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思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24黄德斌
黄德斌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教育纳入必修课中,既要推广高校创业导师制,又要支持高职院校深入产教融合,开展生产性活动[1]。该意见再次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也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2]。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专业、思政、“双创”教育相融合。但是“专思创”融合教育属于创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开展和实施方案还在探索中,要将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大胆进行创新。
1 “双创”升级背景下“专思创”融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
1.1 “专思创”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培养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能,更要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具备创新创业能力[3]。在传统教学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接触市场和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缺乏重视,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双创”升级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重要。数字经济产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接班人,经济新常态需要高质量的“双创”型人才。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专业能力培养是目标,打造“专创融合,思创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目标。
1 .2“专思创”融合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转型
《意见》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支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职业资格框架的完善和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双创”升级教育计划已经融入高职教育体系当中,在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能够不断改善传统高职教学模式,让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更加适应市场和经济的发展,逐渐建立自身的特色。打造一大批一流专业,逐渐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真正释放校内企业活力,通过导师制、工作室模式等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打破过去学历教育的模式。
1 .3“专思创”融合打造新型创新创业体系
“专思创”融合教育模式释放了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带动高职学生就业。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研发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中心,为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基础。在“官产学”融合模式下,打破了高校单一培养人才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和企业、科研机构充分开展合作,共享实习实践基地,投入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在深度融合过程中,知识、技术不断实现持续动态创新,从而实现良性互动,形成一套复杂的协同发展的框架体系。通过“专思创”融合,能够打造以实践和项目为导向的“双创”实践体系,比如通过工作室和导师制带动进行实际的科研工作,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大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起到了价值观引导的作用,为创新体系建立良好的共识[4]。
2 制约高职院校开展“专思创”融合教学的因素
2.1 思想观念落后
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双创”教育,并且多次提出将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认识,认识不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其次是对“双创”意识薄弱,对“双创”政策缺乏了解,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导致技能不够扎实。第三是在“专思创”融合方面认识不到位,缺乏融合育人理念,部分教师认为“专思创”融合教学就是将专业、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简单叠加,这导致在融合过程中简单拼凑,没有建立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5]。具体工作开展中不知道如何进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意识。专业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学思维,没有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应用性导向不足[6]。
2.2 教育资源不足
高校开设的“双创”课、专业课和思政课都缺乏融合,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融合人才,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和思政的知识不足,而思政课教师也缺乏创新创业联系专业的能力,创新创业的教师多具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难以接触前沿技术和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受限于经费,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2.3 教学体系不健全
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缺乏深度融合,“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不明确,对接不畅[7]。这导致“专思创”融合流于形式,既没有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没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并没有落到实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和对接,教育内容没有融会贯通,没有融入大思政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能力较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没有结合本校和当地产业的特点,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8]。
3 “双创”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思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革新思想观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培养信仰坚定、品德高尚、技能过硬的专业人才。社会各界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改变传统学历教育思维,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领导层要主动变革,挖掘专业课内的思政资源和创新创业资源,建立“专思创”融合教学理念。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引导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大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要建立大局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广泛的共识,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创新创业项目。特别是要扎实培养学生的技能,让高职学生能够适应工业4.0 时代的要求。职业教育要将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作为发展方向,做好宣传引导,创造良好的“专思创”融合环境,让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能够看清创新创业发展的方向。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专业教育课程中,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改革。比如在《土力学》教学中,可以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将抽象复杂的力学知识用直观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再结合创新创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践[9]。教学中还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3.2 加强教学保障
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相关法律细则,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尤其要保证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成果的转化,确保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明确权威的解决依据。政府要出台政策,促进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对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比如税费减免、校企合作补贴等。对高职院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给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同时还要重视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双创”平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比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保障学生的利益,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阶段,自身技能水平真正有所提升。开拓融资渠道,给予“专思创”融合平台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要借助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参加“双创”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先进设备和技术,参与产品研发,了解产品设计和推广,实现技术的转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用高职培养、企业聘请结合的模式,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机会,建立以赛促学、以学促能和企业培训的模式。
3.3 完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思政教学和“双创”教学要紧扣专业课程,依托孵化基地打造“专思创”融合体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导师制教学模式,让导师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实训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能力培养。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带领下做企业项目,实现“专思创”的融合。优化课程设置,面向所有学科深入开展“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并且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走向企业和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可以通过举办思政活动的形式吸引事业有成的校友回报母校,这也有利于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帮助高职拓展社会关系。也可以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规范运用众筹平台等新形式,提升其透明度,群策群力提升项目的科学性。比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资助“双创”项目,还可以建立以技术、专利入股的融资机制,吸引企业的支持,校友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4 结语
高职院校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基地,相比于本科院校,其职业教育的特点具有天然优势。在“双创”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革新思想观念,强化教学保障,完善教学体系,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全面对接专业、思政和“双创”课程,培养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