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03-24黄晶晶蒋淑英杨彦罗文华
黄晶晶,蒋淑英,杨彦,罗文华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推进高职“双高计划”,打造高水平院校和专业,培养出能够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5G 通信、区块链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我国汽车产业正加速融合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变革技术,勇于与国际汽车品牌同场竞技并开始出现先发优势。现在,我国汽车产业正以自信的姿态迎接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助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升级。基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亟需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汽车人才,而该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对接行业标准,面向职业岗位,不断优化、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步骤。与此同时,我校不断深化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大胆与企业携手,积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与企业共同构建了“岗、课、赛、证、创”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应用到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1 “岗课赛证创”的内涵
在“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中,“岗”即工作岗位,体现岗位能力要求;“课”即专业课程,打造满足岗位需求、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赛”即技能竞赛,衡量专业技术水平、检验教学质量、导向课程改革;“证”即“1+X”证书,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创”即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岗课融通”强化了课程设置的“岗位结合”感。突出不同岗位面向学生设置课程的不同之处,深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解决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通用轻特色问题。“课证融通”加强了课程设置中的“课证融合”度,提高证书考取涉及的知识点、技能考查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满足学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需求。“课赛融通、课创融通”实现了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随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涌现,产教深度融合,可解决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2]。
2 基于“岗课赛证创”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在基于“岗课赛证创”的教学框架指导下,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
2.1 教学内容提炼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汽车电气系统及零部件拆装、检测、维修和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为学生胜任现代汽车机电维修等岗位夯实基础。在系统分析现代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3],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企业工作任务,对标“1+X”证书(1-3 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考试大纲[4],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提炼为4 个平行项目,共计64 学时。
以项目二“汽车起动系统的检修”为例,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的职场能力递进规律,将本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提炼为“基础拆装技能—初阶检测技能—中阶识读技能—高阶诊断技能”四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中阶任务和高阶任务中增加有关迈腾B7、B8 起动系统的新内容,共计16 学时。
2.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借助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问卷星,收集平行课程学习、前导项目学习和课前测试数据,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特点进行诊断性分析和评价。
“已知”:通过收集项目一的学习数据,知道学生已经掌握蓄电池结构、充放电原理、充放电方法、交流发电机的整流原理、电压调节器的工作原理,能连接电源系统电路。
“未知”:通过收集课前测试数据,知道学生在故障原因分析和故障诊断方面还有欠缺,部分学生电路分析能力不够。
“需知”:继电器内部和外部电路的检测方法;根据维修手册绘制迈腾B7、B8 电路简图;对迈腾B7、B8 起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2.3 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将“1+X”证书(1-3 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考核要求融入培养目标,确定了“知结构、懂原理、善检测、精诊断“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同时,强调逻辑思维、劳动精神、协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依据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确定本项目教学重点和难点。
2.4 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每个环节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达成,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汽车机电维修核心知识,成为“做学合一、厚德精技”的新时代“汽车全科医生”。
2.4.1 课前预习环节
四次教学任务的课前预习环节,按照“发布预习任务—线上微课资源—平台课前测试—完成相应能力任务—可视数据分析”五个步骤展开。
2.4.2 课中内化环节
四次教学任务的课中内化环节,按照“导任务—学新知—练技能—评结果”四个环节实施教学。
导任务: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通过任务导入,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进行思考,从而引入永磁式起动机拆装、起动机电路连接、起动系统基础电路连接这三个任务;任务四通过案例导入,教师通过真实故障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引入迈腾B7、B8起动系统故障(新知识),明确学习任务。
学新知:采用“一知识点一提问一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师进行教学重难点相关问题的设计,合理选择设备资源和手段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网络资源;小组协作,结合活页式工作手册、爱课程、学习通、VISIO 画图软件自制继电器在线检测板、汽车构造仿真软件、汽车构造与原理VR 软件、大众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虚拟软件等教学资源,合作探究拆装方案和检测方法、起动机电路控制逻辑、迈腾B7 起动系统电路控制逻辑、迈腾B8 起动机不转的故障诊断方案,掌握理论知识。
练技能: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采用“试练—评价—优化—再练”方式展开,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游戏PK 等教法,借助投屏直播、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组织学生反复练习,达到能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完成起动机的拆装与检测、起动机电路检测、典型车型起动系统电路识读的技能;任务四采用“病情询问—诊断开方—维修治病—评估建档”方式展开,教师扮演“车主”,将企业真实案例和技能大赛案例交给各组“汽车医生”,引导学生采用“询问”车主和亲自“试车”的方法,对故障车辆进行故障初步分析,制定初步的维修方案,各小组对所制定的初步维修方案进行讨论和比较,最终形成一个最优的诊断方案。
评结果:以“会检修能考证”为动力,根据活页式工作手册上的任务工单和评分标准,对课中技能训练任务完成情况和操作规范性等要素实施教师、学生、技能大师三方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教师也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教师教学改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4.3 课后拓展环节
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上发布知识测试项目和技能拓展项目,技能拓展项目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应用、企业工程案例和高职技能大赛,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体会所学专业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最后教师、学生、技能大师三方对技能拓展项目进行评价。
2.5 将评价贯穿学习过程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形成现代企业汽车机电维修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全情景。课前评价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完成;课中评价包括职业技能评价、职业素养评价和职业知识评价;课后评价包括题库测试和项目拓展,依托“1+X”考证要求,结合活页式工作手册,提供相应任务,考核学生对本项目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迁移运用情况。
3 基于“岗课赛证创”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1 学习主动性提升,知识达成度全面增强
开展“预导学练评拓”六步层层递进教学,课前小组协作完成不同的能力任务;课中创设有趣的情境,依托学习小组活动,让学生“全身活动,心灵体验”;课后设计针对每个任务的拓展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四个任务的持续实施,学生学习成绩稳定提高。
3.2 练赛结合练就过硬真本领,锻炼四大核心能力
课中练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实现学生技能稳步提升;课后通过技能大师对拓展任务的指导与评价,增强学生起动机的拆装与检测、起动继电器电路故障检测、起动系统电路连接与绘制、起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四大核心能力,实现综合能力螺旋升华。通过教学改革与实施,学生学习本项目后,能更快进入省技能大赛的学习和训练。
4 结语
引入了迈腾B7 和迈腾B8 起动系统(新知识),通过“试做、学做、实做、真做”四做环节,学生能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对起动系统进行故障检修(新技术),紧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升级。同时引入了大众迈腾真实故障案例和比赛案例,对接了“1+X”证书要求,融入发动机控制单元、车载电网控制单元新技术要素,体现了现代汽车维修诊断的新要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6],共编新型教材及配套活页式工作手册,共研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设备,共培师资,技能大师通过现场授课深度参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