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山水的闲暇教育资源开发探究

2022-03-24许云平

关键词:闲暇湖湘教育资源

许云平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如何有价值、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促进自身发展的教育”[1],其本质为“在自由的时间里,人们自由地活动,以满足自由人的愿望”[2]。一般而言,人们进行闲暇活动、实现闲暇教育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定数量的闲暇时间、必需的闲暇设施和闲暇技能。闲暇设施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空间场所和设备条件,按照不同的标准又可以划分为“求知型闲暇设施、游览型闲暇设施、服务型闲暇设施和休憩型闲暇设施”[3]。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具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但要充分运用好闲暇时间、有效开展闲暇活动一般需借助一定的闲暇设施。因此,闲暇设施是实现闲暇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湖南有着丰富的山水等自然资源,可开发为闲暇教育资源,用山水怡情达到教育之目的。

一、湖湘山水闲暇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好的自然环境能够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湖湘山水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加入了历史人文的注解,串联起湖南的山水、历史和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为湖湘山水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一)湖湘山水自然造化的神韵“秀”为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湖湘山水自然造化的神韵“秀”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湖湘奇山洞开。湖南三面环山,名山众多,包括南岳衡山、张家界天门山、邵阳崀山、长沙岳麓山、浏阳大围山等。这些名山又形成了云雾、云海、云瀑等各种秀美绝伦的自然奇观。二是湖湘峡谷林立。湖湘峡谷众多,而尤以湘西地区峡谷最多,其中吕洞山系就拥有夯沙、德夯、水田、葫芦四大峡谷群。峡谷中林荫蔽日、溪流瀑布,别有一番景致。三是湖湘秀水蜿蜒。水是湖南最明显的地理特征,从腾起山地流出的河流汇聚为川流不息的四水:流淌着湖南命运“密码”的母亲河湘江、天下壶穴第一滩的资江、繁荣大商道的沅江以及澧水。这四大水系串联全境,形成了云蒸霞蔚东江湖、文化地标浏阳河、江天暮雪橘子洲等自然景观,令人惊叹。湖南的奇山秀水为人们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攀岩探险等提供了绝佳胜地,也为湖湘山水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湖湘山水神话演绎的想象“奇”为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赋予了灵魂

湖南山川奇特、历史久远、民族众多、风俗各异,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创世神话。顾名思义,创世神话是指关于开天辟地、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在我国盘古开天辟地创世神话中,最终盘古的身体化作山川河流、树木花草,而其左臂化为湖南境内的南岳衡山。二是英雄神话。湖湘不乏英雄,也产生了很多英雄神话故事。例如,相传大禹曾登衡山岣嵝峰,完成治水大业后,人们感动于他为治水所做的贡献,尊其为英雄并为其立碑;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创作耒耜,治麻为布,陶冶器物,琢琴以桐,剡木成弓,因误尝“断肠草”而去世,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三是器物神话。如“湘妃竹”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相传舜帝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寻夫至洞庭湖君山,听闻后抱竹恸哭,泪染青竹,竹尽斑,故称“湘妃竹”。这些扎根于湖湘山水的神话故事,集中体现了湖湘先民的历史文化、生存智慧、性格心理、信仰观念、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为湖湘山水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赋予了灵魂。

(三)湖湘山水文人渲染的华章“美”为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内蕴了价值

湖湘山水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禀历史文明于一身。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吝华丽辞藻描述湖南的山水,留下了许多文笔优美、耐人寻味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华章有对湖南各地域之美的赞誉,例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精雕细刻出永州山水的幽深之美,王昌龄的“青山明月不曾空”点赞怀化的原始生态美,范成大的“桃间红树迥,麦里绿丛高”描写株洲的春景之美,王安石的“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为雁城衡阳绘上一笔绚丽的色彩,张栻的《题益阳清修寺》与陈与义的“万壑千林送雨声”形容益阳的自然之美。同时,这些诗词华章更是表达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例如,屈原放逐沅湘期间,创作出《涉江》《桔颂》《九章》等绝美文章;贾谊谪居长沙期间,写下了《吊屈原赋》。此外,还有《岳阳楼记》(范仲淹)《楚宫》(李商隐)《舂陵行》(元结)《江雪》(柳宗元)等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寓情于景,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这些遗留下来的千古诗文仍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在领略山河锦绣之美时,激起对家乡、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湖湘山水闲暇教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湖湘山水的自然造化、神话演绎和文人渲染为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湖湘山水还可让人放松身心、怡情养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感悟自然、学会审美等,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目前,湖湘山水开发形势相当喜人,据测算,“我省2021年生态旅游共接待游客2.42亿人次,生态旅游综合收入2 022.42亿元”[4]。当然,湖湘山水开发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

目前,湖南知名的生态旅游观光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湘潭、衡阳、张家界、株洲等行政区域,供人们消遣娱乐。有些比较偏僻的山水资源并未纳入整体规划,进行合理开发。例如,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十八洞村,地处云贵高原最东部,属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虽有山林、峡谷、溶洞等自然风光,但因地处偏僻,直到实施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后才得以集中开发。同时,因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不少山水景观点都进行了大量的儿童或成人等盈利性娱乐设施建设,同质化严重、大同小异,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缺乏。此外,还存在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保护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主要是指一些特殊的污染物质如甲醛等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伤害。这些污染物质会使人出现行为功能和主观认知感觉方面的错位和偏移,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这种环境污染也会影响到人的工作和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到人的思想及教育。

(二)部分地区社会人文资源融入度不够

前已述及,不少文人寄情于湖南山水,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因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刻的红色基因,湖湘山水景观人文气息浓厚。以岳麓山为例,岳麓山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既拥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黄兴、蔡锷等名人墓葬,集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但有些很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开发不够,如一些名人墓葬的说明和解读性材料较少,不利于让人在游览名胜古迹、山水时了解灿烂民族文化和历史文明。同时,说明和解读名胜古迹的技术手段、呈现方式比较落后。现在一些公园、名胜古迹,对雕像、景点的解读使用的媒介比较落后,呈现方式仍主要是石碑、木板等刻画的文字解读,有的石碑等年久失修,解读的文字更是模糊不清,影响景观发挥教育功能。

(三)部分地区活动组织力度不够

能够让人们置身于湘东的林海松涛,湘南的丹霞洞穴,湘西的神奇山水,湘北的湖光山色,除了山水的自然美、人文的神韵美的吸引,还离不开活动的开展。为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会精心策划全年活动,推出适景、适节主题活动,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举办“武冈市首届美好生活节”,岳阳楼景区开展背诵《岳阳楼记》免门票、情景夜游主题活动等,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但还有部分地方相应的活动没有跟上步伐,对不同年龄群体的休闲需求关注度不够,设计的闲暇活动比较单一。甚至有些山水开发区设计的休闲活动营利性目的比较强、价格比较高,不太符合人们经济、适用的选择要求,这也会造成山水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三、湖湘山水闲暇教育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加大闲暇物质基础资源的开发

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7]158。同理,人们休闲需求的满足也应从物质基础资源开发开始。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整体规划。这主要要求政府机构等职能部门做好湖湘三湘四水的整体规划,既要重点开发交通便利的地区,又要兼顾偏远地段,全省一盘棋,实现全面开发、共同发展。二是因地制宜、保护自然。根据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地特色,设计自然景观和旅游观光点。如,有湖南“脊梁之山”“性格之山”之称的雪峰山,南北绵延300余公里,屏障东西,湘资水系区域与沅澧水系区域在此分界;阻隔南北,湘南山地与湘中丘陵在此分野。“山川形便”将湖南分割为湘西、湘南和湘东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类型。稻作农耕兼及渔猎生产方式与文化类型的湘西,旱土农作兼及狩猎生活方式与文化类型的湘南,稻作农耕兼及渔业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的湘东,各有所长,应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同时,注意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们的休闲质量。三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社会效益,建设基础设施,满足人们休闲基本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置主题公园,建设休闲、旅游、观光、娱乐等基础设施。

(二)加强人文文化资源的融入

人们的休闲不仅在于生理的感受,更在于精神的满足,因此,在加强湖湘山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可采集和挖掘山水神话故事,使山水与人文融为一体,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寻源和解构神话,形成时空完整的历史观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湖湘神话中的盘古、神农氏、舜帝等神话人物在整个湖湘文化中处于“人之初”的始源地位,是现代湖湘文化的滥觞,同时表明在中华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大舞台上,湖湘文化全程参与绘制了华夏“文化地图”,获得了自己的话语权。要让人能够深刻理解和认同湖湘文化,自觉承载湖湘文化的精神基因。同时,要采用将湖湘历史文化与城市景观空间相结合的叙事性表达,对湖湘神话进行文化创新,挖掘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文化元素,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改进呈现方式,开发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例如,韶山风景名胜区推出大型实景演出《最忆韶山冲》,以“诗音光影画卷”形式,生动演绎乡音与乡情的亘古不变,吸引力大。应了解当地群众关注或常用的媒体类型,合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打造人们真心喜爱的文化产品。三是因地制宜,形成文化品牌资源。湖南的“三湘四水”孕育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可以此为基础打造文化品牌。例如,湖南湘西凤凰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代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苗寨、苗服、苗绣、苗俗等苗族文化,可举办凤凰苗族文化节等,形成当地的文化品牌活动。

(三)丰富闲暇教育活动的方式

如不开展相应的闲暇教育活动,资源只会闲置。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5]126因此,还应该开展相应的活动,教会人们认识、欣赏、传承湖湘文化之底蕴。闲暇教育活动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一般季节性的活动。例如在春季和秋季可组织人们开展踏春、赏秋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吸引人们离开办公室,把休闲空间安排到公园、风景区里来,加强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培养人与大自然的亲近感,进而提高公园的利用率。二是人文性活动,主要是指与山水相关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寓于山水之间的湖湘文化。在红色资源丰富的区域,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活动,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旅游活动中。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寻根祭祖传统风俗活动,以了解民俗风情、增强文化自信。三是开展艺术性、鉴赏性、娱乐性活动,如在自然山水中举行爬山、研学等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闲暇技能,使其树立正确的闲暇理念,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修身养性。

总之,人总是从接触形象具体的事物开始认识世界的,无论是一朵花、一棵树,还是一座山、一条河,都是活的教科书,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为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无穷的资源。在认识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和各种矿产资源中,广泛地了解不同民族的风情、人情、物情,认识国情、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这种收获是从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中难以获得的。湖湘文化体现了湖南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湖湘山水为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要针对湖湘山水闲暇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整合相应的物质基础资源、人文文化资源和闲暇活动资源,提高人们的闲暇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猜你喜欢

闲暇湖湘教育资源
人在何时最清醒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闲暇拾笔寄娱情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