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对策分析
2022-03-24余洪
余 洪
(湖南城市学院 管理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1]。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九大任务,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3],对推动我国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和大国崛起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双创教育升级版的一个共识是,高校双创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创业者,更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5]35;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6]24。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得好、孵化项目多,就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孵化项目的过程中真题真做,更好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其创新意识、商业素养、创业精神,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培养创意思维,改变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只懂技术、不懂商业的状况;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其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更深刻、对商业的理解更全面。
(二)有利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专业化发展,为产学研用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1.能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可及时高效地对接高校教师与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满足相关企业需求。通过这一专业化平台的高效运作,让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高校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成果转化的问题,专心从事科研,解决后顾之忧。
2.能有效对接各种资源
通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深度连接大企业资源,可使资源更好地聚集、链接和整合。这种能力是孵化平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也是孵化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的“硬实力”[7]12。
3.能有效搭建融资平台
通过孵化平台和企业的商业化运作,能很好地解决项目融资及进一步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科研成果—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企业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有利于高校教师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节约教师的科研成本,让其将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用于科学研究;企业能获得更多的专利使用权或富有创意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在市场上会更加具有竞争力;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也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专业优势,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大做强。
(三)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成为所在城市的“三大中心”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得好,在孵企业和出站企业多,自然就成了高校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孵化平台通过有效对接高校、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成为高校与企业的“连接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其孵化基地的新产品展示,可成为科研和商业的“展示中心”。也就是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可建设成为“三大中心”:成果孵化中心、连接中心、展示中心。“孵化中心”指孵化基地可成为高校大学生、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的平台和中心;“连接中心”指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可成为连接高校与本地相关企业的中心,即所在城市人才、技术、资金及商业运营的连接中心;“展示中心”指孵化基地可成为高校所在城市的科研和商业成果展示中心、新产品推广营销中心。
(四)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政府和校内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1.协助当地政府做好融资服务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可利用其创新创业专业能力,通过有效对接政府、企业、创业者、创投和金融机构,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平台,成为为企业提供技术和融资等服务的平台。
2.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的创业服务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可为校园孵化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精准的创业服务,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创投和金融机构等单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构建政府、企业、孵化平台等多方命运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
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现状
(一)全国创业孵化载体蓬勃发展
根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编制的《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 2021》,截至2020年年底,孵化器数量5 843家,较2019年的5 206家上涨12.24%[9]10;国家级孵化器数量1 285家,较2019年的1 155家上涨11.26%[8]12。2020年,全国孵化器发展呈现区域特点,东部地区仍是孵化器的高度聚集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孵化器数量增幅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孵化器数量稳定增长[8]13。
(二)在孵企业不断增长
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和当年新增在孵企业数量持续保持较好发展趋势。2020年,全国孵化器内共有在孵企业23.3万家,同比增长7.62%。其中,当年新增在孵企业数为13.3万家,同比增长7.88%[8]15。
(三)孵化器场地面积增幅放缓
2020年,全国孵化器使用总面积130.89百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4%,孵化器使用总面积增幅放缓。国家级孵化器面积增幅高于全国孵化器面积增长水平,2020年全国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07.92百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7%,占孵化器使用总面积的82.46%[8]13。
三、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长沙、广州、杭州、益阳等城市近30所高校和50多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误区
一是对创新与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仍存在“重创业、轻创新”现象,部分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里还缺少创新内容,甚至一些高校因为师资等原因,至今仍没有开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即使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是对主题价值观教育缺乏重视。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不到位,还停留在学徒制教育阶段,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9]。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重工科类专业、轻文科类专业的现象比较严重。实际上,无论理工科类专业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都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四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人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把创业等同于经商;有人认为创业与创业教育无关,创业者是天生的;有人认为创业没有理论也不需要理论研究;有人认为创业是政府部门的事,把创业环境等同于投资环境。
(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第一,评价不合理。目前地方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评价和考核重科技成果的创新,而对工艺流程、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是很重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在孵企业营业收入、专利转化、研发投入、在研人员比例等考核指标是运用同一个标准,没有对不同地区、不同孵化平台和入孵企业的毕业标准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孵化平台评价过分重视平台面积和孵化项目的数量,而不重视孵化毕业企业的数量。
第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存在造假现象。为了获得政府补贴,一些孵化器、孵化基地存在造假现象。
第三,创新创业孵化实践环节不专业。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缺乏实践环节相关资源,特别是缺少资本、人脉和专业的导师。创新创业孵化专业性强,特别是孵化实践操作环节,很多初创企业在创新创业孵化实践环节不专业,必须与校外专业团队或成功的企业合作。
第四,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不够重视。大部分高校没有专业的孵化平台,有的是几个高校共用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有的是借助校外孵化基地,专业孵化器占比低。
(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够,保障措施不到位
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还没有成立相对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人员、场地、设备等缺乏保障;有的高校创新创业人员编制不够,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招生就业处的老师临时兼任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有的高校创新创业办公及训练场地不够,实验设备显著不足。
(四)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比较缺乏
创新创业孵化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技术与管理服务兼备的创新创业导师缺乏,导致专业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运营困难。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支撑,也需要有创新创业辅导经验的老师,更需要有经验的企业家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因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时间短,高校、企业有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老师太少,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高校主动作为,补齐师资短板。
(五)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建立了完备课程体系的高校却很少。很多高校只开设了理论课程而没有开设实践课程,有的高校以创新创业竞赛代替正常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训练,没有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实践训练也不成体系,没有任何针对性。
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提高全民族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和普及,让整个社会特别是高校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让大家认识到: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事,创业是将创新成功价值化。
其次,要加强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9]。高校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无论理工科类专业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都要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教育,要将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各专业、各环节。
再者,要提升高校对“双创教育”的认知。要让大家认识到对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校要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认识,积极打造升级版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评价体系
一是改革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评价标准,不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目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评价存在如下问题: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五线城市,创新创业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均采用相同的标准,但不同的城市其高校资源是不均衡的,高校集中的程度和水平决定了科学技术创新的水平。目前的评价体系不利于三、四、五线城市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二要根据各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对各高校创新孵化平台进行分类评价。对高校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一、二线城市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创新孵化平台要重专利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重产品创新和工艺流程创新;对一、二线城市以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和二、三、四、五线城市的高校,因办学学科或办学层次所限,高校专利相对较少或其成果不易转化、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对其考核应重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加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0]
首先,要加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排进学生课表,适当提高该课程学分,在加强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课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本身要创新,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更要考虑每个知识点的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要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适当的学分,学分多了不现实,学分少了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建议2~4个学分为宜。再次,在课程的安排上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注重理论课程和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以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
2.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开放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其次,让学生系统掌握“设计思维”“精益创业”“第一性原理”三大创新创业方法论,并让三大创新创业方法论在双创教育中落地应用。
(四)采取内培、外聘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内部培养。加大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其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提高高校原有创新创业导师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创新创业的职业能力。二是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外部选聘。积极聘请企业负责人、法律专家、税收专家等到高校讲课,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法治意识。三是积极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高校与创投公司合作,聘请创投公司投资人从投资人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教师和创业团队给予指导,共同推动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和孵化企业的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做好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机制。其次,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创新创业平台考核评价的相关政策。一般来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和规模,政府才能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补贴,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在考核上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标准,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和扶持。再次,在社会层面,各地区各行业组织和协会对创新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同时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让其更好地为当地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