校在重视产教融合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要认识到产教融合的价值,同时积极建设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创建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还要开展针对性强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及相关项目孵化活动,从场地、投资、创业咨询等方面,为入驻的创业团队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服务,促进能够保障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的孵化培育体系的形成。
4 结语
高校大学生具有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等优势,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内各高校及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会资源缺乏、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为大学生提供教师的专业引导以及平台保障,构建成熟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