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证岗能”四维互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22-03-24王丽萍
王丽萍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 118000)
四维互融教育模式将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推动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变革,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育与行业岗位相结合,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但并未立足于“课证岗能”四维互融的现实基础。因此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足,未能认识到四维之间的具体关系,也未能全面解决专业课程的建设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创新不利。本文通过分析“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证岗能”四维具体关系展开探讨。
1 “1+X”证书制度下“课证岗能”的内在关系
“1+X”证书制度即重视资格证书与学业设计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要加强“课证岗能”之间的四维内部联系。“课”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加强课程教育与研究是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与保障;“证”即幼儿教师教育资格证书,证书是教育质量的检测标准与从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岗”即岗位需要,行业与教育业对于人才的现实需要是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与目的,也是课程设置与资格证书考核的现实标准;“能”即实践技能,需要在教育实训与岗位实践中加以培训与考核[1]。
2 建设四维互融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国家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目的进行人才培训,而人才在经过教育培训之后如何实现就业,是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教育证书要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要与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也就是“课、证、岗、能”四维之间要达到结合状态[2]。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缺乏逻辑,很难与时俱进。新课程设计将实践技能与教师资格证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四维互融有利于为国家输送大量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升学前教育教师就业质量,打破人才供求壁垒,缓解就业结构性压力。
3 建设四维互融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3.1 结合岗位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对学生就业企业进行回访、调查与研究,得到企业对学生优势与不足的反馈,结合企业反馈结果修改培养规格、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设定不同的课程内容与方案,将人才培养课程与证书等级相融合。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取向的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教学指标,将知识划分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要做好与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对接教育,做好教师的自我定位。制定全面的教学培养大纲,包括课程教育[3]、课内实训、课外实习、见习等内容。结合岗位实际需求,以幼儿园教育实例为教材,使学生从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增强知识储备,所见即所学,所学即所考,所考即所用[4]。对实践与能力深化反思,始终明确岗位所需并培养专业人才。
3.2 以教师资格证为核心完善课程设计
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资格证考核内容、所需人才定位、考核形式与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完善教育结构。加强教师的全面教育,加强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5]。在保证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同时,保证其获得教师资格证,实现双证双重保障。教师不仅要获取基本的证书,更要提升自身兴趣爱好的专业性,不断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能力,获得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育儿证,英语四、六级证书等。从而提高自身能力的专业性与全面性,实现高质量教师的高标准就业。
3.3 构建研发与教学团队,以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一批以高资历、高水准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研发团队,根据教师资格证要求与实际就业需要,与时俱进地研发教学内容与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教师要勇于迎接教学的挑战,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上都要勇于突破自我。构建实践水平过硬、理论知识丰富、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双能”教研团队。听从教育部指导,教师可走向企业、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教育经验。带领教师定点定期地参与社会实践、投入职场中,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生参加指定教育机构的实习,并接受机构反馈意见,进行针对性改进。在专业与专家之间建立沟通渠道与桥梁,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水平就业相统一。
3.4 改变教学模式,将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加强实践与实训课程中的比例,改变传统的纯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向工作单位与育儿岗位[6]。建立专业对口的幼儿园实训基地,以实训幼儿园为课堂,以幼儿为实例,加强操作技能的锻炼,教师对学生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指定每位学生负责专属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制定专属教学方案与大纲。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使学生在长期培养指定幼儿的基础上总结反思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汇报。期末考核中加入教学实训分数评比,根据幼儿对学生的打分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打分来评定学生成绩。开设幼儿园实训课、实训经验总结课、模拟教学课等课程,从根本上激励学生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将学生实习与见习分为不同阶段,穿插于不同学期中,进行阶段性总结与经验吸收。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去考察幼儿园基本构成与组织结构,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去听幼儿园教师教课内容,寒暑假期间可以组织学生有偿助教与见习,以持续性实习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3.5 提高学生专业基础考核标准与难度
“课证岗能”四维结构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要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首先要保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基础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教育学基础知识与教育心理学、幼儿行为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教育能力,学生在实习与见习过程中根据幼儿基本情况设计教学大纲,为正式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做好铺垫,从而得心应手地投入到教育事业。
3.6 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机制
为了向社会提供高质量教育人才,必须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创新课程设置,利用线上丰富的授课资源如慕课等,进行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教育,将线上授课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坚持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提供渠道。培养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抓住机会与对口幼儿园合作,建立教育基地,依托基地进行产教互动。建设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强化学生师德教育,完善评价机制,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4 推进四维互融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寻求政策支持
为了保障四维互融的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进与落实,首先需要寻求政策支持。为保障四维有效对接,避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脱节,以高效率、低成本向社会传输教育人才,必须加强与校主管部门的沟通,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建设校方、幼儿园、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能够融合互通的教育平台,推进产教融合。通过政策支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形成一个“政行园校”协同的培训体系。学生在实习期可以通过平台寻找所向往的岗位与平台,了解所需知识,强化所需技能,进而与平台双向沟通与选择,建立一个产教合一、教育与就业相结合的一体化平台。
4.2 加强制度建设
社会愈发重视证书的作用,在教育专业化推进进程中需要通过制度作用增强社会整体对“1+X”制度的认可。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质量评估制度,量化证书含金量。针对不同质量的证书进行不同难度的课程设计,并及时反馈于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考试和考证的融通机制,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以证书替代部分课程考核。
4.3 健全监督机制
健全“课证岗能”四维互融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加强证书准入与退出监督。院校应建立学术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专业定位、就业导向与岗位需求,对各类证书进行全面管控。对证书质量进行监督,对学生证书考核过程进行监管与指导。其次,要对实习、见习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形式化实习,切实保障学生实习的连续性与真实性。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监督,切实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从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上加强监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 推进项目实施并分析项目可行性
本文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构建目标,分解学前教育专业所需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以进行针对性训练,制定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标准,总结教育经验。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课证岗能”四维互融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将实施时间设定为三学年,分别以体验式课堂加实训、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的方式实施,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扩展课与综合实训。在收集与整理文献的基础上,以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再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构建教学目标与标准。通过实施结果分析,证实“课证岗能”四维互融的课程设计方式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具有可行性。
6 结语
本文对“课证岗能”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建设四维互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提出建设方法与保障机制,设计项目实施方案,推进项目实施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建设基于“课证岗能”四维互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从培养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考核、教育机制的角度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并提供相关保障机制。最后根据项目实施得出结论,从“课证岗能”四维互融的角度出发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具有现实实施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基于四维互融建设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推进“1+X”证书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的落实,就要基于“课证岗能”四维互融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