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建设与发展探索
2022-03-24马涛林同李奕震单体江陈晓胜王偲王军温秀军
马涛,林同,李奕震,单体江,陈晓胜,王偲,王军,温秀军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针对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并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如新农科、新工科、“双万”计划、“双一流”建设等[1]。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任务,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可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也可实现高等院校的创新式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所以,需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加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调节气候、缓解全球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病虫害成为危害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而森林保护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调查与管理、林政管理与执法、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具有“三农情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生态发展战略输出大量技术型人才。
1 森林保护专业介绍
我国森林保护专业曾经是林学系下一个传统的本科专业,1998年专业调整,教育部将其改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鉴于森林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森林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教育部重新进行专业调整,又改回森林保护专业[2-4]。华南农业大学曾在1965年开始招收森林保护专业本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本科生,2013年重新开始招收森林保护专业本科生。森林保护是一门传授森林保护及相关学科知识及技能的本科专业,立足于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杂多、发生频繁并亟须监控和治理的实际,着眼于国家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森林资源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及检疫执法等方面的能在林业、园林、森林与环境保护、海关、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5-6]。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围绕华南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其控制关键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扩展森林保护的概念,即将传统森林保护局限于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内容进行扩展,进一步涵盖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内容;二是本专业注重森林保护与森林培育、生态学及森林经营管理的结合,创新森林保护的理念;三是本专业重点面向广东及周边地区森林及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具有明显的华南区域特色。广东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重点林区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和多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因此,加强森林保护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发展对森林保护人才的需求,可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林业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旅游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于2021年获得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因此,在广东省一流专业和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下,提出“构建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培养新时代森林保护卓越人才”的目标,进而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支讲政治、关心学生、重视教学、科研力量强的教师队伍,解决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一系列教学问题。笔者结合森林保护一流专业建设背景,就森林保护专业建设发展进行探讨。
2 森林保护人才培养
森林保护是一门传授森林保护及相关学科知识及技能的本科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与学术型兼备的专业,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发展林业产业的双重使命。本专业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资源配置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手段,以技能素养为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思路,培养具备森林保护学、林学、森林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能在林业、园林、农业、森林与环境保护、教育、科研、商贸等部门,从事森林灾害防控、植物检疫、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中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是森林保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实行小班教学模式,组建面向科学研究、以考研为主要出口的学术班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班。学术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实现3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双语教学或采用英文教材,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优先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并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增加比例。对于实践型学生,突出有助于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培养,在常规教学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在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实施驻场(公司)参加生产实践计划,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趣变化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辅修专业、双学位等。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部分。其中,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文、基础科学、外语及计算机基础;专业教育设置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培育学等多门必修课程和拓展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配合专业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通过4年的学习和培养,本专业学生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森林保护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胜任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成为森林保护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或就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3 主要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可引入实施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考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比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
3.1 建设年轻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重视提高教师政治素质:自2015年以来,每月组织教研室学习思想政治,培养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学生的发展“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2)实行教学导师制:由教授和教学名师通过“传帮带”向青年教师系统传授教学经验,每年开展青年教师集体试讲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要求每一位教师投身科学研究最前沿,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中传递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
3.2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名本科新生配备一名导师,掌握新生的心理动向,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指导学生,帮助本科生完成从高中到本科的过渡。(2)由本专业教师面向本科生举行4-6 场学术讲座,介绍研究方向,将毕业论文选题提前至大二上学期举行,并规定每名导师指导毕业论文不得超过三项。(3)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组会”制度,每周由研究生报告实验进展与学科前沿,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旁听指导。(4)对人才培养严格把关,鼓励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3.3 深入推进实践教学
(1)在组织国内外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明确本专业目标为“培养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2)组织多样化的教学生产实习,将实习成果(如实习报告、病虫害防治报告和采集的标本等)作为第一手的教学材料,直接应用于后续教学工作中。(3)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针对本科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重在形成专业兴趣,重在培养探索精神”的口号,鼓励学生申请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4)为每名研究生聘请一名来自林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开题、科研和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5)以需求为导向,每学期邀请广东省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办公室和基层林业部门的专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举办实践讲座1-2 次。
3.4 “引进来,走出去”,促进国际交流
聘请美国、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的知名研究机构教授担任“丁颖讲座教授”或海外名师,通过讲座、授课与座谈,与本科生与研究生开展交流;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走出去”,通过广州市“菁英计划”与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国外(境外)短期访学项目向国外顶级研究和教育机构输送人才,学习国际先进的森林保护技术和科研成果,其中,多名研究生分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筑波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3.5 由近及远,促进先进教育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将本专业较为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措施,报送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专业委员会讨论,在充分考虑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寻找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学院试行推广1年,验证效果后形成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推广实施。邀请兄弟院校森林保护专业专家举行座谈,交流教学经验。
4 主要教学成果
4.1 观念创新
传统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被动吸收。近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为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内涵合理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并与森林保护教育的实践结合,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学习,不断探索,“人人尽展其才”,争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4.2 理论创新
培养卓越人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如教育部启动了旨在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效益。然而,培养森林保护卓越专业后备人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针对专业的特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我们率先提出培养卓越森林保护人才的三个要素:(1)培养有专业热情的人才;(2)培养创新性实践人才;(3)培养国际化人才。如何将这三个方面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4.3 实践创新
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扎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1)通过加强毕业论文在本科教学中的比重,着重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和探索精神。(2)邀请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推进实践教学。(3)积极开拓本科生与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途径和机会,引导学生形成国际化的视野,拓展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5 结语
在“十四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发展将以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专业建设重点,力争专业实力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办学特色是针对我国华南地区森林保护主要问题,在教授传统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和策略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昆虫信息化学物质、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有害生物与寄主互作分子机制和抗性利用等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的讲授,并增强对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有理论、有技术、文化修养好、法律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具有显著的行业和地域特点的森林保护人才,紧密围绕我省林业发展的需求,对森林重大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成灾机理、预测预警和控制理论等开展系统研究,重视现代新兴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以满足我省林业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的要求,进而不仅将本领域先进技术与成果写进高水平论文中,更要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为了实现专业发展总体目标,强化森林保护队伍建设,应注重个性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全面提升森林保护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业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拓宽信息交换、共享的途径,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提高我校森林保护专业的综合能力。