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创融合”视角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24李芸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应用型

李芸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与行业产业协同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创业保障,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重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高校内涵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高校“专创融合”的几种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初步形成,可以总结出三种类型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 第一种是建立模拟创业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设置创新创业学院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学生创业技能培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咨询服务,进行半商业化的模拟运作。第二种是建立以赛代训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第一课堂开展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学习,与第二课堂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竞赛或者讲座相结合,在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三种是建立创业园综合教育模式。学校通过建立创业产业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场地、人力物力等,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贯穿于创业园教育全过程[1]。

因此,专业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渠道,高质量的专业水平必须以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协同创新的高质量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为行业企业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 高校“专创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专创融合”工作虽然在持续推进,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专创融合”中人才培养目标未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专业课程与实践平台缺乏紧密结合体系、评价与管理缺乏系统机制、创新创业专业的教师资源紧缺等。

(1)部分高校对“专创融合”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定为选修课程,采取考核结课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创新教育课;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再如,一些高校在专业教学中,还以理论课和实践课为主,缺乏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融合还缺乏深度[3]。

(2)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需紧密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发展机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利用当地经济开发区创新资源、产业聚集区创新资源,通过开展深度合作,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对接。专业教育中应以课程渐进式改造为主,在培养目标中加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跨界整合能力方面的考量,与产业界共同制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集群优势。

(3)专业课程与创新实践平台结合不紧密。各高校虽然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通识课程,但多数以传授理论技巧内容为主,没有与具体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对接。 有些高校虽然有创业园或创客中心等平台,但实际利用率不高,与专业实验实训过程对接较少,还缺少与第一课堂的系统融入。高校较少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融合,颇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所以,真正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的还较少,未能形成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双创”课程体系。

(4)评价与管理系统和机制不健全。评价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评价,才能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建立意识模糊,重视程度不够。评价重视不够、评价指标不全、评价方法单一等。特别是忽视过程性评价,比如对国内外创新技能大赛的先进评价标准重视不够,对创新团队缺少持续性关注与跟踪评价等。因此,应加强过程管理与评价,通过建立管理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加强成果的社会性转化、教学化转化和经济化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赋能[4]。

(5)创新创业专业的教师资源不足。目前创新创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者就业指导教师来开展“双创”教育工作的。 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队伍。第一数量不足,第二专业性不够,第三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也就导致“专创融合”的推进受阻。

3 高校“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3.1 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从领导层到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应用型高校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需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领导层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要负责领导亲自抓,成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和协调沟通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做好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的保障工作。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邀请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政策解读、 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市场分析、 邀请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好的院校进行经验介绍,以课程、讲座、报告的方式,借助学校的宣传栏、报纸期刊、微信平台、网站等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项目,让师生加深认识和亲身体验。

3.2 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新技术进步推动教学改革,调整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群、专业素质核心课群、专业技能应用课群与创新实践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专创融合”,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急需的专门创新人才的专业培养定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实施创新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体系与岗位工作体系的有效对接。 方案应注重突出实践教学。 强化真实环境中的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以学习和巩固新的知识,掌握科学实践的方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设置以成果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

着眼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为主要指导思想,强化能力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从学生期望达成的成功反推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入手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5]。 淘汰与人才培养需要关联不紧的课程,开发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课程。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常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和行业发展的新需要;主动适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合理确定人才规格和专业特长,为学生创业就业发展留有空间。

3.4 优化“专创融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

优化“专创融合”的课堂内容,需要与思创、产创紧密结合。 第一,优化“专创融合”要以思创融合为基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在开展“专创融合”教育过程中,以思想教育意识的改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促进学业的发展与进步。第二,优化“专创融合”要以产创融合为载体。在“专创融合”背景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办学机制改革为先导,建立健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的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学生实训实习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创结合、优势互补”的新模式。

优化“专创融合”的课堂教学形式,要注重开展中小班授课模式,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采用作业与创意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评价,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探索和研究为主转变。将团队协作理念与合作过程引入课程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组织形式,以成员分工协作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方式,进行现场排演、 情景模拟等行动学习,为学生提供实践、展示、分享、反思的平台。 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3.5 搭建“专创融合”的师资梯队

搭建一支精尖队伍是开展“专创融合”工作的有力保障。 学校要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模式,第一,请行业企业中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参与校内教学;第二,将校内的专业主讲教师送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使专业教师更快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带回到课堂;第三,通过培训、高校研修、企业挂职和课题研究等方式,强化专业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6];第四,优化教师聘任和考核评价制度,积极聘请行业和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到高校承担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体现校内外师资互补结合的教育优势。

3.6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第一,构建高效实干的组织领导体系。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第二,构建紧密合作的协同教育体系。高校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枢纽,各部门和各院系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精神培育、能力培养、实践孵化等内容,建立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机制。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委员会、导师团队、创新创业专家智库,确保组织落实、层层推进。第三,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完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创意-创业团队-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模式,为不同阶段发展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全链条服务。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应用型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